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扣扣的悲剧引发的一些思考

    如果只把张扣扣杀人案理解为一个血亲复仇的故事,那就太片面了,个例虽然发生的可能性很低,但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思考,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

        (当然我看到的东西可能不是全部的事实,是别人想让我看到的罢了。尽管如此,还是尽可能去翻阅相关的新闻资料,希望能相对客观地了解真相。)

    1996年8月7日,张扣扣的母亲与邻居发生争吵,在谩骂和打斗中,张母被邻居家17岁的儿子用木棒狠击头部,致死。当时,年仅12岁的张扣扣亲眼目睹了这一切的发生,母亲大口吐着血,慢慢死在他的怀里,随后伤口鉴定,母亲又在几百人的围观下,被开颅检查。张扣扣当时就怒喊,长大后一定会为母报仇。

      2018年2月15日,农历大年三十,张扣扣将刀刃刺向了仇家父子三人,致死,并毁坏其汽车等财物。一审判决,故意杀人罪和毁坏财物罪,死刑。

      这个案件很快在网上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很多网友表示,如果换作自己也会这么做,显然他们都把这件事理解成了血亲复仇的故事。而在我们中国,尤其是影视剧的题材中,复仇都是正义之举,成功与否,都是受人讴歌的英雄。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张扣扣之所以选择自己报仇就是法律没有给他一个公允的判决。

    诚然任何一个有血性的人,在自己的至亲之人被伤害时,都不可能无动于衷。但以暴制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真的值得被提倡吗?我一度很迷惑。

    直到今天,张扣扣一审时,律师的辩护词披露与众,一遍遍读着那些诚挚的话语,感受着这位律师经历的千回百转,内心和他一样悲怆。


张扣扣的悲剧引发的一些思考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张扣扣的悲剧引发的一些思考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律师恳切的辩护没有为张扣扣争取到生的希望,这是可以理解的,换位思考,谁能接受自己身边活着一个心理不健全,用利刃捅死三个仇家的人呢?如果这种残暴的行为都能被原谅,法律的尊严何在?张家还有生还者,王家也还有生还者,冤冤相报何时了?但是从道德上,我们又不得不同情张扣扣,他以为的正义复仇之举,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也给活着的亲人留下了永远的疮疤。

      张扣扣执行死刑后,张父拒绝领儿子的骨灰,他仍然认为这是个冤案,儿子并不该判死刑。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张扣扣会走上这条悲剧之路,除了童年那残忍的一幕,更重要的是父亲也在他的心底埋下了复仇的种子。母爱的缺失,无法弥补,无论是父亲,姐姐,还是社会,都没有给他更多的关爱,没有解开他心中的结。

    审判结束后,曾有记者采访王家幸存的儿子,问他对这个结果的看法,他说两家都没有赢,这场悲剧是两家一起造的孽。22年前,弟弟失手打死张母,尽管是未成年,也做了七年牢,再加上如今这桩惨案,两家人都为这场纠纷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无论是当年过世致人死亡,还是这个怀着复仇之心引发的惨案,都和未成年人的教育脱不开关系。那些高喊着读书无用论的人,正在为自己的行为或多或少的付出代价。书本,能给我们智慧,教会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让我们用更柔和的方式去和这个社会相处,而不是把自己逼到绝境,退无可退,一腔孤勇,撞向社会的漩涡。“有些人在走向地狱的途中,头也不回。”

你可能感兴趣的:(张扣扣的悲剧引发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