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读后感

===========================

浮生六记,俞平伯一生钟爱,林语堂将作者沈复视为知己。那么书里讲的是什么故事?

关于作者:

沈复,字三白,出生在士族家庭。生活在清代乾隆中晚期到嘉庆年间的苏州,家境殷实。父亲在清朝的官府与豪强家族里做幕僚。

苏州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它在当时的地位比现在还好: 苏州是超一线城市,天下四聚之首、巡抚,当时的超一线城市只有北京和苏州。足可见当地的富裕。

可以说沈复是含着银钥匙出生的。这种人本来可以好好享受生活,确落得个家道中落,四处飘零。被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所唾弃。然而作者却另辟蹊径,愣是把自己苦逼的人生,写成了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自传体作品。

沈复自己说是:“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

虽然沈复一生默默无闻,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成就,然后这本书却对后世影响很大。

他的文字不是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从6个侧面把自己真情实感的丰富生活记录下来,无关功与名,这本书问世时一文不名-原本写的六记还丢失了两部分,却能在两百年的时间长河里飘荡至今,久盛不衰,为众人所推崇。 不得不感叹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唯真情真性留存于世。

作为一部特殊的自传体作品,我在这里从新梳理了作者记录的自己相关的生平:

乾隆28年11月22日,沈复出生在姑苏城南沧浪亭旁的读书体面家族。 他有一个很愉快的童年。比如:夏天用烟喷蚊子,想象鹤舞青云;或者趴在地上观虫斗 - 还被选为语文课本的教材,还有个比较好玩的:阳具被虫咬肿了让鸭子含着,结果被抖哭(逗逼的潜质,哈哈~)

13岁虚岁时跟母亲回娘家遇到陈芸,一见倾心,主动跟母亲要求娶她,由母亲主导正式缔结婚约(清朝那个时代的婚姻习俗是酱紫的:"相看- -插戴(订婚之意,下小定)--过礼(下大定)-- 婚礼-- 回门"。相看,就是男家主妇至女家,问年龄,观容貌;插戴,即相看合意后,男家的长辈至女家,将首饰、珠玉亲手给新人插戴,意即订婚;过礼,就是女方送嫁妆,男方则送回礼)

15岁开始去赵省斋门下学幕僚,开始变学习,边游览景色。

18岁,正月正式与陈芸成婚,开始了如胶似漆的新婚生活。此后的经历是本书的重点。

19岁,跟随父亲入府做幕僚,开始了第一份正式的工作。

自己的家里也先后喜添青君和逢森一对儿女。

22岁,辅佐何明府的父亲办乾隆南巡的行宫。有幸亲眼见过乾隆皇帝。

在做幕僚期间还因为给父亲纳妾等事闹得家庭内不和,被迫搬出大家庭。

之后,由于在工作中不满人心的阴森险恶,先后的几次幕僚工作也没做多久。后来尝试转行去岭南做生意,在家门口摆字画铺等维持生计。生活每况愈下。

33岁,妻子陈芸遇到妓女之女憨园,相谈甚欢,后来想劝说她做沈复的妾失败,被气得病倒。

38岁,妻子陈芸由于在病床上赶工绣心经补贴家用而累倒,沈复也受高利贷牵连而被父母驱出家门,到华氏姐妹家修养身体。

41岁,久病缠身的陈芸去世。在她逝去后的返七日遇到灵异事件。

42岁,父亲去世,沈复出家未遂,后投奔乡中状元的好友石琢堂门下做了幕僚。

44岁,儿子去世。石琢堂赠送给沈复一妾,再入春梦。用原书的话是"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有句俗语是: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作者在书中没有把自身经历当做主线,而是另辟蹊径,从六个不同的生活侧面记录下来酸甜苦辣。遗憾的是只流传下来4部分,分别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

下面,让我们一窥清朝时期这对恩爱夫妻的生活故事。

闺房记乐部分:伉俪情深而不寿。

沈复首先是被陈芸的诗作里流淌的才思隽秀所折服,从而下定了取她的决心。

新婚初夜两人对目而视,陈芸说自己已经吃了几年斋了,沈复算了下她开始吃斋的时候恰好是自己当年出水痘的日志,便明白她所以吃斋,全是为自己祈福。因而笑着说“今我光鲜无恙,小姐姐可从此开戒否?”陈芸微笑着点点头。(古时候有个习俗:女性可以拜痘疹娘娘,又称“天花娘娘”,是民间信仰中司痘疹的女神,流行于全国各地。在科学不发达,医药条件落后的情况下痘疹死亡率极高,曾被视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关口。当时人们面对痘疹,除了竭力去医治外,就是到娘娘宫祈福保佑)

沈复和陈芸两人婚后的生活如胶似漆,形影不离。时间越久,感情越密。新婚这一年的七夕,是那个时代的所谓情人节,看看他们怎么过的?陈芸准备了香烛瓜果,邀请丈夫沈复一同在闺房的二人小世界里拜织女,祈福两个人姻缘长久。而沈复则镌刻了两枚“愿生生世世为夫妻”的印章,自己拿阳文印,陈芸拿阴文印。别有用心,以后往来书信盖章用。书中道,在情人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虽然世界很大,共享这轮明月的夫妻无数,但如我们夫妻这般,在深闺阁里诗情画意、两心相许而又能相敬如宾、诚心看月观云、祈福的夫妻怕就没几对了。

