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大学第24期词班《词律学》第一讲:【小令】词牌解析与写作技法主导并讲义撰写:山野风 主讲:飞雪迎春 辅导;明月 第7课:关于令词牌《西江月》的简析与写作一:渊源1】唐教坊曲名: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I�%AA&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另有《西江月慢》。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乐章集》注“中吕宫”。"西江月"作为词牌,最早见于唐玄宗时的《教坊记》。这一词调,源起于唐代教坊的法曲歌曲,而更可能来自于前代南朝的清商乐。"西江月"调大致形成于唐五代时期,最初为民间流行歌曲,后来因为清越哀伤,转入法部道曲,在流传和发展过程中逐渐与文人创作统一,格律逐渐完善,直至最后脱离乐谱成为成熟的文学范式。2】词牌名的由来:《西江月》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曾照吴王宫里人”—— 吴王西施的故事。西江是长江的别称。&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 别称。3】此调始于南唐欧阳炯。欧阳炯词有“两岸苹香暗起”句,名《白苹 香》。程珌词名《步虚词》。王行词名《江月令》。4】自宋苏轼、辛弃疾外,填者绝少,故此词必以柳词为正体。【柳永正格体】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一叶韵,前后段两起句俱叶仄韵。 《词徵》中将"西江月"词调并入"中吕宫"和"道调宫"。柳永的《乐章集》中将其列入"中吕宫" 。敦煌琵琶谱存此曲音谱。"西江月"词调在用韵上,唐五代词本为平仄韵异部间协,宋以后词则上下阕各用两平韵,末转仄韵,例须同部。沈伯时《乐府指迷》云:“《西江月》” 其说正与柳词体合。若吴词之两段各韵,欧词之添字,赵词之不叶韵,皆变体也。此调共八句,其中两个七字句,其余六个均为六字句,但两结句以同韵部之仄韵而使全调声情于平缓中突然变化,产生曲折的艺术效应。此调适应之题材极广泛,凡写景、抒情、议论、感怀、凭吊、怀古、戏谑、叙事等均宜。二:【叶韵】之含义1】换韵:要想准确理解叶韵,需要先明白换韵,词的押韵有两大类,换韵或者不换韵,常见的词牌有的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有的要仄声韵一韵到底。有的词牌不是一押到底,中间需要换韵。换韵时有两种情况A;换韵对韵部不做要求的如《菩萨蛮》词,李煜《菩萨蛮 蓬莱院闭天台女》 (写小周后午睡,李煜偷着看她,拨帘子声惊醒了小周后) 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人无语。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 潜来珠锁动,惊觉银屏梦。 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菩萨蛮》词中4组韵用了4个韵部,这个词牌对于用几个韵部不做要求。B:限制韵部,要有一个主韵部中间换韵,换韵分两种一种不限制所换仄韵时哪个韵部,一种是所谓叶韵,在同一韵部中平仄转换第一种如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双调三十六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两仄韵两平韵。李煜《相见欢》有一处换仄韵,然后换回的平韵要求是“前平韵”。就是说这首词的所有平韵必须是同一个韵部,但是仄韵不作要求。该词牌其中一个变体,双调,三十六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一叶韵,一叠韵,两平韵。以杨无咎《乌夜啼·不禁枕簟新凉》为代表。此词换头句仄韵,即用三声叶,与间入别韵者异。《乌夜啼·不禁枕簟新凉》不禁枕簟新凉,夜初长,又是惊回好梦、叶敲窗。江南望,江北望,水茫茫。赢得一襟清泪、伴余香。2】《西江月》的 叶韵,要求平仄韵在同一个韵部内。这种换韵方式就是叶韵。平韵换成仄韵,这就是“叶仄韵”。简单说,叶韵就是同一个韵部中,平仄韵互换 。3】叶韵“主韵”,指一首词或词中某一片的首句韵脚字之韵,或某次换韵之首个韵脚字之韵。2.“叶韵”,“叶”读音为xíe,有“协”、“和”之意。故又称作“协韵”、“谐韵”。“叶韵”是相对于“主韵”而言的,“叶韵”须与对应之“主韵”在《词韵》中同韵部。三,《西江月》词牌1】【基本】律格:仄仄仄平平仄(句),仄平平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平仄。[叶韵]仄仄仄平平仄(句),平平平仄平平。[韵]仄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叶韵]句序:上阕;6676 下阕66762】《西江月》特殊规范:双调五十字,前后阕各两平韵一叶韵,同韵部平仄互押,【平仄韵通押(必须在同一韵部)。第二句平声韵,第四句就平声切去押仄韵,如平声押‘东’字,仄声须押‘董、冻’字韵,不可随意押入他韵。