韩寒,某种意义上已成为一个时代符号。
不管是最近的《小欢喜》还是之前的剧集,韩寒的高中退学、赛车冠军、导演都成为了一个象征,影响人物的选择和走向。
这类人往往很难采,因为他们的表达一开始就展露在大众面前,还能问什么?作为被影响的人,我还能保持纯粹的好奇去对话吗?况且,他现在还是自己的老板.......
采访在上海亭东影业办公室。我从在北京二环的ONE办公室,出发到机场只要20分钟,虹桥到亭东也只需要20分钟,却已是上海郊外,一个有鹅鸣、狗吠和飞鸟的园区。这种感觉就像韩寒在大众面前忽远忽近的距离,作为反馈,90后这代人对韩寒的态度也“若即若离”。
瞬间有些恍惚,就像背包里特意为采访埋的一个梗,韩寒07年发行的一张音乐专辑《十八禁》。陌生,但总记得专辑里《混世》的一句歌词:“现实、理想,中间隔着南墙。”
韩寒,变了吗?
韩寒,还犀利吗?
韩寒,很慢热。
聊天的前半部分,能明显感觉韩寒刻意对问题的化解,在聊到电影、赛车、游戏,他像被打开了一样。一个问题的回答就像看了韩寒博客时代的一篇杂文。
聊天过程中,他对我的提问或表达到咬文嚼字的精准程度,并且用着自己独有并带有戏谑的比喻、金句(段子)、列举来完成。问起前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韩寒笑着说:“问题回答不好,显示不出我的才华呀。”
韩寒现在每天使用手机时间控制在5小时左右(多是为了工作)不像之前看上去的他,总在网上冲浪。但聊天中最大的感受,他对这个世界时刻保持关注,并摸得一清二楚,他审视着这些东西背后的含义,并身体力行的寻找自己与世界,自己与自己的一种平衡。
为了不破坏韩寒一整段一整段carry全场的回答,下面内容为现场聊天实录,烈度相当一次性看6篇韩寒的杂文。
当年韩寒选择电影这样的表达方式,是因为看了市场上很多电影,觉得他也能拍。而且小时候积累了一定的观影量和对电影的理解。
你达到自己想要的自由了吗?
怎么可能。
人生就是一个越来越不自由的过程。
想做越多的事情,就会失去很多自由。
你接受它也在那,不接受它也在那。
它是一个客观的事物。
那电影会限制你自由的表达吗?
不会,因为对于自由的表达,你其实写书也会有限制,文字也会有限制。而且每个人对自由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
像我们这种聊天,写东西,可以天马行空,然后电影今天有一个想法,第二天百分之八十是做不到的,场地、制作都是有限制。前面做的越细致,准备的越好,你后边针对前面的调整越少,这样电影整个流程就会越顺。
我在有一些无法表达的地方,比如说在技术上或者在其他层面不支持的时候,我文字就会放弃写,很多人会觉得这不就是对于自由表达的一种限制吗?
我觉得作为一个比赛比了将近20年的人,我也想自由的发挥车技,但有的时候会受到赛道、赛车等限制。但在这个限制里去拿最好的成绩,我觉得这是一个职业车手应该有的态度。你可以去不停的突破,尝试着极限。因为条件对于所有人都是一样的。
你曾经坦言拍处女作的时候很多不成熟,怎么克服这些不成熟?
其实也不是坦言,其实叫谦辞。有挺多不成熟,但,不成熟也带来了很独特的味道。反而是拍着拍着,在追求成熟的过程中,会失去很多东西。我也不觉得自己一部比一部拍的好,我觉得都挺好。(怎么这么不要脸)
其实我每次在拍完一部电影之后,自己会有一个复盘,觉得可以做的更好的地方,有哪些是主观原因,有哪些是客观原因。
这些我自己心里也都会知道,只不过我不会说出来。这些东西自己知道就行了,在下一部可能会看到。
接下来还会拍赛车内容的电影吗?还会有哪些新的挑战?
