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的时候,学校负责宣传的晓丹来找我,说,“咱们还有一项任务没有完成——上面要求每个学校在市级以上媒体有一次宣传”。接着,她又说,“我知道你怕花钱,有一家媒体想采访你,不要版面费”。于是,就有了《南方教育时报》这次“对话体”的采访报道。其实,我是蛮怕媒体的,主要是怕自己说不好,或者说出去的话,经记者、编辑的笔变得断章取义,甚至面目全非。但曾志、刘丽这两位记者很认真,她俩应该是读了我、微信以及学校微信公号上不少文字才出动采访。采访前,先来提纲,我也很认真地作了笔头回答。后来,她俩又赶远路前来畅聊。这是一次愉快的经历。我愿意把我的笔答和报刊社最终的成稿同时附上,以明吾志:从现在开始,办一所百年老校。】
《南方教育时报》对话提纲:
1. 来深圳前,您在中语界已有很高的知名度,为什么来深圳?目前来看,有没有什么水土不服?
实话实说,我来深圳的原动力来自于我女儿。女儿嫁到深圳来了,我来做“陪嫁”,解决他们小两口今后照顾老人的后顾之忧。当然,深圳教育环境、事业空间也是我考量的一个重要组成。到这里来整整一年了,并没有感到水土不服。一方面,深圳是一个包容性非常强的城市,海纳百川,尤其是我所在的新安中学(集团),总校长高妙添先生作为两届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的主持人,更是胸怀宽广,识人用人;另一方面,我有较强的适应力,我和我们学校的老师说过,不是因为我在新中一实才这么干,其实我在任何一个城市,任何一所学校,同样会这么干,因为我热爱教育。
2. 深圳和江苏的教育,比较明显的不同是什么?深圳教育改革还在领跑吗?
深圳教育的规模大过我的老家苏州,而且现在还在继续着一个量的发展,我觉得这是最大的不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是全国教育界都在做的一件事情。因此,在我看来,这就像一场马拉松,深圳教育处在第一方阵中是毫无疑问的,至于是否领跑,在没有到达终点前,我觉得意义不大。盘子大了,深圳教育在质的提升上肯定是要花更大的力气的。其实衡量一个地方教育改革成果有一个指标可以参考,那就是这个地方在四年一度的国家基础教育成果奖评比中的获奖情况。今年评出了第二届,深圳市获奖情况在广东是遥遥领先的。
3. 您是深圳百万年薪引进的校长,深圳这样的人才政策,其实业内外也有很多不同的声音。孔雀东南飞的深圳的教育蓝图下,你有什么切身的体会?你的“二次创业”规划是怎样的?
首先,没有“百万年薪”。我是2011年评的正高级教师,所以工资收入会高一些。再加上宝安区委区政府对教育人才实施了分级奖励。这些收入和奖励,从外面引进的和宝安自己培养的,享受的是同等待遇。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政策,体现了内外无别。要鼓励广大教师在新手教师、成熟型教师、骨干教师、名师、专家型教师这样一条途径上不断攀登,完成二次成长、三次成长……我现在的想法就是,安安静静教书,踏踏实实治校,以“文化立校、课程育人、特色发展、质量取胜”为办学思路,通过我在任的10年,把它办成“文化品位高端、名优教师集聚、教育质量优异、学生发展适切”的一所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让在我学校走出去的学生“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4. 来深圳后,不少老师、家长都是你的粉丝,你也成了网红校长,你怎么看这个事?
