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阅人篇
贾氏兄弟,哥哥是北师大哲学院课程班的同学,乃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的企业家;弟弟是当地宣传口儿的领导。几年前,我是通过强老师介绍才得知弟弟大名的。记得,那天在朋友圈里见到贾总转发的一个风光片儿,内容是介绍巴彦淖尔市的,拍摄的非常棒,尤其介绍词语优美而干净,给人印象深刻。
于是,有一次师生聚会,就此私下讨教同是来自巴彦淖尔的强教授,记得我感慨说:没想到您的家乡那么美丽,有山有树有河流,整个一个塞外江南,之前还一直以为是戈壁滩呢。强老师手抚美髯,笑而答曰,要不怎么多次邀请铁哥和弟兄们去家乡游玩呢?
那次聊天,还知道了一个细节,那个美好的艺术片是贾总的弟弟主要负责出品的,他是巴彦淖尔的宣传部门的领导。
去岁夏,受强老师等师生之邀请,幸运地游学巴彦淖尔,得到了贾氏兄弟的热情接待。于几天的亲密接触中,尤其是对弟弟的感觉比较深刻。那几天,心里常常会有些迷糊和错位,偶然间,会觉得弟弟是哥哥,哥哥是弟弟。其中原因或许是弟弟比哥哥块头儿大,或许弟弟是在党国喉舌岗位上工作时间久了吧,他比哥哥、也比年纪稍大的其他兄长们显得城府深和言行更谨慎一些。但是,这不可能是主要的原因吧!?似乎觉得这个弟弟更有着一种异样的东西吸引自己,但又一时不能清晰地厘清。于是暗下思忖,是不是都对读书有一种强烈的爱好呢?好像也不全是,但我可以肯定明确一点,当时初见,断然不是那种深沉的外貌做派——即使是真正深沉的气质在那里吸引着我。
于京城生活工作多年,特别是早年曾经在党国要害部门当过差,真深沉的正派人物与假深沉的下流人渣,见得多了,并不新鲜。不过,就在这次巴彦淖尔的游学中,发生了一件小事,算是给了我一个参考答案。事后思忖,也许恰恰是贾老弟的坦诚直白,甚至只是酒后真实率性,吸引了我吧。
那天吃饭,贾老弟多喝了几杯,而后到处找我。我故意逗他,躺到中巴的后面空座位上,用哈达把自己的光头蒙上。他不折不挠地寻找并发现了我,并过来一把拉下我头上的哈达,拽我起来,且就势一屁股坐在身边,并一手搂着我的光头,一边把满是酒味儿嘴巴凑到耳边,好像是在悄悄地说:“铁哥,我真是服了你了!”
我说,咋啦?
他努力地低声说着——其实声音足以大到旁边的人基本都听见了:“你平时没事闲的吧,怎么话那么多啊,球大点儿的事儿,你就能写个几千字?”
哈哈哈!他指的是我的微信文章。一番酒话,把我和车上的朋友逗的捧腹大笑。我现在觉得,与这位老弟真正的交心——好像就是从这一个酒后的调侃和对话开始的。不管他和旁观者怎么看,我是自此敞开了心扉,把他当作知音朋友了。
二 行路篇
去年夏天的巴彦淖尔之行,留下了久久不能淡忘的印象,自己已经有多篇“”写了这次游学中的见闻收获。这诸多收获,都是强老师和贾总兄弟以及巴彦淖尔的兄弟们的热情真诚所在,但我还是觉得这个文化戏份儿格外浓烈的游学活动,其中贾老弟个人的作用十分突出,能够清晰地看出来他的文化情怀和为人品德。
粗看一下行程吧!