最大的挑战就是先把剧本写出来。
作为一个略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我希望这种重复来的晚一些。
然后,转身又拍了一部赛车电影,哈哈哈哈。
你觉得自己电影中的幽默来自哪里?
这些幽默源自导演自己是编剧,而编剧又很幽默。
当然这跟小时候的性格、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别人总说做喜剧的深度不够,其实不是。好多时候讲一个故事,希望讲的更轻松幽默一些,希望大家举重若轻一些。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不一样,未必说这是一个喜剧。只是说你的表达方式是否能够合适的服务于你的故事。我觉得故事和情节还是最重要的,我还没有纯粹的去研究。只是希望观众看电影的时候,别那么无聊。
不过下一部也不一定,万一做的很沉重呢。
现在还会和朋友熬夜打游戏吗?
别人都熬不动了,他们都没能熬过我,我是熬鹰。
现在一个月可能会打个两三次,但最近太忙电脑都没开过。打游戏更多是放松一下。我很担心自己太多时间在这(手机)里面,比如说现在是白银,我想打到“大师、宗师”,怎么也需要几百个小时,上千个小时要搭进去,我没有这么多的时间。
所以讲到打游戏,更希望自己去“炸鱼”,但其实一打就发现自己是鱼。一下子连跪了15把以后,我就不想打了。
就觉得还是拍电影好,你再怎么样也不能连跪15个片儿,总能拍好一个。
而且游戏匹配的坑队友是真的坑呀。(你会骂他们吗?不,我是被骂的一个。)游戏坑队友他们不会发现队伍中的短板是他们自己,即使我已经非常carry了。
但,拍电影的时候,合作伙伴(队友)都是自己选的,也都是你认为的都是很不错的。好多一起拍电影的也都是“大师、宗师”级的,这跟你一匹配匹配到5个坑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拍电影更快乐。哪怕我今天在现场输出的没有这么好,但是队友给力,大家还是会往好的方向发展。而且只要你一carry,就更赢得不行了。
作为刚到ONE不久的员工,个人很好奇一直付稿费支持写作。韩寒开玩笑说:“你开了头就停不下来了,现在也不想付其实。”然后补充道:“ONE会坚持这么做。”
所以,ONE还会回到《独唱团》时代吗?把韩寒的朋友攒一起,向世界展示新锐观点?
新锐观点不重要,每个时代它都有一个时代成功的原因,我们如果把三十年前的一部电影放到现在,它可能是口碑和票房都惨败的。
你无法评判是否服务于大众,多少导演拍片子,都是揣摩着大众心态去的,结果票房50万。有多少导演拍片子说算了我就表达吧,服务于我个人吧,一看票房50亿。
好多东西没有办法复刻,比如找一些朋友,甚至有一些都不是我的朋友(我也没那么多的朋友),真的是大家给了我们很好的稿子。
内容行业大家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走着走着发现河怎么有点宽,水有点深。我们的期待呢,第一,水别淹没了自己的脖子,第二,就算被淹没了,咱还能游的不错,这样就可以。
这么看,我们还挺沉得住气。
我们不得不沉住气,我也不想沉住气,也想换口气。
很难说沉得住气这是一个贬义词、褒义词,内容行业比起其他行业都不一样,像电影公司,它都没有办法去定自己的kpi。
我今天说咱们内容做的真好,可能只是符合了我的阅读口味,而没有符合你的。我觉得好了,数据狂掉,被很多人抛弃。我觉得这是什么内容呀,不能这样,但用户反馈又很好。
所以,内容到最后,只能寻找一个带有个性的平衡。
曾采访一个跟韩寒同赛道的赛车手,她说:“赛车学的是刹车,是控制。很年轻开始做拉力赛赛车手,但随着年龄越大开得越好,成绩也越来越好。除了经验,而是心态的变化。”
你会是同样的感受吗?