没感觉到自己是“网红校长”啊!可能是因为我每天在朋友圈发“日有所记”、写讲教育感悟,有的文章被教育部微信公号、中国教育报微信公号、头条、新浪、腾讯、凤凰网等媒体转去成为公众阅读,有更多网友进而加入了我的朋友圈和的缘故?其实我很回避这一点的,我自己的追求是“踏踏实实办学,安安静静教书”。对,我现在还在七年级一个班任教语文,并且抽空给全年级学生上“电影课”。但我并不惧怕媒体。我觉得,无论是公众媒体还是自媒体,关注我本人也好,关注我们学校、集团也好,这都是好事,可以监督和鼓励我们做得更好。我的朋友圈里有不少是我校在读学生的家长,以及周边社区想要到我校来就读的学生家长,他们经常通过私信或留言的方式,和我沟通,我们就像朋友一样。比如近阶段,我们举办艺术节,工作方案在校长办公会和行政扩大会通过的时候,没有一点反对意见,因为之前就是这么做的。但是布置下去当天晚上,就有家长朋友通过网络给我提了不同的意见。我觉得非常好,特别是项目繁多、环节复杂之后,对教学工作可能做成的冲击,之前或者没有考虑到,或者考虑到了也没人发表意见,但现在好了,家长介入了,他们实事求是地给你纠偏,因此,第二天就召开会议进行了方案的精简,最后大家都说“这样好”。
5. 你说,教书就像炒鸡蛋,是技术活。但教书育人更是良心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对繁忙的深圳教师来讲,确实很难。深圳城市节奏快,教育的节奏也很快,怎么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我的导师朱永新教授发起并倡导的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什么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老师认为有这么几层意思:第一,教育就是生活; 第二,教育同时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第三,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而不是痛苦的;第四,教育生活在追求幸福的同时还应该强调完整。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对繁忙的深圳教师来讲,确实很难。但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教育正在转型。在“立德树人”这样一个根本任务的指引下,教育正在由应试模式转向于育人模式。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样一个文件,提出了三大目标、五大任务、十大措施。一些措施都是具体明确的,比如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研制学业质量标准,跨学段纵向衔接、跨学科横向配合,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加强考试招生和评价的育人导向……等等。当下深圳启动的中考改革,广东启动的高考改革,就是这一系列措施中的部分。虽然可能“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毕竟我们要认识到,教育在转型发展。第二个方面,不管风云如何变幻,不管你干得苦不苦,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还得干。问题是怎么个干法。“撸起袖子来”而外,还有没有什么讲究?有一次,我和我的徒弟谈工作。我说,咱们教书就像是炒鸡蛋,你是怎么炒的?你来说说。她一楞,说,不就是鸡蛋打入碗中,放点盐,然后用力打散,热了油锅在里面翻炒,等熟了盛出来吗?我说,你看啊:首先,这炒鸡蛋吧,也是个技术活。有时候,忘了放盐,有时候放了盐没有打散,有时候油多了有时候油少了,有时候火候过了炒焦了……这里面还有些诀窍,比如打蛋时放两勺温水,炒出来的蛋会嫩,会看上去多一些。教书也是这样,也是技术活。一不留神,说不定这一届就被你炒焦了,或者你连打几个蛋,到最后一个,坏了,连前面的几个都给糟蹋了。因此,得先学技术,技术无它,但手熟耳。再者,你就天天这一种方法炒鸡蛋?就这么甘心重复自己30年?今天回家你这么炒蛋:找两个玻璃碗,打蛋的时候,一个装蛋白,一个装蛋黄,蛋白蛋黄给分开,当然别忘了撒盐花。然后热锅,热到锅子快冒烟了再放油,先橄榄油,热五成,溜蛋白;再菜油,热七成,炒蛋黄。分别盛出,装入一盆。再用半个西红柿,切片,点缀在盆边。明天你告诉我,同样炒鸡蛋,过程和口感和以往有什么不同。是的,创新无它,只不过求乐趣而已。其实梁启超梁任公早就说过:“纯粹的教书能享受到一种乐趣,纯粹的做学问能享受到一种乐趣,边教书边做学问,能享受到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乐趣。”这也正是第八次课改的时候,课程专家常说的:做一个研究的实践者、实践的研究者。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这一辈子,站在讲坛上三四十年,也许只有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才能真正享受到教育的幸福和乐趣。那么,怎样做一个实践的研究者、研究的实践者呢?这里,我还是要搬出我的导师、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教授的观点:一是专业阅读,二是专业写作,三是专业交往。
6. 语文教育的流派和提法也非常多,情感派、思维派等。你比较认同哪一种?教育模式层出不穷,你怎么看?会不会太多太滥了?
