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之年重读《道德经》——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①也,非恒②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ào)。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读】:“道”是可以遵照去执行的,但是你不要执迷,并不一定是永恒的“道”。世界万物都有它的具体的称谓,但每一个命名都无法涵盖它所有的内涵。“道”最开始的状态是无名无形的,虚空的状态,它是万物的开始;当它有名、有形、有实的时候,“道”是万物的母亲,它生养了万物。我们要保持一个虚空的、清静的没有任何欲念的状态,就能体会“道”在推动万物运行中的奥妙;还要从另外一个角度,保持自己的思想,保持自己的欲念,保持自己的角度,来观察“道”推动万物运行的规律。前面的有名无名的状态,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其实都是“道”,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注释】①道:在传统的古书中,“道”字大约便有三种意义与用法。一是指道路、途径;二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三是是指形而上的道。有人解释《道德经》第一章首句的第二个“道”字,便是一般所谓“常言道”的意思,也就是说话的意思。其实,这是不大合理的。因为把说话或话说用“道”字来代表,那是唐宋之间的口头语,在老子的春秋时期还没有这种表述。

       ②恒:恒久、永恒。书店里通行本中都是“道可道、非常道”,从字面上解读为“道可以用言语来表述,就不是一般的道”。帛书出土后,研究者认为是为了避讳汉帝刘恒的名字,通行本里把“恒”改成了“常”,所以把“非常道”解释成“不是寻常的道”是误解的,也是解释不通的。

【个人感悟】

《道德经》第一章给我们讲了三层意思。

一、老子心中世界的起源。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老子说这个世界不是神创造的。老子的观点很独特,当时大部分人认为世界是神创造的,老子认为不是神,它之前有一个说不清楚的东西,这个能量,一个力量,这个力量老子管它叫“道”。在第二十五章中老子说的更明白:“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这个“道”也是老子说的天之道。

不惑之年重读《道德经》——第一章_第1张图片

二、世界是变化的,不要执迷。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告诉我们“道”可以做,大家一起去学习,但悟道的时候不要执迷于道的形式。在佛家经典在《金刚经》中有句话“如筏喻者,法尚可弃,何况非法”,意思是说把佛法比喻成竹筏,用竹筏渡过这个河到达彼岸后,还用背着这个竹筏走吗?所以,不要执迷于佛法了,那叫着相了。修道悟道也同样如此,不要执迷于字句,不要执迷于形式,放弃它。老子又进一步用“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来说这个道理,比如我们常用的手机,在刚出来时叫“大哥大”、“移动电话”,现在叫“智能手机”,多年后报废了也许叫金属废物,但无论哪个名称,都不能涵盖他所有的特性,所以说不要执着于名相。同样在生活中,就一定有好人坏人之分吗?人是在变化的,有时候坏人一念向善,这个事做的非常完美,非常善良,说他是好人吗?可是有的说的好人,突然一念产生了恶念,然后做了一件坏事,就这个事本身来讲,他是好人坏人?

三、学会用两个角度思考问题。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如何比较真实地去看待这个世界以及万事万物?就要保持虚无的状况去看,没有一丝杂念地去看,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地看见庐山真面目,如果先入为主,带着有色眼镜去观察世界,就会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类似的错误。看人也是如此,我们盯着人的缺点不放,他做什么事情我们都不会满意;如果多看别人的优点,是不是又不一样呢?比如看自己的小孩,哪怕他犯了一点错误,都会用“还不懂事”来暗示自己,始终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一定会觉得自己的小孩是最棒的。“无欲”和“有欲”的状态也可以理解为“直觉”和“理性”,男人都喜欢豪车和美女,看到一辆豪车或者绝世美女直觉是想立马拥有,但是理性告诉我们,自己有这个经济实力吗?绝世美女凭什么就会看上你?我们学会在直觉和理性之间来回切换,学会有所取舍,学会用两个角度分析问题,这是《道德经》告诉我们的一种大智慧。


新年第一天,祝各位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2019年元旦



`;?`�.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惑之年重读《道德经》——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