不会,说明这位车手起步的时候并不是从最严苛的竞争,最专业的比赛开始,包括我开始赛车的时候也是这样子。除非是六岁小孩到十五岁说:“我觉得年龄越大开得越好。”
所有觉得你岁数越大开的越好的,只能证明两点,第一就是起步的强度跟起步的时间都不好,第二也只能证明参加的赛事水平还不是最高的。
能参加到高级别的比赛,你一定就是运动员的黄金年龄。一定是五、六岁练卡丁车,十几岁拿到世界卡丁车比赛的冠军,不论参加世界拉力锦标赛,世界耐力锦标赛,方程式(无论F1、F2)大家的路都是相似的。像我们国家出更优秀的车手,一定也是这一批从小练卡丁车的人。
人家跑到16岁的时候已经比了11年了,而且青年的室外卡丁车,无论是带档的,不带档的,它的加速都比我们现在的场地赛车还要更快,比一般的方程式都要更快。
你没有理由跑得赢这些人的。
这么多年对赛车的理解会有变化吗?
会有一些变化,就是在年轻的时候,你的肌肉记忆,神经反射就是最快的。
当然也会有很多的车手等到四、五十岁也在开一些比赛,包括拉力赛、房车赛。但那些车已经不是最快的。
我可能会赢得更多比赛,但,我自己会清醒认识到,在一个高竞技水准得赛事里面,年龄一定会带来很大的负面。
想要克服这种负面,或者说是延缓这些负面,你只能更努力,更自律。
随着年龄增长,你会有哪些是年轻时想不到也做不到的事情?
拍电影可能是这样,在世界范围内,很多优秀的年轻导演横空出世,处女作很棒,这些导演经过了不错的处女作,越拍越好,40、50甚至60岁才到达巅峰,包括写书也是这样。
创作可以说随着年龄增长、随着经验阅历感悟的增长,你有认知到一些不同的东西。这跟竞技体育完全不一样。
所以你会有这种感受吗?拍电影会觉得自己越来越专业,表达的东西越来越精准的变化吗?
越来越专业是一定的,一回生两回熟。越来越精准不一定,看你表达的是否是自己擅长和喜欢的。
比如说我可能要去拍广告,拍足球这种运动的可能还挺精准。但,你让我拍口红的广告,我可能连颜色都分不清楚。
说到口红,怎么看现在的网红带货?
第一,你要弄明白很多东西,是真带货还是假带货。
很多时候,有些平台需要这些头部的网红,然后网红也需要自己的一些数据。可能那一两年就混出来这么几个。
平台也需要眼红赚到钱,源源不断的“傻波依”前仆后继的进入到平台,提供这种免费的内容。
然后,你得要看清楚它背后到底挣钱的模式是什么样的,你不在里面看不清楚。
又有很多想挣点快钱的,想少劳而获的人在那里眼红巴巴的辞掉自己的工作去直播。
很多时候你只能看到人家的新闻稿,你看到了饭桌上同样不懂的朋友在那瞎B吹。
最后发现,把自己投身进去干了半年,饭都吃不饱,别说饭吃不饱了,干了一年还没原来一个月的工资多。
2018年年初,韩寒微博发布一篇文章,说不想写杂文怕越来越鸡贼,说“退学是一件失败”的事情。
聊聊这件事?
当年也想上大学来着,实在是成绩不行上不了。另外一方面,我们那个年代和现在有很大的不一样,这种不一样,我说的最简单一点,就这个(手机)最直接。
在我们那个年代,如果说我不上学,很多时候可以在家自学。我去比赛,我去做很多事情,去很多地方,写游记,看片子,好多时候我还做笔记。
那时候是真的在学习。
如果我现在不上学了,而且还是我这样又自律、严格要求自己、又上进的人,我都有可能就在那里刷视频,刷抖音,发微信一天就过去了。你学不到什么。现代社会这种小屏幕的诱惑,一定是比我在的那个年代要多得多。
所以我不认为一个高中生辍学了,能够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学习上。我当时退学也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学习我自己更感兴趣的东西。
我认为从此刻的高中退学,因为好多电子产品的诱惑,以及快乐更快更简单的获取。我也做不到我以前能做到,所以,就是不建议,很简单,时代不一样了。
现在觉得要做好的作品,也必须要减少手机的使用,否则的话,当你快死了,躺在床上,回望一生,就是跟一个小屏幕一起渡过的,那是多么的......“快乐”。
如果将人生比作赛车,你觉得下半程是什么?