个人认为,语文教育谈“风格”可以,谈“流派”为时尚早。连德高望重的于漪老师都再三否认自己是“情感教育派”。的确是这样,一个人是难形成一个流派的,它需要一群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而且在我看来,相对于现在这个语文那个语文的提法,我更倾向于矫枉过正:让语文回归语文。不要加任何修饰,回到它“听说读写”“语修逻篇章”这些本质的东西上去。关于教育模式,我也是这样的态度:教育不是机械加工,不是流水线,也不是工业生产,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因此,任何模式都是对教育的悖反。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经过多年课改之后,大致形成了一套以“少教多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合一”、“教学相长”为主题词的改革话语,这些我倒是觉得应该成为共识的。这套话语为我们建构新型的教学关系提供了比较明晰的思路。
7. 新高考和深圳中考改革,同时从今年高一和初一起步,中考语文正式提分到120分,这对语文教育是春天吗?
个人认为,语文教育春天的到来,光靠在试卷上提高分值、增加容量、提升难度,以引起学生和家长重视是不够的,还得回到语文课程的实施中去,回到语文学习的变革中去,才能真正实现。方法在课内,可是课内效率不高;功夫在课外,然而课外缺乏指导。这是语文教育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语文教育呼唤与生活领域相衔接、相融合的教学素材,语文教育呼唤与信息化环境、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的时空构建、教学构建,呼唤一种生命化、创新化、最优化的课堂教学形式,语文教育呼唤能够突现过程评量、个性评量的多元评量体系。这些问题解决了,语文教育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
8. 新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后,生涯教育越来越被重视起来,你很早就说要“跳出学科看教育”,同时“透过教育‘育’生命”。这么多年实践研究有没有成果可以推广?效果如何?
我们把生涯教育纳入生命教育中,作为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说的“生命教育”中的“生命”不是修饰词。生命教育,是有关生命的教育,是以人的生命为中心和原点,围绕人的自然生命(长度)、社会生命(宽度)和精神生命(高度)展开教育,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发展生命,拓展生命的长宽高,让有限生命实现最大的价值,让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近10年,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在致力于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我们把生命教育课程化了,编写了《课程指导纲要》,出版了了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全套22本教材,旨在通过这门课程,帮助学生实现以下个体目标:一是健康的身体。让学生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掌握促进身心健康的方法;掌握日常生活中的技能,学会保护自己,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二是积极的生活。让学生熟悉开放的国际视野下与他人相处的法则;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体命的共在性以及他人存在对于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相互关心、共同合作、彼此尊重、善于沟通;同情弱小,积极面对人际冲突,树立宽容意识;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拥有个性化的积极力量,包括乐观、胜任感、自尊感、人际支持等。三是意义的人生。让学生能够不断进行生命的自我体验和省思,欣赏和热爱自己与他人的生命,珍惜生命的存在,期盼生命的美好,体悟生命的意义,并且能够把这种生命的关怀和热爱惠及他人、自然,具有人文关怀、民胞物与的胸怀以及宽广的人类情怀。我们这项成果被列为2018年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重大成果推广项目,我本人也由此获得了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先锋教师的称号。目前,全国有150所学校成为我们这一课程的基地校,更多学校的师生在使用我们的教材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
9. 特级教师和一般教师的课堂最不同的地方是什么?如果特级教师做行政,不再给学生上课,如教授不给本科生上课,这是不是资源的浪费?
我没有研究过这个问题。从我自身来讲,成为特级前后,并没有觉得我的课堂有什么两样。只是说,随着年龄、教龄的增长,我越来越用心地去对待自己的课堂,一点儿也不敢懈怠。而且,越来越重视教和研的结合。教基于研才更科学,研源于教才有活力;善教者必是善研者,善研者也必是善教者。比如我上语文课,备课前,必然会采用知网查询系统将正式发表的课文相关内容(包括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等)悉数下载,然后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教学经验进行沉淀,在此基础上进行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而在上课的时候,我常常用录音笔将自己的课录下来,课后整理,有时候还要调查学生感受,以便于教学反思。我把这些都记录下来,时间长了,素材多了,也就有了所谓的“科研成果”。当然,为了潜心教学和研究,我也放弃了很多对我来说意义不大的东西以赢得时间,比如,我从来没有打过电脑游戏,也很少看电视连续剧。不忘初心,坚定信念,走二次成长,乃至三次、四次成长的道路。至于特级教师做行政,这要看组织和工作的需要。反正,我尽管是校长,但是我还是觉得,生命的活力在课堂。课堂上,有我和学生生命的绽放、灵感的闪亮、情感的激荡、思维的碰撞,因此,我还离不开课堂。
10. 作为家长你有一个优秀的女儿,你认为女孩的教育和男孩教育需要区别吗?部分传统对女孩的教育态度是否可以保留?
