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懵懂小童,怎样才能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成年人?科学家有大量的研究。

从懵懂小童,怎样才能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成年人?科学家有大量的研究。_第1张图片



从懵懂小童,怎样才能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成年人?科学家有大量的研究。_第2张图片

昨天写了一篇我读《美国教育的焦虑和创新》的读后感《别怕,美国人对孩子的学习也焦虑!》,文章太长,今天承接前文继续写。

六、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应该怎么办?

书中在《3. 找到蹊径的小孩》提到,随着科技的发展,


获得知识的门槛变低了,动手去尝试并验证知识的成本也变低了。

利用好了这种便利,进行了自我学习和探索。

Google 和维基百科这样的工具事实上提供了知识民主化,并为更多孩子提供了接触新知识并进行学习的机会。

从懵懂小童,怎样才能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成年人?科学家有大量的研究。_第3张图片

七. 从懵懂小童到优秀成年人的神秘过程

以下大量引用原文,夹叙夹议。


1.孩子之间的差异从何而来?

孩子之间的差异出现得有多早?

这种差异会有多大?

从小孩成长为一个优秀成年人,其中会有多少障碍?

而教育又意味着什么?

已有很多心理学[插图]和脑神经科学上的研究表明,青少年或成年人的差异,往往可以追溯到他们 18 个月大的时候。在成长为一个学龄儿童之前,婴幼儿的大脑已在急剧生长和学习,进而发展出认知能力、交流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性格等等。

而这样的成长,基本上是基于和父母的互动完成的。


例如,在婴儿期,婴儿会通过哭或笑等方式来发出信号,而他们身边的成年人(尤其是父母)对他们的回应,相当于是为婴儿的大脑输入了信号,这些信号刺激大脑认知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不少研究发现,那些父母对之说话多的婴儿,长大之后言能力优秀的概率更高;或仅仅是在家里经常提到数字,孩子上学时的数学表现也会更加优异。


所以,为什么教师总是给家长提要求,因为教师已经在大量的实践中,发现了这一点啊!你想自己孩子更优秀,你就要多付出,就这么简单。

从懵懂小童,怎样才能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成年人?科学家有大量的研究。_第4张图片

2.怎么学习才最有效?

认知心理学家和计算机学家Seymour Papert 师承皮亚杰(Jean Piaget),证明了人的学习是一种建构过程,是把新的知识和自己已有经验知识结合在一起并予以阐发的过程。

找到孩子的兴趣所在,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路径去探索和思考,他们会学得很快。


向孩子灌输知识,将大量的知识点塞进孩子的记忆,没有那么重要。

家长们如果读到这段话,应该警醒:

大量的知识点,

灌输,

也就是说,给孩子布置很多的学习任务,报很多的课外班,大量延长孩子学习的时间,并不符合人的学习本质。

只是记住、只是机械性地操作,不是“建构”。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孩子:

学了很多字,但是写词语、写句子、写作文的时候,想不出来是哪个字。

上课的时候好像都会,一做练习,到处是×。

一切都是因为——他不是真正的学习!

从懵懂小童,怎样才能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成年人?科学家有大量的研究。_第5张图片

3.哪些因素影响了孩子的学习?

还有什么其他因素会早早影响到孩子吗?科学家发现,其实很多孩子诵读困难也和他们的早期经历有关。


那些在三到五岁时经历过严重压力或者长期压力的小孩,更容易导致「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受损他们日后学习困难的可能性也越大。


执行功能是一种能够让人做出计划并且将许多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的功能,包括让人集中注意力、控制冲动等,因此对日后日常事务的处理能力非常重要。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的神经生物学家Michael Meaney 在他的小白鼠实验中发现,其实成年人的关心和爱抚就能降低婴幼儿的压力水平,并且有非常长期的影响。Meaney 发现,得到更多爱的老鼠更健康、更好奇、更有自控能力,也活得更长。

读课文读不下来,遇到丁点儿困难就想放弃,无论老师怎么创设情境,都不感兴趣,注意力无法集中,总是控制不住自己……

可能真的不只是习惯没养成,真的是“天生如此”。因为,孩子的原生家庭很难改变,早期经历更是难以抹杀。

从懵懂小童,怎样才能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成年人?科学家有大量的研究。_第6张图片

4.优秀的教育者到何处找?


我们这些父母却也是最业余的老师,从来没有受过培训,还时常被不知道哪里流传来的育儿理论所左右。

 所以,为人父母者,一定要虚心对待“教育”这个大功课,不要轻易被一些理论遮蔽双眼,只看到平静美好的水面,没看到水下巨大的冰山。

从懵懂小童,怎样才能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成年人?科学家有大量的研究。_第7张图片

即使进入了学校,面对受过培训的老师,我们的孩子依然看起来处在了一个碰运气的环境中:由于传授课本知识才是传统教育中教师的工作,衡量指标也是应试分数,因此是否能给孩子带来自信,或激起孩子的兴趣,或是能否传授思维方式,都随着老师个体的不同而千差万别。

 这又回到前面我们说的,孩子的教育,家长最重要。

不是说老师不负责任。

而是因为教育实在是一个宏大的课题,教师也只是宏大中的一个小个体,而客观存在的方方面面,又总是在影响着教育工作者——他没有足够的精力,没有足够的自由,没有足够的能够影响到一个生命的种种其他。

这些,最终还是要由父母来弥补。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懵懂小童,怎样才能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成年人?科学家有大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