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贴还是不贴?这是个问题!

前两天在Lisa王俐老师的学员群里,大家讨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我当时没有参与讨论,后来爬楼学习了大家分享的知识见解,也激发了我一些思考。

学友提出的问题是,正面管教为什么不提倡给孩子贴标签?一个看上去没有难度的短短几个字组成的问题,思维受局限下真的很难展开回答。

简单说,避免心理暗示。那么是针对贴的不好的标签,比如爱哭,胆小,害羞等等确实说得通,那么对于看起来“好的“标签呢?聪明,漂亮,勇敢等等,这些心理暗示有什么不合适吗?这不也是心理暗示吗?那区分标签的好坏岂不是又增添了一门功课?

道行够深的Lisa直接一针戳破,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标签,都会阻碍家长和孩子对自我认知的体验,只有孩子知道”你就是你“,而不是”你是什么“时,他才能真正感受到归属和价值。

我盯着这段话良久,it does ring a bell.

我直接说说自己的故事和体会,也许能化阵微风拨响同样有疑问的人心中的铃。

且先不说负面标签吧,我们小时候身边的亲朋好友几乎都是贴得一手好标签,也是当时迫于不知道有更合适的表达方式吧。

正面标签其实也会有杀伤力。先引用群里讲师Julie贡献的知识点,有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就是把孩子分为两组,一组被表扬聪明(贴正面标签),一组被鼓励其努力尝试克服困难的具体行为,然后分次给予相同任务。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由此可见,自以为聪明的孩子,不喜欢面对挑战。为什么会这样呢?德韦克在研究报告中写道:”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等于是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险。“这也就是实验中”聪明“孩子的所作所为:为了保持看起来聪明,而躲避出丑的风险。很多孩子为了保持"正面“标签往往会选择不去尝试,避免丢了”正面“标签。

而不论正面,负面标签,都是来自于外界对主体的评价,用一些形容词,带着其他个体的私人逻辑和判断,习惯性地居高临下地忽略了去尊重被评价的主体的感受,长此以往便削弱了被评价的主体的内在动力。

人这种个体,本身有着各种创造性和可能性,贴标签,就好似画地为牢。站在这个牢里,无意识地感觉甜蜜而安全。

从小,我也算是做着”别人家的孩子”,听着亲朋好友念叨着”你真聪明真不错“长大的。我常沾沾自喜,洋洋自得,甚至有那么些时候会羞辱求助于我的弟弟连这个题也不会那个也不知道。学习过程当中,我有个不良的习惯,觉得做不下去的难题,只要不影响大局分数,我就会放弃。学不进的学科,我几乎会全部放弃,认为那不是我的原因,归咎于内容太无聊或者老师教的不够好,这点更严重,持续到大学。

自小父亲在学习上要求比较严格,平时不苟言笑,很难听到他对我言语夸赞,尽管我得知他常在外人面前把我们夸得上了天,想来也是时代背景下的重面子问题吧。

我当时的逻辑是我得到了那么多外界的正面标签,怎么就是听不到父亲亲口说出来呢?听到的总是,这几个题分数怎么能丢呢?这篇作文写得不够好,重新写好了才能睡觉!这篇字帖写得歪歪扭扭,再练习几张!

别人都说我那么“聪明”,怎么就是达不到你的要求呢?这是我的问题吗?我没有来自内心的自我评价和足够的内在动力,我的行为表现要么是逃避挑战,要么是用力过猛,只想待在自己的“牢”里,守着我的标签,安全就好。