男孩和女孩的教育当然要有区别。比如阳刚气,那是针对男孩子来说的。至于部分传统对女孩的教育态度是否可以保留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可以扩大化。现在家庭内外、学校上下普遍都很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但我想说的是,我们恐怕要加一个词进去,那就是“优秀”,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传统对女孩的教育态度也是这样,要看是不是“优秀”的。如果是糟粕的东西,当然无需保留。毕竟,我们要培养的是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
《南方教育时报》正式刊文
对话缘起
从江苏到深圳,他作为“网红校长”被人熟知。但他自嘲是“陪嫁”来深的,带着他的教育梦想和新教育实验的资源。
他是典型的白羊座,直率、热情,还有点孩子气;他愿意表达,也喜欢交流,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去影响身边的人。
他推崇用公益心做教育,自发建立的留守儿童公益群一直资助着陕西、安徽、贵州等地的留守儿童,并在暑假给孩子们送教。
他的校园无边界,无处不是课堂;他的圈子很大,朱永新、李镇西等教育专家,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儿童文学作家等纷纷受邀站上新安一实大讲坛。
99%的老师只有“一次发展”
南方教育时报:作为宝安区引进的知名校长,对“深爱人才,圳等你来”的人才政策,您有什么切身体会?从普通教师到名师,有没有捷径可走?
袁卫星:在宝安,从外地引进的专家和宝安本土培养的老师享同等的待遇。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政策,体现了对人才的内外无别。这个政策可以很好地鼓励广大教师在新手教师、成熟型教师、骨干教师、名师、专家型教师的成长途径上不断攀登。
在一线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团队中有99%的老师只停留在“第一次发展”阶段,只能算是成熟的教师。教师的成长不能仅仅停留在做一个“熟练工”,要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完成职业生涯的二次发展、三次发展……而这需要反思教学、学习理论、取经名家,得到专业的引领,否则,就会进入高原期,出现职业懈怠。
在教师发展过程中,写作是最重要的一环,写作可以把学习和实践串起来。我在30岁评上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荣誉和奖项。那几年我发表了很多文章,这源于我每天坚持写2000字的教育手记,一个月结成了一本《杏坛小札》。现在,我每天在朋友圈发“日有所记”,有的文章被教育部网站、中国教育报等媒体转发,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刚到新安中学(集团)第一实验学校时,我了解到学校老师的平均年龄不到35岁,我认为这是优势。因为这些老师教龄在10年左右,正处在教学经验成熟阶段,他们一定很迷茫——是继续往上走,还是就这样教书直到退休?
校长的作用就是唤醒老师。2018年7月适逢学校建校10周年,我发动教龄10年的老师一起摘下他们当年创校时种下的芒果,然后开“芒果会”(教师发展座谈会),老师们谈的最多的就是专业发展。我认为,做校长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方向,把握学校发展的方向,包括把握教师发展的方向。我不要求老师都直线成长,只希望他们保持一种向上发展的趋势;二是状态,状态大于方法,方法大于苦干,对师生来说状态是第一要紧的。
创新无它,只不过求乐趣而已
南方教育时报:您说,教书就像炒鸡蛋,是技术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对繁忙的深圳教师来讲很难。老师们该怎么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袁卫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我的导师朱永新教授发起并倡导的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第一,教育就是生活;第二,教育同时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第三,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而不是痛苦的;第四,教育生活在追求幸福时还应该强调完整。
这对繁忙的深圳教师来讲,确实很难。但另一方面,教育正在转型。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教育正在由应试模式转向育人模式。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三大目标、五大任务、十大措施。当下深圳启动的中考改革以及广东启动的高考改革,就是这一系列措施的部分内容。
此外,作为一线教师,教书要有诀窍。有一次,我和徒弟谈工作时说,教书就像是炒鸡蛋,是个技术活,有时候盐多了,有时候火候过了……一不留神,说不定这一届就被你炒焦了。因此,得先学技术,技术无它,但手熟耳。
再者,你甘心用一种方法炒鸡蛋,并重复30年?创新无它,只不过求乐趣而已。梁启超早就说过:“纯粹的教书能享受到一种乐趣,纯粹的做学问能享受到一种乐趣,边教书边做学问,能享受到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乐趣。”这也正是第八次课改的时候,课程专家常说的“做一个研究的实践者、实践的研究者”。如何做到?朱永新教授总结说,一是专业阅读,二是专业写作,三是专业交往。
南方教育时报:深圳本土培养并引进了不少特级教师。特级教师和一般教师的课堂真的差别很大吗?
