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伦分享第九本书《幸福的方法》

大家好,我是钟伦,今天给大家分享第九本书,【美】泰勒·本·沙哈尔著《幸福的方法》。

泰勒·本·沙哈尔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和组织行为学博士。沙哈尔博士开设的积极心理学和领袖心理学课程,曾被哈佛学生推选为最受欢迎的课程。学生们甚至带上自己的父母,祖父母一起来听他的课。据说学生们听完课后,是迈着春天一样的步子离开教室的。

同时沙哈尔还受聘为多家著名跨国公司的心理咨询师和培训师,他的课程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被众多企业家和高管们誉为“摸得着的幸福”

安妮·弗兰克曾说:“获得幸福是所有人的生活目标,这让我们殊途同归。”

获得幸福是我们每个人穷尽一生都在追寻的终极目标。“祝你幸福”也是我们对别人最美好的祝福。

但我们很多人确处于迷茫、焦虑、担忧之中。虽然现在的物质生活在不断提高,但患焦虑症和抑郁症的人却与日俱增。

为什么社会越发达,我们的经济条件越好,反而越不开心呢?财富带给我们的难道不是幸福吗?

作者提到一个最普遍的幸福障碍,即时间压力。什么意思呢?说人们总是企图将越来越多的事情在越来越少的时间内做完,这让我们的幸福感大打折扣。

另外我们给自己定许多目标,总认为达到目标就会幸福。但当我们真的达到目标的时候,幸福的时间却是那么的短暂。

作者沙哈尔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取得全国壁球冠军。因为他总觉得生命中缺点什么,感到生活特别空虚,无论是每天高强度的训练,还是不断地自我激励,也填补不了那份空虚。所以,他想只要能取得全国冠军,就可以填补生命中缺失的东西,应该就不会再空虚。

经过五年的艰苦训练,经受过身体和心理的无比煎熬,他终于获得了全国冠军。

然后,他兴奋地和家人朋友一起隆重庆祝,他本以为获得冠军后可以无限快乐。但就在当晚,狂欢后的他独自回到房间时,本想再回味一下那无限的快感,却惊异地发现,那来之不易的喜悦,忽然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于是失落和空虚再次回到他的内心,他感到迷茫和恐惧。

像这样的情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很熟悉?

我刚参加工作时,一直在外面租房子。租房的感觉不太好,一方面是房租不断上涨,还担心别人下一年不租给你。一方面在别人家里又不敢随意动房屋的装修,很多地方都不是自己喜欢的样子。

所以当时的梦想是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畅想未来的蓝图,如果真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那该多幸福。

为了追梦,辞职了,经过多年打拼,终于买了一套几十平的商品房,终于按照自己的意愿装修装饰出来。一开始确实比较兴奋,终于不再担心被别人收回房子,终于可以在自己家随意倒腾。

但那种幸福感,在住进新房后没有持续多少天就烟消云散,因为生活中太多琐事缠绕,再次陷入忙碌和烦恼中。

几年后到朋友家,看到她家宽敞明亮的大房子,小区环境优美怡人,想想自己的房子房间那么小,环境还不太好。于是琢磨着换个房间大点的、环境好些的房子,到那时心情肯定格外舒畅吧。

于是又铆足劲儿工作,终于换了一套一百多平的房子。新房子环境确实不错,每个房间不仅大而且都能看到窗外美丽的风景,这下总该幸福了吧。

可是在住上心仪的房子大概一周后,幸福感又跑得无影无踪。

当时除了买房,还买了一辆比较好的车。我们属于小县城,在周围人的眼里,好像买了车买了房就实现了人生的理想,因此我的人生也不落俗套,拥有车子、房子后就平庸地没有了奋斗的方向,生活又陷入了庸俗和无聊之中。

最近去一个企业家朋友家里参观,他家的别墅那才没得说,带转角楼梯和直达电梯的四层小洋楼,半地下层的底楼有影院,有健身房,有保姆间,杂货间和车库。一楼是大大的厨房、饭厅和客厅,二楼有四间宽敞明亮的房间,三楼是豪华的大套间,还有雅致的屋顶花园。

最让人惊异的是他家楼下200多平的美丽花园,现在的土地很稀缺,有这么大花园的别墅真的很少。花园里桃花盛开,樱花烂漫,各种花朵争鲜斗艳。假山下的锦鲤悠然畅游,亭台里的友人品茗闲谈,一副多么和谐的人与自然的美妙景观。

我想,在这样的家里,每天肯定幸福满满。

贫穷会限制一个人的想象,其它的豪宅我没有亲眼见过,我也不敢去想。但这套是离我最近的别墅,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我想这辈子要是拥有一套这样的别墅,才不算白来人间一趟。

所以,前几天我和家人商量,我们是不是也努把力,争取买上一套,作为这一生的终极目标,感受幸福满园。

其实,我这个想法是有问题的,总以为达到自己一个心心念念的目标,就会幸福下去。

但无数次的事例表明,达到目标后,幸福的感觉比较短暂,很快会被现实的挫折和无聊驱散。

那我们怎样才能获得长久的幸福呢?

