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思考:快与慢》

致佳欢群主&群友:

各位好!

未翻开书前,一直以为这部书是快餐式的科普读物——这类书特点是语言轻松诙谐,专业词汇点到为止,对相关问题不做详细探究,对所得结论不会小心求证,总而言之就是比较亲民。但这部书并不属此种,说实话读此书略有读paper之感。书里废话极少,很多话都要细读,读完几段可能还要停下来思考琢磨。词汇具有一定专业性,字都认识,但却非日常所用之意。书中所述的很多观点结论都被争相引用,广为流传,但通过此书看到每个观点、推论的由来依然惊讶不已。总体说来,这本书我读起来比较吃力(这么长时间只读了60%)。

嗯,更吃力的可能还在于分享。如我上面所述,此书废话极少,可以说是干货满满。类似于高数书或者专业课教材,无法通过三言两语做全内容分享。故我只好偷懒简要介绍下本书前三部分的大致内容。

1.我们大脑思考的两套系统(并不真实存在,只是作者为了方便解释说明做的虚拟概念):

系统1和系统2;系统1的运行无意识且快速,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如判断两件物品孰远孰近、读大型广告牌上的字,都是系统1在发挥作用;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等。当系统1受阻时,便会先系统2寻求支持,比如解决17X24这样的乘法题。系统1和2的这种分工是非常高效的:代价最小,通常效果最佳。

然而,系统1存在成见,在很多特定情况下,这一系统易犯系统性错误。这类错误是由认知机制构成的,如过度依赖经验法则、相信眼见即为事实、思维惰性等等。我个人理解这些都是进化导致的结果,想要完全剔除并不现实,因为我们无法关闭系统1。而且此类认知机制极易被商家或政治利用。想到身边一个例子,有吉大读行为经济学的博士曾和我说过:即使你知道商家的种种引诱你消费的套路,然并卵,还是会消费。可能你会说自己是理性的或意愿的消费,但事实上,很有可能是被商家影响的。读过此书后,更是对此深信不疑,细思极恐。

2.在第二部分,本书探索了一个难题:为什么很难具备统计型思考。

我们思考时总是把多种事情联系起来,会将一件事情比喻成另一件,会突然想起一件事来,但统计学要求同一时间把多件事情串联起来,而这一点系统1是做不到的。

因此相信数据比主观经验更为可靠。

3.在第三部分,作者描述了我们大脑中说不清楚的局限性:盲目自信与事后诸葛亮。

我们对自己认为熟知的事物确信不疑,我们无法了解自己的无知程度,无法确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时间中存在的偶然性。

作者在这一部分引用了“回归平均”的概念来对此进行解释(我个人没读懂,也与统计学中的概念不同,但比较重要)。如何避免这类局限性呢?作者也没有给出特别有效的方法,保持理性、相信数据,这都是知易行难的。

等我后面读完全书,争取再做一次细致的分享。

最后,感谢佳欢组织的读书社群活动!辛苦~~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分享-《思考:快与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