袁卫星:特级教师随着年龄、教龄的增长,越来越珍惜自己的课堂,更重视教和研的结合。教基于研才更科学,研源于教才有活力;善教者必是善研者,善研者也必是善教者。
我上语文课,备课前,一定会在中国知网上查询正式发表的课文相关内容(包括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等),然后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教学经验进行沉淀,在此基础上进行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上课时,我常常用录音笔将教学过程录下来用于课后整理,有时还要调查学生感受,以便教学反思。时间长了,素材多了,也就有了所谓的“科研成果”。
尽管是校长,我还是觉得,生命的活力在课堂。课堂上,有我和学生生命的绽放、灵感的闪亮、情感的激荡、思维的碰撞,因此,我离不开课堂。
我现在教两个班的作文,给全年级学生上“电影课”。有老师请假,我就去代课。这个学期,我“跨界”上了一节历史课。课前,我告诉学生,我不是历史老师,希望大家用学到的历史知识教会我这节课的内容。于是,我把课件一张张翻出来,通过让学生解答一个个问题,完成了这节课。这给我很大启发——原来传统的课堂也可以尝试翻转课堂模式,老师可以向学生“示弱”,让学生在“教中学”。
在深圳,我有两个困惑
南方教育时报:深圳教育改革在领跑吗?深圳和江苏的教育,比较明显的不同是什么?
袁卫星:深圳教育的规模大过苏州,而且现在还在继续发展,我觉得这是最大的不同。因此,在我看来,这就像一场马拉松,深圳教育处在第一方阵中是毫无疑问的,至于是否领跑,在没有到达终点前,我觉得意义不大。盘子大了,深圳教育在质的提升上还需有更大动作。
来深后,我遇到两个困惑,第一个是“如何缓解紧张的教育资源”。深圳教育是否可以两条腿走路?在量的方面,可以继续保持一种开放的姿态,但另一方面,在一些成熟的核心城区的学校,要差别化对待,鼓励学校追求质的提升。
第二个困惑是“如何提高深圳家长的认知”。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在《爸爸在这里》一书中记录了我在家庭中开设的“家庭课”和每年给女儿写的信等。其实,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学习上的督促、生活上的关心,固然是他们需要的,但是,灵魂上的陪伴、精神上的引领,也许更重要。所以,深圳教育必须要大力重视家庭教育。虽然目前已经有很多举措,但部分家长的认知水平还有待提高。比如,合适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初中之后的普职分流是必然的事,但有的家长不愿接受孩子读中职,我认为这是需要改变的。
让“生命教育”在深圳落地
南方教育时报:新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后,生涯教育越来越受重视,您很早就说要“跳出学科看教育”,同时“透过教育‘育’生命”。这么多年的实践研究有没有成果可以推广?效果如何?
袁卫星:我是带着教育理想而来的,我想让“新教育实验”,尤其是我致力多年的“生命教育”在深圳校园落地。
生命教育,是有关生命的教育,是以人的生命为中心和原点,围绕人的自然生命(长度)、社会生命(宽度)和精神生命(高度)展开教育,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发展生命,拓展生命的长、宽、高,让有限生命实现最大的价值,让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同时,我们还把生涯教育纳入生命教育中。
近10年,我和我的团队一直致力于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我们把生命教育课程化,编写了《课程指导纲要》,出版了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全套22本教材,旨在通过这门课程,帮助学生实现个体目标:健康的身体、积极的生活、有意义的人生。这项成果被列为2018年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重大成果推广项目,我本人也由此获得了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先锋教师的称号。目前,全国有150所学校成为这一课程的基地校,更多学校的师生正在使用这套教材开展生命教育实践。
他的话
我不要求老师都直线成长,只希望他们保持一种向上发展的趋势。
教书就像是炒鸡蛋,是个技术活。
老师可以向学生“示弱”,让学生在“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