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古文引发的讨论

        学期中段,我带着孩子们每周背诵一篇经典古文。这些古文有文笔优美的《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有教育人们做人做事的《陈太丘与友期行》、《杉苇刚柔》;有告诫人们要勤奋学习的《诫子书》、《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继承先贤遗风,耳濡目染之中提升人格修养,增强文学素养,借助我们传统文化的力量,让孩子摒弃浮躁,获得心灵的平静,继而能够改正不良习惯,专心专注于学习。

        在背诵古文之前,我会抽时间带领孩子们一起了解古文的大概意思,这会让孩子背诵起来更容易。这一周我们背诵的是《师旷论学》,文中有一句“盲臣安敢戏其君乎”,我告诉学生:“‘盲臣’指的就是师旷,因为他是一位盲人,所以自称盲臣。”话音刚落,一向思维敏捷又知识广博的的小甲就有了疑问,小手举的高高的:“老师,盲人还能当大臣吗?现在的公务员都不招残疾人,两千年多前的残疾人怎么可能当大臣呢?”小甲旁边的小乙是一个爱美又有些“八卦”的女孩子,她也有自己的观点:“我听说古代的读书人要是长的丑就不能中状元,因为状元是要娶公主的。残疾人也是不能当官的。”小乙的话有几分道理又令人啼笑皆非。小丙又说道:“这个师旷一定具有特殊的才能,要不然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国家的大臣的。”……

      几个孩子的发言让我眼前一亮,心中一动。

      因为我忽然想到前一段时间学习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的时候学生们对“不拘一格降人才”理解的不够透彻,清王朝末期统治阶级的腐朽,社会制度的黑暗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深奥也太过遥远。现在机会来了。

        我笑了笑说:“同学们,你们敢于质疑,勇于发言,真是难能可贵!可是史书记载师旷确实是一位盲人,这是事实。史书还记载师旷是一位能臣,并且在音乐方面有极高的造诣,这也是事实。然而身体的残疾并没有成为师旷仕途的障碍,他的才华没有被埋没。同学们知道师旷的伯乐是谁吗?”

        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是晋平公。”

        “是的!就是古文里的这位晋平公!”我接着说,“晋平公继位之初励精图治,先后打败了楚、齐两国,延续了晋国的霸主地位。晋平公还知人善任,我们所熟悉的‘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祁黄羊也是晋平公的大臣。可见晋平公确实是一个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英明的君主。”

        孩子听了纷纷点头称是。

        我又说道:“晋平公就是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的典范!”

        这时小丁忽然站起来激动的说:“老师,我知道了!龚自珍说‘不拘一格降人才’并不是说让天公降下人才,而是希望皇帝多任用有才能的人!”

      我向小丁投去赞许的目光,这真是一个才思敏捷、善解人意的孩子!他立刻就捕捉到了我的心思。我就接着小丁的意思说道:“中华大地从来都不缺少人才,缺少的是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英明的统治者。清王朝末期统治阶级任人唯亲,无数有才华、有理想的有志之士郁郁终生,始终得不到重用,这也是龚自珍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声的原因!”

        此时,我看到孩子们的眼睛亮了许多!

      课后我又陷入了沉思: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但教师绝不可简单的教教材。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育目的,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比对、增减、留换,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句古文引发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