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总部的一位女领导主动加了我的微信。
她也是我十分欣赏和钦佩的领导,前些年在基层工作的业绩和能力都非常棒。因为总部和我所在单位是上下级的关系,所以我们在工作和培训中会打交道,偶有交集。
我们有很多的共同的微信群,但我们不是微信好友。
她也是80后,很年轻的女领导,平易近人,在工作上也给过我非常大的帮助和指导。但可能是我个人性格的原因,我很少主动去加别人的微信,特别是领导级别的人,生怕别人为难。
我们在微信中聊了一会儿,起因是她在单位的网站上看过很多篇我写的文章。
我们所在的单位有自己的内部网站,其中一个文萃版块可以自行投稿自己写文章。总部出于丰富网站内容的原因,对于每个单位每个季度在各个版块的投稿都有数量上的要求,并把它作为考核的内容之一。
一般这样的工作,每个单位都会交给刚入职的大学生来负责,年轻有活力,文采还是思维都比老员工都占优势。
我所在的单位,五年来一直都是由我自己负责,最近三年新人不少,却没再换过人。
而我从一开始单纯为了应付数量上的要求投稿到后来开始关注稿件的质量,不管是纯粹工作方面的报道,还是类似于生活感悟之类的情感类文章,每一篇都认真对待。
在投稿的系统里可以看到网站刊登的自己的稿件数量,我大致看了一下,由我自己撰稿的数量已接近500篇,短的包括一二百字的简讯报道,长的有几千字的情感类文章。
这位领导说,喜欢我发表在文萃栏目的文章,看着使人安静、心情舒缓,写到了她的内心,并希望我能给个链接,好让她分享到朋友圈。
我感到很开心,来自别人发自真心的鼓励让人感动。可我也对她实话实说,我知道自己现在的写作水平,也仅限于私底下空闲的时候写写而已,当作宣泄心事和情绪而已,还并没有可以分享给别人看的地步。
事实也是如此,和微信公众号只是像一块我的菜地,播种和耕耘的过程,难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我希望有有朝一日可以做到与人分享时,也是硕果累累的时候,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动力。而在这以前,就当做我自己的成长时间和空间吧。
我现在回想起来,也许是因为工作需要,也许是性格使然,使我养成了写东西的习惯,并坚持到现在。
我关注过很多微信公众号,粉丝动辄过百万,擅长追热点,写爆文,背后也有强大的运营团队,十分受广告和电商的青睐。
我也曾想过,学习他们的写作手法,比如保持每天日更以此更快提高写作水平。但我很快就发现,别人的方法未必适用于我,并且无异于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
如果硬要找捷径的话,那只有阅读、思考和勤动笔。
我很清楚自己短板在哪里,阅读量还远远不够,所读的书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跟那些大家都还差得远。
我也提醒自己初心的重要性,这会保持一种单纯和质朴,才会表达出真情实感,而真情实感比任何华丽辞藻都能打动人心。
就像身边的人评价我写东西,因为打动了自己,所以喜欢。
我回顾自己投在网站上的文章,谈不上什么高水平和优美的文字,不管是分享看过的某本书或是某个电影的心得,都只是表达真情实感,仅此而已。
也并非全部正能量,其中也有对人性的失望以及不乏悲观情绪,并没有一味高喊口号。
我能想到的原因,那就是真实吧。
我们自己、我们的生活乃至这个世界都是不完美的,我们都向往美好的生活,但是真实的东西总是最容易引起共鸣。
因为我们的内心是渴望真实的,无论是工作上还是人际交往中,我们有的时候需要“假装”,假装自己总是无坚不摧,假装自己做什么都毫不费力,假装懂谦让识大体,同样的,别的人也会这样。
在这里,“假装”不是贬义,我们只是实践着美德、环境、他人甚至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可以说是要求上进没有坏处。
只不过,每个人心里也都有一只小怪兽,像是另一个会委屈、会懦弱、会退缩的自己,想求安慰,想求抱抱。
而如果能有人能够推心置腹和你聊一聊,有人写出你的心事,那就是心动的时刻。
我知道,无论是我的文字,还是来自外界真心实意的问候,可能都不是一剂良药,起不到治愈“顽疾”的作用,但没有关系,我们需要的其实就是一种存在而已。
有人与你同在,让你意识到原来不只是自己心里有怪兽,原来自己不是另类,原来有人跟我一样,需要爱,需要抱抱,需要陪伴,会悲伤,会畏惧,会孤单,会失望....
廖一梅在《柔软》里,说,“我们这辈子,遇见爱,遇见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见了了解。”
我想这也是我继续写下去的原因之一,无论外面是艳阳高照还是风雨交加,无论身边的人走了来,来了走,始终有文字在陪伴着我,记录心事,畅想明天。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