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一篇新闻在网上炒的很火,说一名北大毕业生、曾经的高考状元,12年前,他不再回家过春节。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并写下万字长文控诉父母的各种不是。
乍听起来,这孩子也忒不像话,对生你养你的父母这样无情、冷漠,甚至决绝。我估计,一百个家长得有九十九个以上骂他“良心让狗吃了”“白养这么大”。
然而,当读完这篇报道后,心里犹如打翻了五味瓶——不是滋味。
据大学生说,父母从小对自己的过度关爱,导致自己内向、敏感、不善交际、长期压抑。父母强烈的控制欲望和家长权威,让他内心屡遭打击,负面情绪越积越深,最终无奈之下,才让他把父母拉黑。这样分析来看,大学生拉黑父母也就有一定道理了。
可以想见,能够拉黑父母6年之久,内心也是经过怎样的挣扎与苦痛,折磨与煎熬。
虽然这只是个例,有些许尖锐与极端。但不可否认的是,哪个孩子的童年没有过类似的经历,不是一面摆脱父母的影子,一年追逐自己想要的生活。
爱能温暖人心,但溺爱却摧残梦想。欲望能给人动力,但把自己的欲望强加于人,却是一种负担。
02
单位同事小玲,她女儿笑笑今年10岁,小学三年级,说话有些腼腆,但笑起来很可爱。寒假刚到,小玲就寻思着给笑笑报名辅导班,让同事们帮着参谋。
我问她,“笑笑好不容易放寒假,刚从学校出来,你就又给她塞进辅导班,别把孩子累着”。
她却理直气壮,“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啊”。
我又加了一句,“孩子愿意去吗?”
她说,“多学点东西总没坏处,送几次就没事了”。
这个理由很充分,竟让我毫无反驳余地。
第二天,小玲就为笑笑在辅导班报了名,语文数学两科,连续上三个多小时。
看着笑笑嘟着嘴,噙着泪,慢吞吞的往辅导班走,心里还真有点不是滋味。
每个家长似乎都有一个盼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特别是对于来自农村的家长更是如此。听惯了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故事,家长们开始变得焦躁不安,变得功利。自己在大浪淘沙中被无情的淘汰,就更加期盼子女比他们有出息。
所以,不管孩子接受也好,不接受也罢,喜欢不喜欢都不再在乎,你就使劲学吧,准没错。
于是,各种测试卷,各种课外书,各种名师辅导,各种智力开发……只要是能帮助孩子学习进步,甭管是什么,家长从不吝啬。
他们只希望,能够让孩子快快成长,长成心中自己期望的模样,却从不顾及或很少顾及孩子的感受,这其实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举动吧。
03
我们每个人一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年幼时,父母在上面给我们画出什么颜色,我们就是什么颜色,哪怕更多的时候我们不喜欢,却仍然要被动的接受。
等到我们长大了,飞出家庭,飞向更大的世界,才晓得那个被包办供养的童年让我们失去了很多,心智的稚嫩,内心的怯懦,会逐渐凸显,变得脆弱不堪,越长大越觉得无所适从。
习惯了被安排,被操控,被支配的孩子,总是会比其他孩子更经不起打击,更加自卑,更加孤僻,更加不易成功。
读过一本书,美籍华裔作家伍绮诗写的,《无声告白》。
小说以女儿莉迪亚的死为开端,为我们全方位展示了父母、家庭对人生轨迹的重要影响。莉迪亚从小被父母寄予厚望,母亲希望她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当一名医生,每天为她安排好生活,买各种书籍逼迫她学习并不喜欢的科目。父亲,华裔男人,希望她多出去交朋友,不要向自己一样被社会隔离,受到歧视和嘲笑。
然而,正是这种被奴役的人生,让她备受折磨,渐渐厌倦,终于不堪忍受,而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书中一句经典的话,仍然记得很清楚。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活在别人的期待下,让我们不断迷失了自己,就像走丢的孩子,找不到家。我们拼命的往前走,却找不到自己想去的方向。所以,不管我们怎么走,离目标却越来越远。
其实,我们只是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埋的太深,甚至忘记了它的存在。有时候,我们需要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和风花雪月的爱情,我们需要开怀的畅饮、尽情的嘶吼,让自己摆脱烦恼,抛下压力,找到片刻的自我。
人生路短,愿你想爱就爱,说走即走。
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做你自己。
共勉。
韩大爷读写训练营 佳日良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