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_第1张图片
WechatIMG13.jpeg

因为经常参加一些俱乐部活动,我接触了不少网络公司产品经理,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对他们清晰的思维逻辑及对商业、互联网发展趋势的判断,深感钦佩。由此,我也萌发了解产品经理是如何思考和工作的想法,恰好看到“微信读书”推出的这本《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就毫不犹豫地下单,并利用国庆长假读完。

本书作者苏杰,此前系阿里巴巴资深产品经理,目前离职创业。按作者的说法,这本书主要写给刚入职两到三年的产品经理,以一个产品从无到有的过程为框架:想清楚、做出来、推出去,对应着互联网公司最核心的三个岗位:产品、技术、运营。

作者在本书最后一章中,将产品经理分为七个层次、三个阶段,并给出自己的定义和想法。按照作者的说法:“产品经理的竞争很激烈,基本上升一层,人数就少一个数量级。行业内有数千万可能入行的学生和其他职场人士,不妨把他们叫作第零层的产品经理;在他们上面,有数百万的第一层产品经理—产品助理,这一层也包括了不少顶着其他岗位Title,做着初级产品工作的“泛产品经理”;其上依次是数十万的第二层—狭义的产品经理;数万的第三层—大公司里的高级产品经理或者创业公司的产品负责人;数千的第四层—大公司的产品总监或者中小公司的产品负责人;数百位的第五层—大公司的产品负责人,或优秀的创业者;数十位的第六层—大公司的总负责人、CEO;以及个位数的第七层—伟大的企业家。”

三个阶段分别对应各阶段着各阶段能创造的价值—用户价值、商业价值、社会价值, 第一阶段叫理性决定下限,要面对的是目标、逻辑和解法。因为是术的层面,可以通过训练达到;第二阶段叫感性决定上限,要做到“向内看,独一无二”;第三阶段叫人性空间无限,讲求“通过内心看到宇宙”。

看到这里,我突然升起殊途同归的感慨,无论做什么事,最后都要归结到人性层面,难怪很多成功的企业家都喜欢研究哲学。

如果将我们的人生比作产品的话,那我们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上面提及的七个层次、三个阶段,同样适用于我们人生发展的各阶段。

如果上面所讲内容属于“道”的层面,有点虚无缥缈,那么这本书更多的内容是属于“术”的层面,讲述不同层级的产品经理应当掌握哪些核心技能,应当具备怎样的思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我们很多都不会成为产品经理,但了解产品经理思维,触类旁通,也许对我们的人生产生不一样的助益。

作为普通人,尤其是刚从学校毕业踏入职场的新人,看到问题的常规思维模式,是马上想答案。而作为产品经理,第一步要做的是收集信息,用产品经理的话来说就是—采集需求。当没有去收集、分析信息时,虽然也能提出很多方案,但真正实施时会碰到很大的困惑—到底怎么做更好呢?各种方案无所谓好坏,只取决于是否适合对应的场景。面对问题,如何理解和做出基本应对,产品经理给出的答案是“先搞清问题,后选择方法”。

作为产品经理,日常工作中如果经常用“我觉得”、“我以为”、“我用过”这样的句式,意味着可能要犯错了。好的产品经理,必须摆脱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换句话说,即具备“同理心”。通过不断追问,不被问题的表面所蒙蔽,找到问题的逻辑尽头,发现事情的本质。

产品经理碰到的实际问题,往往没有完美的方案,只有去用心研究,才能够找到相对合理的方案。

作者在书中提出的Y型模型,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产品经理思维。

理解产品经理思维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需求的三个层次:第一种深度—观点和行为。表面能听到、能看到的东西,一般用户怎么说,就怎么直接做;第二种深度—目标和动机。用户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做;第三种深度—人性和价值观。最底层最稳定的需求,人类社会诞生的千万年来,基本上没怎么变。如果能把需求挖掘到这个层次,就找到了产品最本质的用户价值。

书中提到的Y型模型,可以很好地探索需求,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_第2张图片
WechatIMG16.jpeg

Y模型中“1”是用户需求场景,经常简单说成用户需求。这是起点,是表象,是需求的第一种深度—观点和行为。 “2”是用户需求背后的目标和动机,是需求的第二种深度,产品经理在思考用户目标时也要综合考虑公司、产品的目标。 “3”是产品功能,是解决方案,是实施人员能看懂的描述。 “4”是人性、价值观,是需求的第三种深度,是需求的本质。

Y模型的不同阶段,各自需要回答的一些问题,可以总结为6W和2H。“1”这个阶段的问题主要是Who、What和Where/When。“1”到“2”和“2”到“4”这个阶段,对应需求的三种深度。其间,要回答Why:不停地往下深挖需求。当然,有些细碎的用户需求,不一定会挖到“4”,所以“2”到“4”是虚线; “4”到“2”再到“3”的过程中要想清楚“How”:问题怎么解决; “3”这个点,要回答Which。Which是指选哪一个方案,做哪一个功能,这背后其实是对价值的判断。

Y模型背后还有一个核心的价值观,可以总结为一句话:用心听,但不要照着做。

用户不如产品经理专业,所以很难想得很全面,能直接表达出来的信息往往很少。所以直接从“1”到“3”,会有很多功能缺失。我们需要在“2”上下工夫,把他没有说出来的东西挖出来。用户提的需求“1”,甚至目标“2”都会随着时间变化,而“4”指向的东西,几百年几千年都没有太大变化。对于Y模型里的“1→2→4”,随着时间的推移,越上面的需求变化越多,越下面的需求变化越少。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