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方法,幸福的获得也不例外。

我们是不是问过自己一个问题,“我幸福吗?”

作者提出一个观点,“我是否幸福”这个问题的问法本身是有问题的,因为这暗示对幸福有两级看法:要么幸福要么不幸福。

在这种理解中,幸福是一个终点,一旦达到,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就结束了。实际上这个终点并不存在,如果执迷不悟,只会导致不满和挫折感。

我们永远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更幸福,这表明幸福是一个需要长期追求、永不间断的过程。幸福没有终点,我们现在比几年前幸福,因为我们成长了,变好了,我们生活的条件也越来越好了。我们有理由相信,几年后的我们也会比现在更幸福。

让自己更幸福是我们终生追求的目标。

这是从意识上解决我们幸福的问题。

那行动上怎么让我们变得更幸福呢?

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养成好的习惯,当我们养成生活中、工作中、以及人际关系中一个又一个的好习惯时,我们的生活会发生质的变化。

比如,我们养成早睡早起、冥想、运动、看书、分享、每天反省、待人友善、谦虚谨慎、坚持写作、要事优先、等等这些好习惯,那生活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惊喜,会比你想象的还要幸福的多。

第二个方法是:表达感恩。每天至少记下五件值得你感恩的事。

比如今天我和一位老友,在一个绿道旁的小木屋见面畅谈,我很感恩她亲切的挂念。我们共同回忆回去,感恩这些回忆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成长的惊喜。

我们一起在风景优美的绿道上健步如飞,感恩大家身体都很健康。回到休息地小木屋,感恩老板做的美味中餐让我们大饱口福。小木屋的花园里绿草茵茵,鸟语花香,感恩老板很会打理,给我们提供这么一个幽静怡人的休憩场所。

养成好习惯和每日感恩会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人际关系更和谐,工作更顺利,同时我们的内心也会更幸福。

我们是由各色各样的人组成的,每个人对待生活的方式不同,因此感悟幸福的能力也会有所不同。

作者把人分成四种类型,用四种汉堡模型来一一对应讲解。

第一种汉堡,口味诱人,但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是享受现在的快乐,却为未来埋下了痛苦。

这种汉堡对应的人,指的是“及时享乐主义型”,他们的宗旨是,“及时行乐,逃避痛苦”。

第二种汉堡,口味虽然很差,可里面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使用这种汉堡可以确保日后的健康,但是吃起来却很痛苦。这种人和享乐主义相反,他们是“忙碌奔波型”,只追求未来的快乐,却要承受现在的痛苦。

第三种汉堡最糟糕,既不好吃也不健康。如果吃了它,不但现在无法享受美味,日后还会影响健康。这种汉堡对应人的模型,是“虚无主义型”。他们觉得,生命已经没有了希望和欲望,既不享受眼前的生活,对未来也没有任何的期望,无精打采地混每一天。

第四种汉堡,既好吃又健康,对应的人是感悟幸福型。这种人,不但能够享受当下所做的事情,而且还可以拥有更加满意的未来。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属于忙碌奔波型,都是抱着一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理念。

比如,我们还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要想人前显贵,就得人后受罪”。

仿佛未来所有的幸福,都必须现在受苦才能换来。

殊不知,当咬牙经过千辛万苦,换来所谓的功成名就之时,我们也不一定幸福。

比如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跳海自杀,日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自杀,著名演员玛丽莲·梦露自杀。大家都喜欢的射雕英雄传黄蓉的扮演者翁美玲自杀,作家三毛自杀,著名演员张国荣自杀。像这些人取得成功后,按理说应该感到幸福吧,但他们还是非常地不开心,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

“忙碌奔波型”、“享乐主义型”和“虚无主义型”的人都犯了同一种错误,那就是坚持自己对于幸福的偏见。

而感悟幸福型呢?他们知道要好好的享受当下的快乐,同时也要享受未来的幸福。

人生就像在爬山,目标是爬上山顶。我们不能认为只有等爬到山顶才能幸福,才能去好好地享受。我们要从爬山的起点开始就享受爬山的乐趣和幸福。

要享受爬山的每一个过程当中,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感受到的、所触摸到的一切所带给我们的愉悦体验。

感悟幸福型的人,所经历的一切,不管是困难挫折,还是遭受的一切痛苦,都不漠视。而是真正的接受现状,感悟当下。所遇到的一切,都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而且他们清楚地明白,不可能企图永远幸福,也不是每一件事都可以同时带来当下和未来的幸福。

正确地认识幸福,是我们感受幸福最重要的一个心态。

真正能够保持持续的幸福感,是需要我们首先要定一个有意义的目标,然后快乐地努力奋斗。这就意味着我们对人生要有使命感,我们的工作不能当成任务,也不仅仅是职业,而是我们的使命。带着使命感做事的过程,才会让我们觉得人生更有意义和感受到快乐。

在人际关系上要感受到幸福,我们就要学会无条件地爱和全然的接纳自己。要想享受幸福的快乐,我们还要学会简单地生活。

幸福是一种能力,通过学习和不断练习,你就能拥有。

你可能感兴趣的:(钟伦分享第九本书《幸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