前后阕起拍例用对仗。起句六字,不用韵,为仄仄平平仄仄;第一三五字平仄可通融。第二句用平韵,而平仄恰与首句相反;然一三两字平仄可以互调,而第五字则不能勉强。第三句叶平韵,为平起平收之七言句,一三两字平仄不论。第四句换叶仄韵,而句法全与第一句同。后半阕字句作法与前半阕相同。四:定格范文1】正格【柳永体】50字,上下片各二平韵一叶韵西江月·凤额绣帘高卷作者:北宋 柳永凤额绣帘高卷,兽环朱户频摇。两竿红日上花梢。春睡恹【yān】恹难觉。【jiao3】好梦狂随飞絮,闲愁浓胜香醪。【láo】不成雨暮与云朝。又是韶光过了。【liao3】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韵]凤额绣帘高卷,兽环朱户频摇。【摇:第八部】押平韵(第1组韵)【偶对句式】仄平平仄仄平平。[韵]两竿红日上花梢。【梢:第八部】押平韵(第1组韵) 平仄平平平仄。[韵]春睡恹恹难觉。【觉:第八部(仄),第十六部(仄入)】押仄韵(第1组韵)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韵]好梦枉随飞絮,閒愁浓胜香醪。【醪:第八部】押平韵(第1组韵) 【偶对句式】仄平仄仄仄平平[韵]不成雨暮与云朝。【朝:第八部】押平韵(第1组韵)仄仄平平仄仄。[韵]又是韶光过了。【了:第八部】押仄韵(第1组韵)句式(句法):六字句六句 ,上4下2二句,上2下4四句 ;七字两句,均为上4下3结构。注 释:①凤额绣帘,横额上绣有凤凰图案的帘帐;②高卷,高高地卷起,说明夜色早已过去,夜间所用的帘帐已经卷了起来。③兽珠朱户频摇:兽环,古时门上常镶一野兽之头的装饰物,兽头的嘴里叨着一铜环,所以称为兽环;朱户,红漆的大门;频摇,有节奏地晃动,指兽环在晃动。④两竿红日上花梢:两竿红日,升起有两棵竹竿那么高的红日;上花梢,太阳光已经照到开花的树梢。此句意在写明时间是天亮好一阵子了。⑤春睡厌厌难觉:厌厌,精神不振的样子,一副精神不振难以醒来的样子。⑥好梦狂随飞絮:好梦,怀春之梦,梦得有情郎;狂随,很快地随着。⑦闲愁浓胜香醪:闲愁,因无所事事而引发的忧愁;香醪,非常醇厚的美酒。⑧雨暮与云朝:雨暮与云朝典出宋玉《高唐赋》,楚襄王田猎于高唐,夜梦一神女自称为炎帝之女瑶姬,现为巫山之神,与楚襄王成就了一夜的夫妻情爱,到天明临走之时告诉楚襄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来人们就以朝云暮雨比喻男女之性爱。⑨韶光过了:韶光,美好的春光。主题内容:——此词写一富贵人家的小姐在春日里思念能得一如意郎君相伴,但这一如意郎君却始终没能出现的愁苦心情。——上片着意刻画这位小姐无所事事,任时光在春睡中度过的孤单寂寞之情景;——下片写这位小姐之所以如此打发美好的春光,是因其思春情切,为没能得一如意郎君相伴而苦恼,并恨青春易过的心绪。作者简介:——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同时,柳永友又是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经典作品赏析一: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西江月 宋 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1,词句注释⑴西江月: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中吕宫"。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⑵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⑶秋凉:一作"新凉"。⑷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⑸眉头鬓上: 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⑹贱:质量低劣。⑺妨:遮蔽。⑻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⑼琖[zhǎn]:同"盏",酒杯。,2,格律对照世事一场大梦,⊙⊙⊙(句)人生几度新凉?⊙⊙(平韵)夜来风叶已鸣廊,⊙⊙(协平韵)看取眉头鬓上。⊙⊙⊙(换协仄韵)酒贱常愁客少,⊙⊙⊙(句)月明多被云妨。⊙⊙(协平韵)中秋谁与共孤光,⊙⊙(协平韵)把盏凄凉北望。⊙⊙⊙(换协仄韵)(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3,词格分析:句序:句序:上阕;6676 下阕6676句式(句法):句式(句法):6字句六句 ,均为上2下4四句,七字两句,均为上四下三特殊规范:①上下阙各两平韵,一叶韵(必须在同一韵部)。②上下阙起两六字句为对偶句。4,现代译文: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酒并非好酒,却为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总被云遮住。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5,写作背景: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作于黄州。