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谈一番——《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小谈一番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小谈一番——《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_第1张图片

       距离读完这本书已有快半个月的时间,本来打算在每读完一本书之后就写一些值得记录的文字,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足以打开我谈话兴趣的缺口,于是一直搁置很久,直到昨天灵机一动,自认为找到一个源于这本书而可以谈谈的话题,于是有了这篇文章。

       我想到了什么?在读这本书之前的我看来,阅读是一件感性的事情,是读者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在这过程中产生互动与共鸣的一种活动,可能阅读某本书的某一刻,我们为作者所描写的画面、事件而打动,心灵被震撼,这幅画面、这个情节于是牢牢地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之中,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不断地于脑海之中翻阅这幅画面,细细回想,细细琢磨,细细思考,一丝一缕源于我们自身、又源于作者的感悟被我们从其中不断抽离演化,最终真正融入我们自身,成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曾是我对于阅读的理解。

       现在想来,导致我有这样认识的原因其实是我自身的阅读历程与习惯。在我阅读的大部分书籍中,并不是五花八门,各门各类都有涉猎,而是以小说占极大的比重。故此导致我的阅读具有极大的筛选性,一些对口味的书翻阅常常不止两三遍,一些书却只在买回来时翻看三五页,然后就被我束之高阁。

       现在来谈谈那个形成这篇文章的话题吧。我想到的是这样一句话:感性之外加入理性的规则与方法对理解的促进作用。有些模棱两可,但的确是我以下要说的内容的一个源头。

       我想没读过这本书或是读过的朋友从它的题目就应该知道,《如何阅读一本书》——从最基础的认识上,它是一本指导我们如何进行阅读活动的一本书,而它也正是如此,在本书中某一章,它也对自己有这样的定位,实用型书籍。

       书中占篇幅最大的部分,是作者对他所划分的阅读层次的叙述——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在各个层次中,作者都提到了一些方法与阅读规则,这些规则都是对我们进行阅读活动有很好帮助的,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做了很多的摘抄笔记,可以说,这本书,对规范我们的阅读行为,以此来提高我们对书籍的选择能力及对内容的理解程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但这本书本身的叙述方法,对小说阅读更多与更贴合的我而言,真的、真的、真的是——挺枯燥(原谅我对这本书计较这么多,有些吹毛求疵了),是耐着性子看完的,从最初的一天十几页到后来几十页,抛弃它的叙述而言,有一种渐入佳境的感觉。

       我想,不论是没有属于自己的阅读方法的人,想要找到一种阅读方法;还是已经摸索出自己阅读方法的人,对自己阅读方法进行一些修正和微调,这本书都值得你耐着性子一读,它能登上各个推荐书单,是有它的道理的。

       下面来说说我的收获吧。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是我学会在阅读时提问四个问题——出自“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一章

       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作者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这本书说的有道理么?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就是这四个问题,说起来是有些羞愧的,因为自己以往读书很重眼缘,阅读过程中也不会提太多问题,直到遇到那些与自己有共鸣的语段,才会停下来,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从脑海里冒出,然后才去思考的。一本书的整体可能只知道大概,但关于那部分“缘分”,却能从天上想到地下。

       好了,书归正传,别看这四个问题简单,它是值得我们在阅读时细细深究的,所有的阅读规则,从我的角度来看,其实都出自这四个问题,阅读者本身是这个活动的主要执行者,你的主动程度越高,能从一本书里所挖掘出来的东西就越多。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它是最好的引路人。它引发你深入其中。你的兴趣越深,你的渴望就越多。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读者对他自己,以及自己面前的书籍,要求的越多,获得的就越多。

       只有一种方式是真正的在阅读。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你什么都没有,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的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为止。这样的一种提升,是在阅读时的一种脑力活动,也是更高的阅读技巧。这种阅读就是让一本书向你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战。

       阅读就是学习:指导性的学习,以及自我发现型的学习之间的差异。

       什么能让我们做到这种程度?在我看来,兴趣必然可做原因之一。而兴趣来源于哪里?我们的内心那些对某方面的敏锐与好奇。所以你看,话题绕回来了,不论我们了解到多少所谓的规则与方法,也只是在很大程度上去帮助我们理解内容,真正的根源更多是来源于我们自身,那份兴趣,那份渴望,或者我之前阅读时所渴望遇到的那份“缘分”,因为他们,因为我们来自心灵方面的好奇,所以我们才能找出那么多有趣的而又自己使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莫雷特,因为有一千颗跳动的心灵在感知。

       感性常自内心。感性之外加入理性的规则与方法,对理解起很大的促进作用。这就是我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的总结。

       用那四个问题中的最后一个对自己提问: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我想,最大的关系是,他将融入我以后的阅读生活中,作为一份力量与指导,帮助我更好的阅读吧。


(PS:本来想抓着这本书对规则方法强调太多,而对读者自身谈论太少抓抓它小尾巴的,但作者着实严谨,在重读前一部分过程中,发现作者早已有相关方面的说明,只得草草收场了。)


小谈一番——《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谈一番——《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