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文化的脉络,触碰先贤的思想,从文化的根源解读礼仪,礼仪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我选择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礼仪祭祀说。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履也,所以示神致福也”。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
“礼”字是会意字,“示”指神,指祭祀时盛祭品的器皿,从中可以分析出,“礼”字与古代祭祀神灵的仪式有关。古时的祭祀活动不是随意地进行的,它是严格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方式进行的。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指出:“礼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扩展而为人,更其后而为吉、凶、军、宾、嘉等多种仪制。”
吉、凶、军、宾、嘉是古代五礼,是周朝礼仪制度的重要方面。
在易中天先生的《中华史》中也有讲到礼仪的起源——
在神的面前,祭祀的高潮和余兴,是篝火晚会。
这很有必要,甚至不可或缺。要知道,原始时代的祭祀礼仪从来就不是规行矩步,庄严肃穆,而是载歌载舞,天恩共沐。那些充满激情的歌舞,也是献给神灵的礼物。
礼物从来就是丰盛的。
首先是牺牲和粢盛,也就是肉类和粮食。这是食物。其次是玉器和束帛。这是红包。牺牲、粢盛、玉器和束帛,合起来就叫“牺牲玉帛”。既有食物,又有红包,可见请神吃饭态度之诚恳,仪式之隆重,架势之排场。
盛放牺牲玉帛的器皿五花八门。方形的簠(读府)和圆形的簋(读鬼),有圆有方的鼎用来炖红焖羊肉。不过,簠簋到商周才有,都是青铜器。原始时代摆放猪头三牲的,大约是陶豆。豆,类似于高足盘,有的还有盖。陈列着各种牺牲的豆,跟放着玉帛的器皿,叠加起来就是“豐”字。它读如礼,意思也是礼或礼器。
礼的起源,就在这里。
实际上,远古人类的祭礼,原本就是人神之间客客气气的讨价还价和互惠互利。弱小而希望得到保护的人,献上忠诚和敬仰;强大而乐意受到崇拜的神,赐予雨露阳光。这就要有表达诚意的方式,包括牺牲玉帛,也包括高歌狂舞。
由此,至少有三层含义可以解读:
1、履,履行约定,实践天道。
履行约定是一个人起码的诚信之道,现代社会有一些人到处承诺,可是说到做不到,久之就会失去做人做事的诚信,从而失去机会和朋友。可见,诚信为本很重要,无论为人,还是做事。反之,量力而行也同等重要,做不到的事不要轻易许诺,一旦许诺,跪着爬着都要实现。在社会交往中,依约而行是起码的礼仪。
履行约定是最基本的,“履”的更高境界是实践天道,而天道即人道。这需要更多的体悟和修炼。
2、由古代的祭祀仪式我们可以知道礼乐的形成及重要性。
3、从祭祀的器皿来看,器皿越大,可以盛放的祭品(即牺牲玉帛)越多,反之越小,器具大则格局大,器具小则格局小。这告诉我们,一位礼仪老师,不应仅是外表形象的端庄大方,更应是为人的包容大气。视野不能仅停留在自己的三亩自留地,更应抬起头来看向远方。气度决定高度,心胸狭隘之人终成不了气候。
以上是礼仪的祭祀说告诉我们的知识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