赛车都是一整场,不太分上半场下半场。你是已经断定我74岁就挂了是吧?
我希望现在是人生的中场。
所以,你会想要一个中场休息吗?
我拍完一个片子会停好几个月,或者赛季初都会有休息,但我没有想过什么都不做了。
有人说过我想停,但我没有办法停下来。因为生活,公司很多东西的压力,要忙碌,要挣钱,要养家,要还车贷、房贷。所有人会遇到的,我也一样会遇到。
我也不能完全说,工作就是自己的兴趣。
工作除了兴趣,一定有一些别的东西在里面,说好听一点叫使命,说难听一点叫“不得不去做的一切”。
有时,我也会觉得特别疲惫,会觉得需要负担很多自己以外的东西。后来想想,谁又不是这样呢?
我至少出门到一个地方还能住着好的干净的酒店,然后只要有票我高铁也可以,能坐好的、宽的座位,我觉得都已经比好多人幸福很多。
这么简单?
甚至比你想的更简单。
不会有其他的欲望吗?
我觉得欲望,尤其是物欲。现在很多人、很多文章告诉你要对自己好一点,要你提前消费、超能力消费,但回头看这些人提倡你拼命消费的人,他们很多人过的是低物欲的生活,只有刺激了这些想花钱的人的消费,那些人才能挣到更多钱。
如果一个人能让自己的物欲更少一些,他可能会做成更多的事情。因为很多的物欲就是没有必要的,它就是想向让你从自己的兜里,爱人的兜里,自己父母的兜里,把养老的钱,拆迁的钱,都掏出来。
我也会对很多好的事物,好的车有欲望,但是好小的时候基本都实现了。我现在看到好漂亮、豪华的车,是很想开一下(当然我自己也有)。有时他们会给我用一年的时间,还的时候才四、五百公里,这就说明........上海太堵车了,我TM不想开车了。
我希望自己以后的生活,自律和少物欲。我自己一直以来也是这样要求自己。
这次看到韩寒,他又瘦了。
拍摄《飞驰人生》期间他胖了不少,那时他每天能吃6顿,“我是给吃胖的”。拍完戏恢复正常饮食后,就瘦了下来(韩寒笑着这么说好欠抽)。现在他也希望通过锻炼让体脂、肌肉率高一些,这样的身体状态更能面对赛车比赛。
提到自身状态的变化,韩寒说:“鉴于很多年没见,再见到第一眼就会觉得你多了些东西。说好听点可能是你多些睿智,多了些从容、淡定。现实一点是你多了一点鱼尾纹。而我跟自己相处,分秒都在一起,我没有办法说自己多了些什么,少了些什么。”
那时博客时代也在拉下帷幕,他迟迟没有注册微博,开了微博,长文还是经常在博客发,随着大部分精力转战电影,他逐渐减少了杂文的更新,微博也多是新电影的宣传。出现在公众面前的韩寒多以导演身份宣传电影,很多人开始说韩寒变了。
即便这样说,他微博偶尔对社会事件的评论,还是会引起各界广泛的关注。
坦诚时刻:你觉得现在这一代KOL和你们当时作为意见领袖有什么区别?
