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肥,再说减肥

先说肥,再说减肥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一次沙龙课上,

当引导大家静心之后,

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提到减肥,谈谈你的感受?

原本平静如水,一时间炸了窝,人人情绪激愤,个个踊跃发言:

有人咬牙切齿:天天跑五公里,晚饭不吃,恨不得一天三顿都喝水吃水果,肉还是蹭蹭的上长。

有人痛诉家史:爹妈都是胖子,估计这辈子与苗条无缘呀!

有人愁眉苦脸:起得比鸡早,干得比马多,不吃真对不起自己。

有人回忆童年:小时候,又瘦又小,被人欺负,就是想长壮一点。

又问:想减肥吗?

当然想啦,做梦都想!

减掉了吗?

没有.......难呀........

人人都知道的减肥六字真言:管住嘴,迈开腿。

先说肥,再说减肥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事实情况却是,很多人减肥之后,体重反弹、情绪无常、免疫力下降……

为什么会是这样?

记得有位心理学家曾举过一个例子:

医生告诫那些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的患者说,如果不能改变她们的生活方式,她们将百分之百的面临死亡,即便是这样,愿意改变的人还是少之又少。

是这些人都不怕死吗?

不是,是改变太难了!

改变为什么如此之难?

分析一些肥胖者的心理原因,研究者发现,每一项行为背后都不止是一个因素在起作用,对于难以减下体重的人来说,尽管所有的人都在关注表面行为体重的减少,实际上,背后的复杂心理动机,甚至复杂动机的成因,却是让来访者对改变止步不前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往往通过循循善诱,支持共情,积极关注,在倾听的同时,帮助来访者发现在其漫不经心的字里行间背后所透露出的来龙去脉。

就拿肥胖者来说,尽管她恨不得天天喝风吃水,月月跑马拉松地节食与减肥,在此之前,她如果能意识到自己反复减肥反复增肥背后的一些心理问题,这将大大地增加她对自己改变模式及改变效果地掌控。

先说肥,再说减肥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般来说,以下这些可能会是造成她体重问题的因素:

1、先天气质因素

也就是说,她可能会存在超重或低血糖的遗传体质。就像沙龙里的那个人说的,爸爸妈妈都是胖子,连她家的狗都是胖狗。

还有低血糖病,有过低血糖的人都知道,低血糖再加上消瘦的身材,虽然不是什么要命的事,但是,足以使一个人分分钟钟头晕眼花,晕倒过去。所以,肥胖是低血糖人的自我保护。

帮助她进行家族疾病及身体健康的了解,会降低她对体重的敏感焦虑,也会使她明白,她的过度饮食行为来源于家族中的肥胖基因,这种基因的人群通常胃口超好,吃嘛嘛香。所以,与其等满足口腹之欲之后千难万难的减肥,不如早早做好饮食控制和运动耗能。

对于低血糖家族史的人也可以与她达成这样的共识:她需要改变饮食习惯去防止低血糖病,而不仅仅是只把关注放在减少体重,更要关心自己的健康。

2、成熟过程

在婴幼儿时期,有的母亲相信一些所谓的科学喂养提供的建议,她们会对孩子的饮食过分关注,严格遵守某种规定。比如,定时定量喂养孩子,有时候孩子饿得嗷嗷叫,母亲依然盯着钟表熟视无睹;孩子稍大点,绝不允许剩饭,盛到碗里的饭必须吃完,剩饭就惩罚孩子。

这样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可能会形成一种观念,就是如果有饭吃就赶紧把饭吃完,因为,接下来的半天一直到下一顿饭之间就没有吃的。稍大一点以后为了取悦母亲,她会要求自己无论如何也要把饭吃完,绝不能剩饭,因为这样会让母亲很生气。

3、防御方式

小时候,家里有这样的家庭模式,每当有人不开心,父母就会拿出好吃予以安慰,分散焦虑或者难堪,慢慢地就形成一种对付焦虑情绪的防御方式,只要有不开心,只要内心有焦虑就很想吃点什么。

4、中心情感

从小形成的一种应对情感困境和压力的模式,比如,放学回家后,为缓解作业压力,总是会吃点点心可以让自己很舒服,从而形成了一种缓和悲伤,孤独情绪的仪式,无法改变。

改变的方法就是,每当感到不开心或者孤独的时候,可以换一种方式让自己舒服,可以逛逛街,给朋友打打电话,唱歌听音乐,使自己平静下来,而不是大吃大喝。

当然,也必须直面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悲伤事件,使自己慢慢的从慢性悲伤中走出来。

5、认同

认同自己喜爱或者尊重的某个人的一些特质。

比如我的一位朋友经常会怀念慈爱的妈妈,回忆母亲,她印象最深的形象就是,母亲胖胖的脸庞,和蔼可亲,从而,潜意识里,她相信,只要自己拥有母亲那样的肥胖身材,就可以魔法般的拥有母亲的优秀品质。

同样,她的奶奶给她的印象就是尖瘦的下巴,撇着的大嘴,说出来的一句句尖酸刻薄的话语,像刀子一样扎在她的心里。因此,潜意识里另一种声音就是只要自己不像奶奶那样的瘦,就不会有奶奶那样的刻薄凶恶的不良品质。

6、关系模式

小时候经常被人欺负或调戏,因此,就想长得壮实一点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力量感。或者经常受到责备,内心极度自卑,甚至就是想让自己变得肥胖笨拙,来让自己显得没有美感,没有吸引力。

事实上,自己仍生活在创伤后的心理状态中,会把生活当中的很多人都认为是要调戏自己的人或者要责备自己的人,这种模式使自己并不想真正的瘦下来。

7、自尊调节

青少年自我认同时期形成的扭曲信念,会片面地认为:自尊源于非凡的才智而非外貌形象。我的一位来访者回忆起少年时期,无意中听到父母亲谈论美貌的表姐,长大后遇人不淑,命运坎坷。又听母亲叹息说:红颜薄命,长的好有啥用。女孩不要多好看,只要有才干,比什么都强。

从此以后,鄙视那些注重穿衣打扮,讲究外貌的人。认为都是绣花枕头不顶用。

长大后,尽管嘴上也总是喊着要减肥,内心其实并没有真正认同好身材好形象对自己的价值。

因此,对她来说,要想减肥有效果,首先要让她了悟,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价值体系只是源于当时脆弱的自尊心,而且现在,这个价值体系已经对她未来发展形成障碍,她需要更新的观念是,好身材可以让她获得更多的享受和利益。

8、病态信念

我的另一朋友因为亲眼看到患癌症的父亲临终前形销骨立骨瘦如柴,令她形成一种信念:体重减轻是死亡的先兆和致命原因。因此,只要体重减少几斤,她就会感到莫名的惊慌,潜意识里害怕自己像父亲那样死得可怕。

经过以上分析,你大概明白,尽管你整天哭着喊着要减肥,你的潜意识想的也许是:千万不要减肥,尽管肥胖很痛苦,可是痛苦是有吸引力的。

因为,痛苦让人有存在感,痛苦的根源,是重复某种童年的模式。

痛苦是安全的,改变是未知的。

所以很多人都沉溺于其中,不愿改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先说肥,再说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