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笔记---整理日常的闲索

2017.8.29

悲喜即是我执,是主观的一种感怀,对应得失的差别心理反应,既而产生的干年华承载的意识及其座位的状态化受用,多少略带有自主的判别化抉择的局限性所在。

悲喜剧则又是我么给予的价值重塑的故事性创造化境域的参与和再现的重复,“回归”是我们介入的意识状态和范围,还在于反应的受用,既而给予概念化联想的主观扬弃疑惑感怀的喜乐悲愁之宣泄,是一种表达之引起的丰富和弥补。

也在于当时/当事的主观反应,可能即是一种悲喜的概率,还在于引向最中国的可能,即是结果的逆向推导有效,而非起初的终极必然,变量是无限可能的催化。

构成最有效(有限)的结果指向性唯一性,同时是一种阶段的困境状态反应。

最大的感情是一种看似无情的淡然,(而非默然/漠然),实在是一种无限触及化状态的可积极承载的关怀之作为抉择的构成性参与状态自在。

无可避免的意识判别总会给到类化受用的认同与否,亦即是有限的阶段化展开,当还在于作为的普遍情之关照的真切化触及,是一种深入体量后的高度精简的受用,甚至于有限的文本化符号化表征的广泛性关联可能的归属性价值担待。

2012.5.16

“目标性”是围绕我们现成的一个问题之所在,迷茫困惑源于混乱无序的无目标无聊,是一种功效的驱动力丧失,是对于外在无知不知所措,徒剩下无知莫名的烦恼——半自我的人最易陷入这种恐惧中——因为一半是有所思考另一半却缺乏对应的行为,于是就徘徊于想与做的纠结中。

是自我良性秩序的缺乏,责任心的未树立,又或者是用一个诺大的虚名望来演示对于切身责任的推脱,高原的报复不是用来自欺欺人的借口,我们却演绎的淋漓尽致。

可悲的不是问题的存在,而是我们面对问题所持有的态度——

看来还是态度决定一切。

内在无助的表现又是反倒强化成一种工作狂——莫名的冲动,抑或莫大的孤独,——不能承受的孤独,因为但凡能够承受德尔孤独即非孤独,而是自由。

而过分的自由却来源于不自知的孤独与无助,才演化了表面现象的无所牵挂,是典型的“虚伪自由”“装扮自由”。

一切的思想行为不再依托于真实的实在,而在虚拟中膨胀,是我们逃避的最卑劣的手段,因为充斥着太多的不真实便会衍生很乱变态的行为思绪。

乡愿在某种程度上仅仅反应了我们内在的脆弱的不自知不自省不自明,是缺少的逆化,膨胀既而又盲目的寻求一种占有的冲动,是理性的丧失,情感的堕落。

是物性的商业化——极快速的流通,并不属于人性生活化,生命化。

快是一种紧张的节奏,是压力的驱动,是被适应的顺从,违背了人的生活态度——本初的意愿。

累形于物是内在缺失的消遣,会引起心思上的对比,不满和特权心理——神的创造是双方彼此的满足,轻易地抹杀了人性。

(介入是一种自我的导向,是情的流露,是一种以为的拥有,无论悲喜都是关于我们的感受。)

你可能感兴趣的:(布衣笔记---整理日常的闲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