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不同的——感叹相异的活法(78)

看到我的同学还在购书,不禁想起自己,已经五年没有买过一本书了。架上、桌上的新书,全部都是个人或组织赠予的。基本都是翻翻目录而已。架上旧书,虽然是多年以来的慢慢积累,却也是多年以来教学科研之必备。然而现在也很少翻阅了。只在突然想起来时,重新归整归整而已。这一墙的旧书要往哪里去呢?近来常常想到的是这样一个问题。正好与购书相反了。

写作却多了起来。非关学术,亦非社会热门。大多是有关家庭、亲情、伦理道德方面的。思考的是人性的方向。也不是专意的思考,而是因为想法多了起来,无处交流,遂借写作发泄出来,也保存下来。保存在新浪微博和中。有人点读,有人点赞,还有人评论。自我感觉越来越好。

对我而言,上班期间,一意上班,没什么想法。反到是退班之后,想法泉涌。好像不合乎一般老年人的惯例。一般的老年人似乎是没什么想法了。不干了,活着吧,想什么,都无益了。我却正相反。这又促我思考,是不了解老年人呢?还是自己反常?至今没思出什么结果。既不愿承认自己反常,又无法了解他人,只能慢慢等待。

所以看到了老同学的买书行为,立马想到自己。即便是同学,即便是同辈,也如此不同。

再说我这个老同学,现在任教加拿大。主要教授艺术史。自然是世界艺术史。实际上是以西方绘画史为主干的。同时也教一些中国文学。他是中文的功底,自学了绘画。不仅能画,更善评说。研究便走向了二者的结合。出版的著作,多是艺术理论方向的。如叙事学、符号学等。我在国内从事的,正是这个方向的教学,对他的一些论文论著,以及其所交接来往的人与事,都很有兴趣,或了解一二。我曾在一条给他的微信中讲到:

真好,老同学,才知道你那么早就做了那么多的事。为你骄傲!确值得骄傲!我也算是靠近这个领域做事的,略略知道一些趣味与难度,你是无愧这个领域的魁首的,称的起民族脊梁!

我以为他是国际级的学者了。他却谦虚的很。往来于中加之间,出席活动,发表演说,谢了这个谢那个。当然,谢是应该的。只讲他仍旧,而且是更加全面地发扬着中国的传统美德。没有半点傲气。这就更值得我为其骄傲与自豪了。想说的是,看到他最近发表于《江苏画刊》的文章,及其这个刊物本身,感觉自己连做一名读者的资格也不够了。而他是这个刊物选定的专栏作家。

同为同学,本来做一个方向上的事。至今的我分明落后了。若不情愿承认,也可找到许多理由,但终究抹不掉事实。幸亏我还在离开这个学术领域的非学术领域,有事可做,做了不少。似乎可以抵消中断学术的尴尬?遗憾?但终究与同学不同了。

其实原本就不同,过去也不同。差别很大的。虽然同在大学教书,追寻同一方向上的问题。可起点不同,地域不同,甚至遵循的价值观也不同。所以目标很不同的。

思想至此,似乎明白了,所谓各有各的活法,都有道理,也都有价值。不同时间的不同地块上,人的活法不一样。相同时间的相同地块上,人的活法也不一样。这不仅因为生活本身的多样,同时也因为人本来的多样。这种多样,有些可比,就可能见出优劣。有些不可比,则无所优劣。你可以好奇另一种活法,却不一定适合于你。你也可以不满足自己当下的活法,则自己的活法就可能在改造中更新。这又获得了活法的自主。好奇他法是经常的,衡定自我是不易的。这便有了迷失与走偏。不过这也正常,是更新活法的必要代价。

说句老话吧,在人的活法问题上,妄自尊大与妄自菲薄均不可取。而要拿捏出一个适当的度,也不容易。过去没有多少比较,这个问题被隐藏了。今天的比较多了,甚至随处都是,这个问题便凸显了。怎么办?必须面对。没有人能告诉你度在那里,要靠自己的智慧去裁夺,去衡定。若不准确,也不要怨天地,只能重来,只有重来。如此反复,直到准确。这就是人生,这就是活法的更新。

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感觉挺好玩。反思自己,也挺有趣。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的人,其实也在不断更新着活法,有趣存在于更新的行动之中。所谓活的有劲,或有时又没劲,都是更新活法的感应。一旦不再更新,此生可能快到站了。我还在想这些问题,想自己的活法,也想他人的活法。看来还有一段人生路要走。这又鼓励自己再勤勉些。遂有了此文。与大家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是不同的——感叹相异的活法(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