游学活动参观了以下博物馆:巴彦淖尔文化博物院、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博物馆、冯玉祥粮仓博物馆、巴彦淖尔水利水文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和河套老窖酒业公司展览馆等;参观了以下宗教场所:三盛公天主教堂和红教阿贵庙,前者是西北第一座西方宗教文化渗透内陆的教堂,后者是红教在国内唯一道场;拜谒了两个抗日烈士陵园,一个是五原大捷的抗日纪念馆,一个是乌不浪回族军人抗日烈士陵园;还参观游访了男根山风景区、磴口县的广播电视局、农家乐的模范村庄、草原深处的蒙古包和市里的羊绒服装民营企业,等等。不到一周,仅仅三五天的时间,这一份儿顺利完成的游学攻略单子,足以说明和见证东道主师生、尤其是贾老弟的用心和水平。
路上有两件事,让人久久难忘:
走进烈士陵园,贾老弟一脸庄严地做起了领队,逐个景点儿给大家讲解。傅作义将军指挥的“五原大捷”和乌不浪狙击战,在他口中如数家珍。当两度分别站在不同的烈士陵园中的纪念碑前时,他都认认真真地招呼师生们呈“一”字列队,指挥大家集体给烈士恭恭敬敬地行礼鞠躬。
另有一件事,至今想起来依旧心惊肉跳。那天参观阿贵庙完毕,遇到暴风雨,路上的局部地区引起了泥石流。当我们的车子冲过几乎断路的几十米浅水区时,眼看着后面的车子滑到路边沟里去了。后来,终于被一个大沟挡住了去路,回去也没有了路,怎么办?
贾老弟与同行商量了一下,果断决定人车分流,继续前行。在路政方面的工人师傅的协助下,车子终于有惊无险,从土地松软和泥泞的深沟里爬上堤坝,一行人员也都完好无损。当天晚上,回到住处,无意间于电视上看到当地新闻,原来我们遇到了一场不小的泥石流灾害。心里暗暗后怕,也是庆幸不已,得亏有了一个当机立断的领导者,多亏领队贾老弟,否则,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弄不好,把小命交代给巴彦淖尔的草原深处了。
三 读书篇
一行回到北京,天各一方,我与贾老弟就再没有谋面,只是偶尔于微信平台上交流一二。后来,他曾经挺正式地发信息说:那天酒后说的话不算数,其实很是佩服铁哥的好学精神、笔耕不辍。我调侃回答他说:不要描了,越描越黑。而后,他不止一次地表态,自己也要多写微信文章,向铁哥学习。再后来,兄弟之间的交流,好像就只剩下了微信朋友圈的彼此关注了。
今次,他转发的一篇文章是关于读书的,写得真好,于我的读书理念非常契合。我准备转发之前,遂认真地问他,作者是谁?他回答说,不是自己,是别人的,且佚名。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读书不是求高雅,而是怕腐烂》。在此,为了说明我读书的某些观点,一字不改,全文转发:
“我生来惧怕黑夜,为了逃避黑夜,我从小学会了读大部大部的书。读书成了我命定的一种生存方式——逃避苦难和惩罚的方式。然而,近年来我对读书产生了一种不祥的感觉,读着有些书你会感到自己不是在学习、在享受,而是在受惩罚。所谓’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现在想起来似乎有点茫然。
我带孩子去书店,自己也想买一本德国作家施林格的《朗读者》。营业员说没有这本书,我在几个书架上找了也没见着,就准备离开。这时我的背脊刚好和一个捧了十几本书的少女发生了碰撞,结果将她怀中的书全打落在地。我一边连连道歉,一边急忙俯身将地上的书一本本拾起:《爱情小鸟》《神秘杀手》《皇宫谜案》《当百万富翁的秘诀》《如何讨好你的上司》《天不亮就分手》等。谁都知道,这些都是当今大红大紫的畅销书。然而,当我将这些书码好,归还给少女后,我心里不停地问自己:这些书能给她带来什么?是谁让她喜欢这些书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书?
