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是康熙的儿子,也就是我们经常在清廷宫剧里知晓的四阿哥。而雍正还有一个亲弟弟,就是十四阿哥,他骁勇善战,有大将军头衔。
康熙大帝生有三十五个儿子,允礽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的儿子,也是康熙皇帝唯一的嫡子。可惜的是皇后生下允礽就命丧黄泉,允礽到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第一次被废,整整当了三十三年太子。
雍正当时当上这个皇帝颇有些无奈,因为康熙先行死去了,是身边大臣宣的遗照,这导致康熙其他儿子不服气。比对历史,康熙的儿子比明朝历代帝王的儿子都强,他们被康熙有意的参与训练,个个都有才能,有才能的人都会有野心,这就避免不了一场政治斗争。
太子被废后,资格和资历的皇子都参与了争夺皇位之战,大阿哥允禔迫不及待了,在处理废太子事件上他表现得过去小家子气,想治他于死地,还向皇帝进言,让皇帝彻底对他失望。
由于皇子争夺的太厉害,于是康熙采取了一系列的断然措施。先是发出警告:“诸阿哥中如有钻营谋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断不容。”后来心疼太子又让他复立,然而这些全都不管用。废太子一点也没接受教训,不但毫无悔改之心,还变本加厉。
那么在如此激烈的争夺战中四阿哥是靠什么取胜的,他靠的是他的冷静和知晓父皇心里想法而获胜。
比如八阿哥允禩出生低微,但是他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老好人的形象,在阿哥中也颇受欢迎,在大臣中更是受欢迎,其实八阿哥说来也挺无辜的,当太子废了后有许多大臣奏请册封八阿哥为太子,康熙皇帝自然怀疑他是不是收买官员,结党营私意图谋反,所以对他越来越冷淡。
反观四阿哥胤禛,他与允禩这位人见人爱的“八贤王”相反,他和谁都保持一定的距离,对于别人交代的事情,他的态度就是公事公办。如果康熙交代的,他就更是只讲王法,不讲情面。
这些阿哥想的都是如何获得大臣的心,却忽略了如今天下还在康熙皇帝的手中,作为皇帝最忌惮的就是别人在眼皮底下分割他的权利。如此说来争取君心可比争取民心有用多了。
胤禛的聪明之处,体现在别人争先恐后时,他反倒躲得远远的,只在“诚孝”二字上下工夫,自然大得君心。他甚至连“喜怒不定”的毛病都改了(当然是装的)。
其实在这场斗争中四阿哥也没做什么,他就一直保持着日常的行事风格,赢得皇帝青睐,说他对太子之为不渴望那是假的,只是他能忍常人之不忍罢了。
皇帝能不知道他不是装的吗?他要的就是一两个人在他活着的时候能装到底,一来这样的人心有城府不会一惊一乍,当君王的秘诀就是真真假假,让人摸不透才好。二来能保证自己死后能够被安葬好,不至于他死后就忙着兄弟残杀,让自己的遗体的不到一方寸土。
不得不说康熙皇帝时下棋的高手,在八阿哥被打到后,他故意给十四阿哥一些荣耀,不至于他欣赏的四阿哥两面受敌。在那个时代,皇子有机会出征就有政治资本,就有做皇帝的本钱,康熙大帝为此还放了一个烟雾弹,封他为“大将军王”,这头衔听起来很有威望,实际上不三不四:将军不是将军王不是王,最多是个“假王”。这就是真正的糊弄人心啊!
雍正继位是借大臣之口说的,虽然有四人在现场听后康熙遗旨,但其他都为三个阿哥,他们当然不会主动去证明。
雍正继位后最心烦的就是他那个德才兼备的弟弟十四阿哥,他的呼声太高了,朝中大臣虽不说但心里都是支持他的,他难在不能杀了他,在太后哪儿不好交代,在道义上说不过去。那就只好削弱他兵权让他守黄陵,只是期限满了他又回来了,雍正只好找一些理由去打击他,最终十四阿哥死在了他手里。
其实雍正这样做也是出于无奈,皇帝只能有一个,所以另一个必然必死无疑。上面说到他的皇位颇有些来历不明,很可能是康熙故意安排的,让他时刻保持警惕,对大清江山一定要负责到底,不能证明自己有能力管理好江山自然有人会替代。
雍正虽然冷酷,但是也有他可爱之处,比如他曾赏赐宣读诏书的大臣,说:圣“祖皇帝忠臣,朕之功臣,国家良臣”,还说他是“真正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稀有大臣”。把话说到如此肉麻的地步,他倒是皇帝中第一位。
但他的喜怒无常却是真的,他非常会惩罚别人,爱财的他就抄你家,怕疼的他就打你屁股,怕死的他就砍你头,爱官的他就贬你职。对于文人,他们就不吃这一套。
罢他的官,他会说我正想归隐山林;杀他的头,他会说我正想名垂千古;把他流放偏远地区,他又辩解说多了些写诗的材料。对于文人是如此难办,他倒是办的得心应手。
自古帝王赐墨宝,那是无上荣耀,他就利用这一点赐他墨宝,只是这题写的字是让他们遗臭万年的,还得挂在门上让过往的人都瞧瞧,那这个人能不声名狼藉吗?这招真是高,杀人于无形,所以在他手上办事要小心。
其实他要的臣子不过是能办实事儿的,对他不撒谎就行,不结党营私就行,即使你犯了点小错他也会一笑而过,他对臣子其实也不差,在批奏折时经常会说一些比较肉麻的话,会夸夸他,雍正帝其实也不是那样不近人情,只是作为皇帝必须保持威严,要有等级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