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翔论语札记91】老是劝说朋友的人 注意了!

【王鹏翔论语札记91】老是劝说朋友的人 注意了!_第1张图片

原      文

 《论语里仁篇》

 4.26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今译】:子游说:“为君上效力,劝谏太急促,会招致耻辱。和朋友相处,劝说太勤,容易被疏远。”论语学记  第91篇

【学记】:这是孔子的学生子游的心得体会,既是生活的经验,又是人际关系中的哲学。时至今日,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如果说上级是一种职位的话,并不能代表修养的高度,也爱面子,也会犯错,也希望得到下属的拥护和尊重,没有人愿意找一个天天给他挑毛病的人当手下。

 老是给领导提意见的人,要不就是觉得他比领导高明,根本无视领导的智商。要不就是想寻找一种存在感,生怕被人遗忘,要隔三岔五地去给领导说长道短。如此不长眼,怎能受人欢迎?怎能承担更大的责任?怎能不受上级的耻辱呢?相信领导的智慧吧,即使有想法,也应当带着智慧去提出。

 如果说朋友是人生不可或缺的情感,那么宽容,欣赏,鼓励必然是最温情的陪伴,不厌其烦地劝说只不过是想告诉朋友“我比你强”而已!人与人的感情从相互欣赏而地久天长,人与人的感情从彼此规劝而渐行渐远。说好的友情,为何总要指手画脚,既然如此不堪,又何必相伴,不离开才怪!若朋友真有不妥,提醒即可,必定不是什么大事,何必太执着!

 综上所述,归纳一下,为什么要将关于人际交往的这一章放在专门说“仁”的第四篇里,显然是有目的。若是真爱人,敬人,就应当对领导多承担,对朋友多宽容,尊重他人的感受,方是仁之处所,当是情之由!

 战国时期,赵国由太后执政,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要求赵太后将最爱的儿子长安君作为齐国的人质才可以出兵援赵,赵太后爱子心切,不肯答应,很多大臣前去劝说,都被赶了回来。有一位叫触龙的老臣,得知此事,面见太后,开口并不提送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的事情,只是说想让太后同意他最疼爱的儿子去当护卫,以建立功勋,待他百年之后,爱子能有好的前途。赵太后由此有感,最终同意了齐国的要求,这就是最高明的劝谏,不显山露水,但让人心有所触,最终达到了目的。

【感悟】:与上级共事,以解决问题为上,以反复劝谏为忌。与朋友相处,以陪伴为最,以劝说为忌。

【注释】:劝谏于上者,当以智慧处之。劝谏于友者,当以提醒而行之。人之与人也,必重于义。夫受上之辱,始于无敬无信,受友之疏,始于责过无忌。

与上相交成于敬

建言献策需用心

一生朋友始于情

温馨提示重在诚

  作者: 王鹏翔,传统文化爱好者,习诵经典,体味快乐人生,此《学记》仅为一己之感悟,多有瑕疵,恳请仁者教诲。


【王鹏翔论语札记91】老是劝说朋友的人 注意了!_第2张图片

名家集义

《论语新解》:此数字,逼促义,又烦琐义。

本章以君友连言,见五伦中此两伦为相近。古称此两伦以人合。夫妇、父子、兄弟三伦属于家庭,古称以天合。夫妇本义人合。故孔子常言孝悌。专就父子、兄弟两伦纯以天合者,珍重其相互间之亲情。建其道以人群相处之本。

《论语讲要》:君臣朋友,皆以道义结合,必须以礼节之。事君三谏不从则去,不去则必召祸。不但谏不过三,平常亦须见之以时,不可烦琐,否则必然召辱。交友不同于事君,来往烦琐,不致于辱,但必趋于疏离。是以君子之交淡如水。

《论语恒解》:事君者量而后入度其可以行吾道而后委执焉,不待谏诤时始审量也,然亦有素足相孚而忍如水投石者,是以君子有见几之智,交友亦宜慎于其初,然志趣中变亦不可徒取其疏。

《论语正义》:刑疏:“此章明为臣结交当以礼,礼渐进也。”

吴氏嘉宾说:“‘数’与‘疏’对,记曰‘祭不欲数’是也。‘数’者,昵之至于密焉者也。唯恐其辱,乃所以召辱,不欲其疏,乃所以取疏,故曰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儒行:“‘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谓不可面相责也。又云:曲礼云:‘为人臣之礼,不显谏。’”故谏有五,而孔子从其讽,其于朋友,则曰‘忠告而善道之。’事君而数,则失‘不显谏’之义。朋友而数,则非所以‘善道’之矣。

《论语集注》:胡氏曰:“事君谏不行,则当去;导友善不纳,则当止。至于烦渎,则言者转,听者厌矣。是以求荣而反辱,求亲而反疏也。”

《论语义疏》:礼不贵亵,故进止有仪。臣非时而见君,此必须致耻辱也;朋友非时而相往数,必致疏绝也。

《论语点睛》:辱则不能事其君,疏则不能交其友。不数正是纳忠尽谊之法,非为求荣求亲而已,亦非当止之谓。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别裁》南怀瑾述著。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鹏翔论语札记91】老是劝说朋友的人 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