显然,这是我寻求归属和价值的错误信念,于是我常做出对自己毫无益处的决定和行动。

直到我进入高中,升级版可怕的叛逆期,懵擦擦地漂浮在荷尔蒙的海洋上,带着父母帮我建立的主观世界去与客观世界碰撞的时候,各种挫折不如我意,磕得是一头包一脸血。简直可以用世界崩塌来描述,绝望地,情商透支,智商见底。我也不知道是凭着什么劲儿熬过来的。如果说高中三年是认识自我初期阶段最痛苦的日子,那么大学四年也算是浴火重生了,我那崩成碎渣渣的主观世界,我忍痛把它们重新拼凑起来。有幸遇到灵魂伴侣般的一些同龄人,天生擅长鼓励与发现我身上的闪光点,让我感觉一点点好起来,然后无可救药地乐观地进入了社会。回想起来她们不会简单直接地给我标签,诸如”你聪明可爱“--好像也说过吧,偶尔还是要给点蜜糖的。不过主要的力量来源是,她们会对我表达,相信我能做到我想做的事情,相信我会凭自己的能力熬过难关,或者干脆陪着我一起面对挑战。尽管,我一进学院就放弃了高等数学那门对我来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科目,其它很多事情我还是凭着我的内在动力去完成了。

再然后,我又带着自己重建的新的闪着光的主观世界去到了更大的客观世界。二十五岁,自以为已经成熟的年纪,一个人独自去国外工作生活。其实脑科学研究证明,大脑皮层中掌管人情绪控制和理性思考能力的前额叶皮层到二十五岁左右才会发育完全,而且稍早稍晚可能还因人而异。我想我一定是属于那种比较晚一点的。毫无疑问,与超过一百多个国籍不同社会经历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的人们一起共事,再一次让我的还带着破碎印记的主观世界重新崩塌。三年半,像又读了一个高中还有余,不过这一次,我是略带痛苦而又乐此不疲地吸收着这天赐良机带给我的新信息。

与此同时,我在一些亲朋好友那里得到的标签是,”她的人生总是那么独特有趣,与众不同,她总是那么正能量。“

”有趣“和”正能量“是我收进人生行李箱里颇重的两件行李,我坚持认为言行有趣幽默传播正能量是我的义务甚至使命,因为当我听到别人那样评价我的时候,我心里就喜滋滋的。消沉,抱怨,唠叨什么的,我绝对不能容许发生在自己身上,会觉得对不起别人的。我会用力过猛地让自己看起来丰富多彩歌舞升平,这样我才感觉安有归属感有价值感,换言之安全感和存在感。

那么,生完孩子,养育孩子,身份与生活内容的急剧转变,咔嚓咔嚓,我再一次听见熟悉的声音,没错,主观世界又一次接受严峻考验,又一次碎了一地。去表现“有趣”和“正能量”换来别人点赞真的要费好大力气。

育儿对我来说,一开始时如陷入深潭泥沼,我反复怀疑自己无力再重建--直到回头重新遇见正面管教,始于一本搁在角落的书,之后自然而然地接触到了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我被它们深深的吸引。阿德勒的人类行为理论模块里有一条论点我体会很深,以至于在上回工作坊上少女般可爱的小老太Deborah老师说,这是一门使用的心理学,而不是一门占有的心理学(a psychology of use vs. a psychology of possesion),她一时想不起来这个和正面管教家长课堂中哪个活动结合能最好地解释说明这句话的含义时,我瞬间就想到并喊出了”贴标签(labeling)“活动。她一拍脑门儿,对对对,就是这个。

总结一下我对贴标签的认识,无论正负面,它是贴出标签的人的事实,不必要成为被贴的人的事实,或者说行李箱里不必要的物件。我们人作为个体需要完善的自我,健康的自尊,足够的内在动力,那么我们要学会自我评价,自我欣赏,自我接纳。唯有往内往自己的这个方向才能指引我形成健康的信念,从而获得健康的归属感和价值感。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都想善意地表达对别人的欣赏啊,正面标签都贴不得似的了,那该怎么办?总要说点什么吧?

很好,如果以上透露出的线索还不足以说明,我们可以来单独聊。

标签,贴还是不贴?这是个问题!_第1张图片
美丽的威尼斯水城

你可能感兴趣的:(标签,贴还是不贴?这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