随着这类书越炒越红,我固执地告诫自己:绝不让这些书进入我家。不是说我求高雅,而是我怕被腐烂。你知道,我们要想在卡夫卡、福克纳们的书籍中感受到快乐和迷恋是很难的,就像你要在小提琴的琴声中感受到快乐,非得需要你耸肩缩脖地拉上几年才行。但是要在这些畅销书中汲取快乐却是很容易的,是本能使然。一个人的快乐,如果全是通过满足本能来达到的——没有其他品种,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低级的,甚至是腐朽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值得称道之人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抵制本能诱惑的过程。只有不断抵制本能的使然,你才会有其他的、有益的迷恋和欢乐。我深知,那些写满本能和快乐的书是一剂醉人的药,一旦沾染就会迷醉难拔,所以我坚强地抵制着它们的侵略。凶杀、色情、神奇、秘闻、荒诞不经、大富大贵……我对自己说,不能靠近,我要远离!
在一道道警铃声中,我的书橱一直保持住了应有的尊严和凛然。
我认为,一册书被人害怕或厌恶,是著书者最大的悲哀。但要我说,这更是读者的悲哀。这种悲哀并不局限于一本书,而是所有这类的书。对我来说就是这样,由于经常读到一些使我厌恶或气愤或害怕的书,现在我竟然变得对每一册新书都有一种莫名的惧怕,只怕翻开一阅又是一册坏我心绪的糟书。谁都晓得,好书糟书表面上你是识不破的,只有通过品读才能知晓,才能分清。如果读书的过程像个法官审阅案宗一样紧张、谨慎,那读书又有什么乐趣?换句话说,如果为读到一册好书必须忍受几册糟书的捉弄,读书又有什么意思?
是的,我就是这样对书慢慢地惧怕了,疏远了。我原来是因为惧怕黑夜才迷恋上书的,想不到书又让我生出一大恐惧!
如此读书,便不是求高雅,而是要时刻提防着腐烂了。”
以上的文字,都是佚名作者写的。贾老弟转发到朋友圈里,应该是有同感吧。我也基本同意作者的多数观点。不过,不管怎么说,即使他不否定某些畅销书,不视之为垃圾,我也想强调一下个人的观点。
古人曾经英明地醒悟道:人,生也有涯,学也无涯,以有涯待无涯,殆矣。
记得刚刚走进北师大哲学院学习哲学院的博士课程,有幸与强老师接缘。十多年了,平素里我们师生加兄弟之间的交往不少,强公的教诲,于我也是不少亲耳聆听,但是他小老人家的一句忠告,多少年来,时时回响在我耳畔。
那是刚进学院进修时,我曾经请强公帮忙借书,是密宗方面的,人家老师立即就送给我一套十本装的专著。而后我请强公给我和郑万耕教授牵个线儿,自己有《易经》的问题请教。当我如愿以偿地与郑万耕教授私下交流讨教后,把收获向强老师汇报时,强老师用比较郑重的口气问我,佛教(密宗)学习得怎么样了?我一时摸不着头脑,就随意哼哼一声。强老师接着说,铁哥啊,佛教是一个大海洋,《易经》呢,也算是一个大海洋,都够深厚、都够广阔,任何一个学者走进去,都得需要常年甚至于一生专心致志地钻研,才可能有所收获,你现在一心多用,又忙企业,又忙学问,多头并进,搞得定吗?
我当时哑然,没有回答强公的问题。
不过这个问题,扎扎实实地在我自己内心生了根,我经常于反思自己学习效率时,想到强老师的这一番话。
后来,著名的大学者冯时教授也在课堂上讲过类似的道理。他说,如果愿意做中国国学的学问,那么就从本源上着手,大家还是集中精力、多多学习前秦的文献吧,别的书籍可以先放放。
我体会到,如同票房数量不能完全等同说明于一部电影的质量优劣一样,一本书是否值得一读,也不能把是否畅销——作为必要标准尺度。人人皆知,现在世面假货劣货很多,而却是难以识别滥竽充数的作者和书籍,难以拒绝其无甚意义的喧嚣对我们的干扰和诱惑。
值得回味的是,贾老弟所转发的佚名作者的文章带给我们的警示;而且,我觉得,如果能够以平常心去理解强公和冯时先生的告诫、点拨之深意,对于一个酷爱读书的人、尤其是热衷钻研国学经典的人而言,不啻是找到了遨游知识大海的精准航线和攀登真理高峰的捷径。
师大铁陀写于2019年2月2日子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