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刻家谱一隅·乾隆: ◎湖南《宁乡乌石王氏支谱》

转载

分类: 清刻家谱一隅

清刻家谱一隅·乾隆: ◎湖南《宁乡乌石王氏支谱》

励双杰

乾隆四十三年刻本,王运霖主修,王薰纂修,王海董理,八卷,六册。

任本谱董理的王海,字百川,岁贡生,候选儒学训导,家族中为十四世,其时八十三岁,是现存最高辈份中的数人之一,他在首序中是这样理解修谱的意义:“谱何为而修也?以纪先绪!而水源木本,蔚为长发之祥,以昭来许;而椒衍瓞绵,免蹈路人之诮。程子言,宗法废而爱敬衰,凡以谱不修,即家不齐,而人心风俗关焉,匪可忽也。”

据他在序中说,自康熙辛卯年纠集本地的乌石、铜瓦桥、东湖、马鞍山、观音石、长田冲各派分支创修家谱以来,距今已有六七十年。到了现在,铜瓦桥、东湖各处各支已各修支谱,只有他们乌石支还没有来得及修,“恐荒阙太久,日后子孙清晰愈难”,所以在他与侄子王运霖,侄孙王薰的同共努力下,完成了此谱。因为只是乌石支的支谱,所以他又希望,“嗣有贤子若孙,能仍鸠集各房,并铜瓦、马鞍、东湖诸处,清其世派,辨其真赝,合志大修,是又吾所深望,而俟异日者也。”

王海老先生的这个愿望,是不是在后来实现过,不太清楚,但在民国二十八年,家族有过《宁乡乌石王氏六修支谱》,仍只是涉及乌石一支。这部家谱我曾过手,据里面记载,始祖该,字元仁,号善皆,官江右吉安指挥,休居吉安儒仁乡永泰里之何山,时在宋治平间。始迁祖用,号荣祖,字光廷,又字大才,明洪武间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宦游于楚,卜居宁乡四都三区乌石王湖冲旧屋山。后析为大屋、新屋、南冲三房。

清刻家谱一隅·乾隆: ◎湖南《宁乡乌石王氏支谱》_第1张图片

在乾隆修本中,并没有王该的记载,是从始祖王用开始的。不解的是,始祖王用的世系中,并没有“号荣祖,字光廷,又字大才”的记载,只说:“用,始祖。下屯乌石。”不知后人又是怎样得知始迁祖的字号的。

又,此修本《命名字派》说:“兹支谱告成,因遵上谕,‘天’字不应取名,又易为‘文运人才盛’,由是拟定二十字,派遵五言,例属词联,文自十四世起,子孙次第恪遵,毋得更易!班行字句列左:

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齐,青箱延世泽,储俊隶金闺。”

虽说规定“毋得更易”,但到了民国二十八年六修时,还是把这二十字改成了:

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莹,葆衷恢世泽,作善振芳声

这也很难说是对是错。先祖所定的字派行辈,后来不合时宜了,后辈子孙改动一下,也是无妨,其它家族中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不足为奇。这二十字,尽管在民国时用了还不到一半,六修时还是又增加了二十字:

植对先知贵,魁英实得名,绪从忠厚衍,瑞应集

未雨绸缪,有这四十字行辈在,千年之内,家族后裔取名,是不会再有什么后世与先祖重名之类的窝心问题了。

家族中,有一个叫做王清瑞的人,字斌宪,号澹庵,是本谱主修王运霖的祖父,与同郡湘潭陈恪勤公、黄内翰诸人为密友,他在康熙时做过一件事,后来载入了《长沙府志》中。据家谱《澹庵公传》记载:“……旧有门籍在京邸,得悉兹役自顺治十六年裁卫归农,久经革除,而长郡(长沙)偶仍寝以滋弊,为累匪浅。公挺身直言于赵大中丞,越五载,始得结案,永革斯役,受累数百家胥赖安全。”

这件事,家谱中有详载,收录于《附载澹庵公控革门军定案约略》中,起因是这样的:“情因长沙一郡,城列九门。先年将通货新开两门永行闭塞,所在现开七门,国朝定鼎之后,额拨营兵看守,至康熙二十三年,城守胡副爷通详各宪,复设门军,每门额军十七八、二十名不等,每门逐年工食一十四两九钱有零,其所闭通货新开两门工食减少,尚有八两有零,皆为各门头人独吞。即现守七门散军,分厘未给。”

是王清瑞挺身直言,告到官府,经过五年的上下奔走,才便得革除弊端,“此案历经五载,卷宗不下百纸”,其间艰辛曲折可想而知。

我购此乾隆本于长沙某书商处,距今已近十年。湖南地区家谱,在清一代,以大开本居多,小开本难得一见。到了民国,基本上就是以小开本为主了。上海图书馆顾燕在《中国各地区家谱特征》一文中说到湖南地区家谱时,就这样归纳:“纂修年代较早的家谱多为大本,而清光绪中后期至民国时所修则以小本为多。”而现在这部乾隆时所修的《宁乡乌石王氏支谱》却是小开本范畴,比32开本大不了多少。

清刻家谱一隅·乾隆: ◎湖南《宁乡乌石王氏支谱》_第2张图片

清刻家谱一隅·乾隆: ◎湖南《宁乡乌石王氏支谱》_第3张图片

分享:

你可能感兴趣的:(清刻家谱一隅·乾隆: ◎湖南《宁乡乌石王氏支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