韩寒:现在KOL面对品牌和广告公司多一些,但,也不是说这么做不好。我看到有很多有才华的,写的东西妙趣横生。跟最早写博客会有不同,但当时我们何尝不想说内容能给自己多增加一些收入。当然,当时也会有品牌来谈,比如banner能不能换成他们的。每个时代都差不多。
韩寒做导演,可以追溯到07年。《混世》MV算是韩寒导演的第一支视频内容。
这支MV取景韩寒老家亭林镇,和后来他电影的许多取景地一样,他说一来是路熟,二来觉得“自在,就足够了”。平常除了比赛,很少旅行度假的韩寒“迷恋”故乡,在很多地方都展露出或者使用亭林镇这个名字。今年中秋,北京的同事都收到韩寒的礼物,一块来自亭林镇的百年老字号月饼。但他没有过多回复对它的感受,“懒得起名字,故乡的名字现成摆在那就用了”。
因为韩寒,很多人都抱着很高的艺术期待游览亭林,一定会有些失望。“去了肯定会发现它其实和很多小镇差不多”,电影中通过搭景和摄影师的艺术创作的小镇与现实会有出入。但,韩寒随后补充了一句:“我自己很喜欢这个地方,主要因为熟悉,感情不就是因为熟才产生的么。”
从这支MV就有了飙车镜头,只不过MV里一群孩子是用自行车飙车,韩寒小时候就被同龄的孩子评为“亭林镇最速男”。聊到这里,韩寒说:“当时主要没有跟拍车,要不然就骑摩托了。你骑自行车只能蹬得跟狗一样,看上去好像在撒野,其实是对没有更快的交通工具的控诉。”
赛车,在外人看来是非常“野”的事情,韩寒表示车手其实都特别冷静,但他和他的车手朋友是那种去夜店手都不知道放在哪里的人。
这算是韩寒某种坚持吗?一直不变的部分,像他的书名,电影名,一直在使用飞驰?很多歌手写歌,十几首歌放在一起看,有些歌词会重复出现,“歌手也不知道什么原因词汇就用到一块去了,也许是内心的一种映射。我天天在飞驰,按道理看到这词我应该都想吐了。”
如果现在的韩寒见到年轻的韩寒,他说他会有很多建议悄悄告诉他。但不会建议他修正,总想着修正自己的观点,十几岁就会活得像个老头,“你就失去了自己少年的快意。”
当追问他现在还会觉得自己身上有少年感吗?韩寒说:“我身上还有不止少年的快意,还有童年的纯真。”
坦诚时刻:现在还会觉得“现实和理想,中间隔着南墙”吗?
东南西北都有墙,有些墙是不需要去突破的。因为现实、理想,本身就不是说要去突破的,那样的人生太完美了。比如你喜欢一个女孩子,这是理想;这个女孩是咱们摄像大哥的老婆,这是现实。你没必要突破么。
跟韩寒聊完天,我高兴的给同事说:“韩寒还是韩寒”。但同时,突然失落,韩寒是不是韩寒,重要吗?
我们历史书上的每个人物都只能留下最“辉煌的时刻”,没有人管牛顿晚年疯狂验证神的存在,没有人管“戊戌”后梁启超,因为他“保守”了,没有人管当下事件背后的人物,他们后来怎么生活......
遗忘是我们的本性,韩寒说:“很多时候,你能看到的就是世界给你看到的,或者你只是看到了结果,没有看到过程。关于结果,你也许只能看到坏的结果,好的也看不到。我能被看到很多好的结果,我已经很庆幸了。我也不奢望大家能看到其中的过程。”
一方天地张本煜 - 一方天地
写稿子的时候,一直在听《乘风破浪》里韩寒作词的这首歌《一方天地》,当时在电影院听到这首歌忍不住哭了。也许也是人到中年的原因。
“而现在,这一方天地,
是我仅有的能力,
爱人啊,你可以不用珍惜。”
回想聊天中的韩寒,他看上去还是那个野孩子,只不过就是野孩子长大了。
P.S.ONE七周年快乐
后续重磅嘉宾:
马思纯、郑云龙、何穗、陈铭、郝景芳、张皓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