洪柏昭《三苏传》认为"谪黄第二年的中秋,苏轼写了首《西江月·黄州中秋》词"。关立勋《宋词精品》也认为是"被贬黄州第二年中秋节所作的词",并认为词的最后两句"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作者"北望"是面向汴京,表现的是"对神宗皇帝的期望"。提起苏轼的中秋词,大家都会想起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同是写于中秋的这首《西江月》,情绪却显得非常落寞,应该是写于被贬黄州之时。在这首词中,苏轼以“中秋”这一深具情感意义的节日为背景,抒写了远贬黄州的孤独悲苦的心情,同时又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中,表达出对人生历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围的营造中,读者可以见到豪放词人苏东坡在旷达超然背后悲情婉约的一面。,6,赏析:词一开端,便慨叹世事如梦,虽然苏轼诗词中常常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思想,但或是自我排遣之语,或为往古来今之思,读来往往觉其放达,而不觉其悲切。此处却不然,以一种历尽沧桑的语气写出,加上几度秋凉之问,风叶鸣廊,忽觉人生短暂,已惊繁霜侵鬓,益觉开头浮生若梦的感叹,并非看破红尘的彻悟,而是对自身遭际有不平之意,从而深感人生如梦境般荒谬与无奈。“世事一场大梦”中的“世事”既可以指具体的历史实事,即指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事情,亦可以理解为苏轼对人生命运的抽象意义的认识。“世事如梦”,“人生如梦”,一切皆如白驹过隙,雪后飞鸿,人生只是天地间偶然的飘蓬,所以不可执着于现实中的得失荣辱,而应超脱于具体的万事万物,使自己内心趋于平衡。“人生几度秋凉”,用“秋凉”指又一个秋天的来临,并且突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是“凉”,可见诗人对节候变化的敏感,时间的流逝磨蚀着有限的生命,词人由此产生出真挚的惜时之情。“秋凉”亦指诗人再次遭到排挤打击的人生际遇,用一个“凉”字,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凄凉之情,所以,“人生几度秋凉”不仅指自然节候的变化,同时也是指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这句话把自然与人生结合起来,以自然的变幻来反衬出词人对人生命运的无奈谓叹,寄意深刻,韵味悠远。开头两句词远远不止是苏东坡在记叙一时一地之事,或是一己一身之感,而是借写具体的事实,表达他对抽象意义上的人生命运的深沉思忖。歇拍“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在冷落清秋的夜里,凉风吹打着庭院里的树叶,在空旷的长廊里发出凄凉的回响。词人取过镜子,看见两鬓爬满了白发,“人生何处得秋霜?”词人由此陷入了深沉的思索中,读者同样可以感觉到阵阵寒意袭来。过片两句,更可见牢骚。“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酒贱”是因为“人贱”,暗指身遭贬斥,受人冷遇。“月明”句隐喻小人当道,君子遭谗。苏轼远贬黄州,心中的失落与不满是以这种自我嘲讽的形式来表现的。因“乌台诗案”受苏轼牵连被贬的人太多,而苏轼也因此不愿连累友人,所以绝少与故人交往,这里的“客少”应是指当时的实际情况。在这静寂的夜里,在这皓月当空之时,清秋的寒气阵阵袭人,此时,苏轼心中的孤独凄凉之感是难以排遣的。中秋月明,而明月总是被乌云遮去光芒。有人认为“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可见“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是自然现象,但似乎还有更深的内涵,是在借自然之景抒写他对社会环境的认识。这里隐含了作者深深的政治愤懑情绪,“云妨”比喻小人当道,欺瞒主上迷惑视听排斥忠良。作者为自己忠而被谤,谪居偏地黄州,政治抱负难于发挥而深感忧伤苦闷,而此情此景,唯有对月把孤盏聊以解忧愁了。尾拍“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点出了作词的时间与主旨。“中秋”是传统意义上团聚的节日,苏轼选取“中秋”这一宴乐的节日作为背景,以虚笔中的乐景写哀情,使哀情为之更哀。“北望”点出了作词的主旨。“北望”的含义,历代论者有所争议,《古今词话》认为苏轼“一日不负朝廷,其怀君之心,末句可见矣”,而胡仔认为是“兄弟之情见于句意之间矣”。据记载这首词下原有注释“寄子由”,可见苏轼此词是在中秋之夜写给其兄弟苏辙的。其实,苏轼当时政治上受迫害,孤苦寂寥,凄然北望之中,思弟之情,忧国之心,身世之感,或许交织在一起,作为欣赏者,也不妨抛开考证,作宽泛理解。苏轼晚年饱受政治打击,他多以佛、道思想来超然物外,以消解现实的苦闷,但此词笼罩着一层悲凉的气氛,可见苏轼始终没能摆脱尘世的痛苦。