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_第1张图片
网络图片

      夜半无人话语时,捧一本喜爱的书,任文字在纸页上流淌,跃出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物形象,我与《活着》便相遇在这样的夜晚。

      《活着》是余华的经典作品,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世界华文“冰心文学奖”等国内外大奖,也曾被翻拍成电影、电视剧、话剧,足见这部作品的影响力,可见其堪当“经典”。整本书仅191页,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技巧,语言简洁凝练,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和极淡的笔墨,娓娓述说着命运的残酷,即便是对鲜活、美丽生命的消逝,也都只是寥寥数语,鲜有煽情的文字。但正是他这种对“死亡”极其平白、轻松的语调,反而更让人有一股无法逃避的宿命感,一种身临其境的无助感。

     

《活着》读后感_第2张图片
网络图片

      徐福贵是世事沉浮中一个卑微的小人物,年少时吃喝嫖赌,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目无尊长……什么浪荡事都干过。后来因为赌博,一夜之间从衣食无忧的富家少爷变成一贫如洗的穷家顶梁,人生可谓从云端坠落到尘土。为了生存,他起早贪黑下地干活,开始懂得孝顺母亲、疼爱妻子儿女,渐渐地更像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正如他自己说的“日子过得又苦又累,我心里反倒踏实多了。”

      但地主家的败家子弃恶从善、改过自新的故事桥段并非作者想要。所以,他安排福贵去县城求医,被国民党拉去当壮丁,在战场上经历九死一生,后被解放军俘虏释放回家。虽然再次与家人团聚,儿子相见不相识,母亲病故,女儿凤霞聋哑,福贵却依旧感恩自己活着。我们总以为生活在这里给福贵关了一扇门,定要在别处开一扇窗,未曾想悲剧却渐次上演,妻子家珍因为患有软骨病干不了重活,儿子有庆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难产死在冰冷的医院;不久之后家珍也去世;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因吃豆子撑死……命运的打击接踵而至,应接不暇,他的生活总是旧痛未愈又添新伤。

      我也曾责怪作者余华过于冷酷残忍,将太多的不幸加诸于福贵身上,他用一次次死亡堆砌了福贵的一生,用一种种苦难编织着福贵的命运,用一次次绝望撕裂着福贵一家本就稀少、简陋的温情。可当我情郁其中,思维定格在风烛残年的福贵,牵着与他一样年迈的老牛在阳光下回忆细碎温情的场景,我仿佛透过沉重的故事感受到了现实的温暖,在无边的黑暗中看到斑驳光芒,在人生悲剧里看到活着的意义,我想这就是作者的用意所在吧。


《活着》读后感_第3张图片
网络图片

      活着是为了什么?福贵的一生,美好不及一分,苦难却远超九分,但面对时代动荡,命途多舛,亲人离世,福贵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愤世嫉俗的抗争,而是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苦难、无聊、平庸。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人的看法,这是福贵的回答,也是作者对活着的诠释。

      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蝴蝶破茧成蝶,伴随着蜕变和疼痛,生命最大的挑战就是活下去,因为当我们除了活下去无暇顾及其他时,活着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所以,许多弥留之际的人都曾告诫我们:要好好活着,珍惜当下。然,知易行难。正如韩寒电影里的一句台词:“我听过了太多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虽然现在的我们物质水平不断提升,大多数人已经不需要为了活着担忧,也正因如此,我们不仅希望活着,更渴望幸福的活着。对精致美好生活的向往越加强烈,我们就越加焦躁不安,我们一边不断汲取人生成功学鸡汤,一边不断陷入现实的泥潭沼泽,幸福感严重匮乏,不自觉快速消耗着自己为数不多的生命时限。

      浮躁迷茫的路上早已人满为患,我也曾是其中一员。即便是现在,我也依旧无法深刻领会活着的意义。但每当我想起福贵,就会觉得自己所遭遇的小挫折、小困难不过是别人的冰山一角,这世间,有华服美食,就有衣不蔽体,有温香软玉,自然也有风餐露宿,世间总有很多人活得比我们辛苦,有太多人遭遇了比我们更糟糕,命运无常,没必要自怨自艾,要学会接纳,宽恕,生活的意义不代表进攻、侵略,而更在于忍耐与蛰伏。

      愿我们都能在命运齿轮的转动下从容咬合我们对应的困难和挫折,都能在时光隧道中找寻到自己的美好生活,都能在时空无涯里品味到活着的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活着》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