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中的“厚”与“薄”》王崧舟百家讲坛第三讲观后记

      王老师认为:读诗有法,但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王老师谈自己如何读诗:比如,清朝诗人纳兰性德,他写过一首词,叫《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词很短,总共才36个字。词很浅显,难认的生字就是一个——“聒”,“聒碎”的“聒”,声音嘈杂的意思。你看这个字的字形,就很有意思,左边耳朵右边舌头,一个劲儿地在耳边嚼舌头,能不吵能不烦吗?而真正的新词也就是一个——“榆关”,榆关就是山海关。其它所有的字眼儿,一看就懂,一读就通,感觉真没什么好读的。

    那么,这样一首貌似简单浅显的词,我是怎么读的呢?

      首先,把《长相思》这首词读厚。

      接着,把《长相思》这首词读薄。

      最后,把《长相思》这首词读活。

      读厚是基础,读薄是关键,读活是最终目的。

      1.如何读厚

      这首词读上一万遍可能都不会有多少感觉。而且,可能会越读越找不到感觉,最后的感觉是什么呢?没有感觉。不是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吗?

        这个“书读百遍”大有讲究、大有门道、大有奥妙。它不仅是个数量上的问题,还是一个层次上的问题,更是一个质量上的问题。就层次来讲,书读百遍的第一个层次,就是把书读厚。

      我们现在读《长相思》,不能局限在《长相思》的字面本身,以为读《长相思》就是读这36个字,再也没有其它可读的了。这是典型的画地为牢、作茧自缚。所谓读厚,就是要把这首词生发开去、拓展开去、扩充开去、链接开去。比如——

    你可以读一读人家是怎么读《长相思》的;

      找来这一篇细细地读(如图)

图片发自App


      他这样读,用的显然是对比的思维策略。拿榆关跟故园对比,空间上的张力就出现了;拿征途的夜晚跟家园的夜晚对比,情感上的张力就出现了。这样读,带给我们的启发就比较大。那么,他会不会继续使用对比的思维策略解读《长相思》的下片呢?我们不妨接着看: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果然,他使用的策略还是对比。这一次,是拿征途的风雪声跟故园的无此声进行对比。征途的风雪声是确定的,而故园的无此声则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但这个空间又是有一定边界的,那就是没有这样聒噪的风雪声。显然,这里讲的声音绝非一般意义上自然的声音,而是饱含着亲情、爱情、友情的声音。读了这篇解读《长相思》的文字,你的思维就慢慢地开阔起来,这就是一种读厚的表现。

        要读厚,光这么看一篇,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远远不够的。再来看一篇:

图片发自App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开篇这样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我们发现,这一篇的解读就是按照王国维的核心理念来的。他既从境界这个大处着眼,说《长相思》给人一种自然奔放之感;又从名句这个小处入手,挑出“夜深千帐灯”,细细品味,深致推奖。这种读法,显得很古典,又很经典。他接着说:

    下片作者情绪陡转。在“千帐灯”下,词人倾听着一更又一更的风雪之声,不禁想起“故园”,唤起“乡心”,从而辗转难寐了。此数句字面亦寻常,意思却很不一般。所谓“天涯行役苦”,大家都容易理解,可是纳兰现在乃是扈从皇帝“巡幸”途中,本该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才是。他却偏偏作此小儿女态,恋起家来!其身心视此等荣耀为何如即可想见矣。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我们发现,对于《长相思》下片的解读,作者就是照着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理论来的。你看,联系纳兰性德的生平境况,矛盾就暴露出来了。你明明应该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呀,现在却偏偏说“聒碎乡心梦不成”,给人一种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要知其人了。而我发现,自己对纳兰性德这个人的了解远远不够。于是,王老师产生了一种新的阅读期待,这也是一种读厚的表现。

      非常有趣的是,在读厚的过程中,王老师还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解读,有的解读甚至跟前面的还有矛盾。

@另一种解读: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这样的解读很现代很励志。

@研究纳兰这个人


图片发自App

    他的生平充满着传奇色彩。这样的人作品里又有着什么样的生命特征呢?

      故园无此声,故园在作者的心中有哪些画面呢?在《河传》中可以找到答案: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

图片发自App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纳兰没有做成梦,那如果这晚纳兰安然入睡做梦的话,他的梦中会出现什么呢?

《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


图片发自App


  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和自己妻子一起在罗裙上泼墨绘画。

“聒碎乡心梦不成”中的碎很是突出,受人关注。

《如梦令》纳兰“又被河声搅碎”


图片发自App


在纳兰的300多首词中,碎字出现了16次。这仅仅是偶然为之吗?

《菩萨蛮》纳兰

图片发自App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纳兰在行军的过程中会不会一遍又一遍问自己:“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这一问问出了多少的无奈和惆怅。了解了纳兰这个人,读了纳兰的这些词,了解了他的生命特征和个人旨趣,你会发现纳兰真正是“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了解了纳兰的人生基调你才能真正地走进《长相思》。

      要想把这首诗读厚,还可以从本诗的意象:故园和乡心入手。别的诗人是怎样写故园的呢?

图片发自App

    每个人心中的故园和美好的画面记忆都是不同的。我们还可以换一个维度,每个诗人思念故园的乡心是非常急切迫切的。诗人笔下的乡心:

图片发自App

    读到这里你会发现,不同的诗人词人都有一颗同样的心:对故园对故乡的依依留恋。《长相思》中的乡心不仅是纳兰的,也是这个民族的;不仅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这个民族的集体意识。这就是文化。

2.读诗关键是读薄

聚焦和锁定这首诗的核心,《长相思》中的“思”是核心和价值。

上片:身  身在行。

下片:心 体现了纳兰的心的行动和轨迹,思念和期盼。


图片发自App


再回头来看,诗中的“碎”字是偶然为之吗?联系纳兰生平和他短暂传奇的一生,你会发现纳兰一生都处在身心分离、身心分裂和悖论当中。这时你会发现读一首诗你真的可以读懂一个人,这首诗成了纳兰一生的预言。正所谓“一词一世界,一字一人生”。

3.最终目的是读活

你得把自己放进去。怎样把自己放进去?看何永康一段精彩的回忆: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唐先生把这首词读活了,他把自己放进去了,他感受着柳永的感受,体验着柳永的体验。他不仅把自己放进去了,还把学生带进去了。

      什么叫读活?读活就是当你面对跟你生命无关知识的时候,你能够做一番情景的体验,融入到这首词的情境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诗中的“厚”与“薄”》王崧舟百家讲坛第三讲观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