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仪式感,尤其是过年

传统年俗:“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生活需要仪式感,尤其是过年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我国北方民间,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小年,顾名思义是年的“序曲”,小年一到,人们进入了“迎春日”。而“糖瓜粘”的由来则更为有趣:相传灶王会在腊月二十三日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去禀报各家的善恶,同时决定各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所以小年这天人们会在灶王像前摆上灶糖祭灶,以此来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另外,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还要祭灶,也有的是在腊月二十四或二十五的。

生活需要仪式感,尤其是过年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不过无论是什么地方,小年到了以后,农历年就近在眼前了,处处都是欢乐喜庆的气氛。尤其如今年景好,城市里到处张灯结彩,遍地可见新春标语,年味甚浓。记得我小时候,那会还未限制燃放烟花爆竹,腊月没过半,就有小孩子们三三两两的在玩摔炮,往硬地上稍用力一丢就炸响的那种,年龄或者胆子大点的就玩火柴点的。噼里啪啦声中透着的都是年味,听得还没期末考试的学生们坐在教室里心里直痒痒,哈哈哈。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百花齐放,不同地方的年俗也是形式各异,来看看名家们笔下的小年。

生活需要仪式感,尤其是过年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冯骥才用花灯笼装饰房间  

“年的氛围离不开装点。拿吊钱福字门花灯笼之类把房间里里外外一布置,年的架势就拉开了。记得在三十年前精神与物质都是最贫乏的时候,年根底下,下班回家,便会见到一卷花花绿绿的纸放在门槛前,打开一看,有剪纸楹联和吉祥图画,不用说,这是老友华非自写自画自刻自剪然后给我送上门来。他知道我这点年的情怀。”——冯骥才《春节八事》

生活需要仪式感,尤其是过年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陈忠实怀念祭灶神的五香圆饼  

“到腊月二十三晚上,是祭灶神爷的日子,民间传说这天晚上灶神爷要回天上汇报人间温饱,家家都烙制一种五香味的小圆饼子,给灶神爷带上走漫漫的上天之路作干粮,巴结他‘上天言好事,入地降吉祥’。当晚,第一锅烙出的五香圆饼先献到灶神爷的挂像前,我早已馋得控制不住了,便抓起剩下的圆饼咬起来,整个冬天都吃着包谷面馍,这种纯白面烙的五香圆饼甭提有多香了。”——陈忠实《过年:家乡圆梦的炮声》

生活需要仪式感,尤其是过年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丰子恺在父亲带领下祭灶君  

“廿三这一天,家家烧赤豆糯米饭,先盛一大碗供在灶君面前,然后全家来吃。吃过之后,黄昏时分,父亲穿了大礼服来灶前膜拜,跟着,我们大家跪拜。拜过之后,将灶君的神像从灶山上请下来,放进一顶灶轿里。”

“这灶轿是白天从市上买来的,用红绿纸张糊成,两旁贴着一副对联,上写‘上天奏善事,下界保平安’。我们拿些冬青柏子,插在灶轿两旁,再拿一串纸做的金元宝挂在轿上;又拿一点糖塌饼来,粘在灶君菩萨的嘴上。这样一来,他上去见了天神,粘嘴粘舌的,说话不清楚,免得把人家的恶事全盘说出。”

“于是父亲恭恭敬敬地捧了灶轿,捧到大门外去烧化。烧化时必须抢出一只纸元宝,拿进来藏在橱里,预祝明年有真金元宝进门之意。送灶君上天之后,陈妈妈就烧菜给父亲下酒,说这酒菜味道一定很好,因为没有灶君先吸取其香气。父亲也笑着称赞酒菜好吃。”——丰子恺《过年》

生活需要仪式感,尤其是过年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老舍-小年是过春节的“彩排”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大家那里的小年是怎样的呢?无论是何种形式,春节将至,莫忘故乡约陪伴故乡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活需要仪式感,尤其是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