沈复对陈芸的爱是没有任何礼法约束的,这在当时特别难得。沈复会插花手艺,因而被朋友邀请在神诞节日前去水仙庙里插花布置。沈复见水仙庙里景色光影流离,宝鼎中暗香浮动。就从内心生了让妻子陈芸也来看一看这美丽夜景的心愿,如是回家把水仙庙的景致给陈芸描述了一个遍,陈芸想去又受困于礼法的约束不赶出去。沈复就怂恿她女扮男装,在家里教陈芸效法男子的模样拱手阔步练习了大半天,然后被沈复强拉着去了水仙庙。游玩中陈芸遇到管家的女眷在宝座后面,去打招呼时不小心碰了对方一下。引得婢女大怒骂她:哪里来的狂生做这样的不法勾当! 陈芸立即脱了帽子踮起脚尖给对方看了看后说“我也是女子啊!” 对方硬是被这一曲给愣住了。

沈复和陈芸还约定好来世再做夫妻,请画家画了一幅月老象挂载内室,每月逢朔日望日,夫妻二人必然虔诚地对着月老焚香叩拜,祈祷来世有缘再为夫妻。如此情深!

闲情记趣部分:富有艺术气息

提到插花,沈复也颇有研究,年纪大一点后就爱花成癖,并师从张兰坡先生学习剪枝养节、接花叠石的套路。每年秋天篱下菊花绽放后,沈复必然摘了来插瓶。

看看人家怎么插花的: 菊花插来,宜单数,每瓶只插一种品种一种颜色更好,花瓶也有讲究:应该选开口阔大的,这样才花枝舒展。花的姿势也有讲究,必从瓶口作一从怒发竖起,以丛不散漫、不互相挤压、不靠着瓶口为最好,所谓:“起把宜紧”。花朵也要插得参差,夹杂以花蕊,太过整齐反而不耐看。花的叶子也要完齐、花梗不太硬便于固定。固定花的针要隐藏起来,这叫做“瓶口宜清”。最后摆放时,一桌可以放三到七瓶,互相之间必须参差高下、互相照应,最重要的是气势联络。

浪游记快部分:生性风流

沈复读书与做幕僚期间,先后游览了杭州西湖、寒山、扬州金山、平山堂、富春山、虎丘、滕王阁、黄鹤楼、赤壁、函谷关、华山、趵突泉等众多中原的景致。

之后由于对官场中卑鄙无耻的行为不堪入目,如是不想再当儒生做笔墨生涯,就谋划改行做生意,在去岭南做生意时,跟着秀峰在花艇上寻欢作乐,却忘记了家里还有妻子儿女等着接济。

往返于花船里,放纵无度,还美其名曰因为妓女喜儿长得像陈芸所以才点她。有空闲着没客人的妓女,知道沈复在船上,必然过来相仿。整个扬帮的妓女,到后来没一个不认识沈复,沈复每次上了邵寡妇的艇,和沈复打招呼的声音延绵不绝,引得沈复左顾右盼应接不暇。这种人缘,也是生性风流才能做到。

坎坷记愁部分:人世浮沉

沈复描述自己的一生坎坷,并不是自作孽得了报应,而是多感情、重承诺、爽直不羁的性格导致自己被牵累。陈芸跟着他后来也尝尽了苦头。

结婚不久沈复和陈芸就因为鬼节夜游沧浪亭而吓病卧床好几个月。

陈芸被家人带高帽子地称呼为陈太太,被沈复的弟弟弟媳算计。替沈复的弟弟做担保人从邻家妇人那儿借钱,弟弟拖着不还,还在沈复的父亲询问情况是歪曲事实,导致陈芸反被冷落。

俗话说:处家人情非钱不行。沈复后来因为没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来源,从拆东墙补西墙,到后来慢慢入不敷出,但平时过习惯了的奢侈生活却改不过来,被父母赶出家门寄居在破败的萧爽楼还日日饮酒吟诗,无所事事。困苦不堪。

沈复豪爽助人的性格在这时候也再次被人利用:朋友找沈复帮忙做担保人,借了高利贷却卷款潜逃,不知所踪,沈复被迫背上这个大额高利贷的锅。家境从此雪上加霜,被父母逐出家门。

最终导致一个小康家庭破败得如糊的草纸被风吹散:大冬天的孩子们都没一件厚一点的衣服,女儿青君在寒风里冻得腿发抖还强说不冷。久病不起的陈芸连买药的钱也没得了,并且由于为了生计,带病赶工绣心经而彻底累垮了身体。

可敬的是,陈芸在这种绝境里虽然想过自杀,却仍然放弃了轻生的念头。抓住绝望中的一线生机,仓促投奔年幼时结衣的乡下好姐妹。临行前,为了避免高利贷的邻居听到声响前来阻拦,陈芸作为一个病入膏方之人,还要求在寒冬腊月的凌晨冒着刺骨的冷风出门。陈芸临走之前叮嘱女儿青君道:“汝母命苦,兼亦情痴,故遭此颠沛,幸汝父待我厚,此去可无他虑。两三年内,必当布置重圆。” 言辞中透露出对未来充怀希望的展望。两口子喝了一碗稀粥就匆匆上路,儿子逢森听到声响也起来了,问母亲要做什么?陈芸说:要出门看病。儿子又问道:怎么起这么早?陈芸说:路太远,你和姐姐在家本分一点,不要让奶奶嫌弃,我和你父亲一起去,几天后就回来。” 于是等到天刚刚亮,两口子就开后门悄悄的走了,这是儿子听到声响在床上大哭着喊道:“我妈这是要不回来了吗?” 沈复和陈芸听到儿子的哭声心如刀绞,却不能再回头。从此母子竟真的永不能见面了。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情深意重肝胆照,世事无常影凄凉。

你可能感兴趣的:(浮生六记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