在这热闹的中秋月明之时,唯一可以慰藉自己落寞孤寂情怀的是那真挚的手足深情。苏轼渴望着与兄弟一诉衷肠,无奈远贬黄州的他只能在北望中借明月遥寄相思。天涯同一月,相思两地情,遥望却不能与之相聚,明天却又要面临现实中太多的痛苦与无奈,苏轼因而陷入更为深沉的悲凉之中。7,写作特点整首词突出了一个“凉”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灯等情感意象,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苏轼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表达了他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与这首词意境与主旨相似的就是那首写于密州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那首词中,苏轼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与这首《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相比,两词都是借写景抒怀,都渲染了一个“寒”、“凉”情绪意境,给词蒙上了一层深厚的情感意韵。所不同的是前者在于指出节候之“清寒”,后者重在喻示人生之“凄凉”;前者写天上人间之“清寒”,后者写现实人间之“凄凉”;前者想象天上人间之“寒”以反衬人世间值得留恋,后者欲借人间之真情以慰藉自己“凄凉”的心灵。两词相得益彰,情韵悠远,表达了饱受政治打击的苏轼对历史人生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8,艺术特色:说理,议论,写景相结合。苏轼这首词寄寓了一定的哲理意味。但这种哲理意味是通过营造一个完美的审美意境传达出来的。读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中秋之夜清寒的月色与空寂的长廊,孤独的词人身影与孤独的黯淡灯光,以及由此流露出来的词人深沉的人生思考与真挚的人世之恋,读者并不感觉到说理、议论的空洞与枯燥,而是为词中深沉的情感所打动,然后体验出作者蕴含于词中的哲理趣味。另外,苏轼是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词人,然而这首词风格柔婉,可以看出苏轼的词风也有悲情婉约的一面,这种哀怨隐忍之作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3】别格体变体一,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叶韵。以苏轼《西江月·重九》为代表。此词两起句俱仄韵,中二句押平韵,第四句叶仄韵。欧阳炯"水上鸳鸯"词、辛弃疾"贪数明朝"词即此体也,其可平可仄与柳词同,故不复注。苏轼的《西江月·重九》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仄仄平平仄仄(叶韵),平平平仄平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仄平平平仄(叶韵)。仄仄平平仄仄(叶韵),平平平仄平平(韵)。仄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平仄(叶韵)。平仄韵转换,所换的平仄韵都属于同一个韵部,这就是叶韵。钦定词谱中会注明”叶韵“。苏轼的这首词中,雨,仄韵;湖、徐,平韵;浦,换回仄韵。无论怎么换,都是在同一个韵部内。变体二,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一叶韵。以吴文英《西江月·赋瑶圃青梅枝上晚花》为代表。此与柳词同,惟前后段各韵异。周紫芝"池面风翻"词正与之合。变体三,双调五十一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两仄韵。以欧阳炯《西江月·月映长江秋水》为代表。此见《尊前集》,换头句较"水上鸳鸯"词多一字,但此词押韵,又与诸家不同。五代欧阳炯《西江月(一名白蘋香,一名步虚词)》月映长江秋水,分明冷浸星河。浅沙汀上白云多,雪散几丛芦苇。扁舟倒影寒潭里,烟光远罩轻波。笛声何处响渔歌,两岸蘋香暗起。水上鸳鸯比翼,巧将绣作罗衣。镜中重画远山眉,春睡起来无力。细雀稳簪云髻,含羞时想佳期。脸边红艳对花枝,犹占凤楼春色。变体四,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以赵以仁《西江月·夜半沙痕依约》为代表。此词两结句不叶仄韵,又各添三字作九字句,见周密《绝妙好词》选本。宋元人无填此者,采之以备一体。4】经典作品赏析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南宋 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桥:(有的版本为“头”) 见::通假字“见”应读“现”平仄仄平平平明月别枝惊鹊平平仄仄平平[韵]清风半夜鸣蝉【蝉:第七部】押韵(第1组韵) 【偶对句式】仄平平仄仄平平[韵]稻花香里说丰年【年:第七部】押韵(第1组韵)平仄平平仄仄[韵]听取蛙声一片【片:第七部】押仄韵(第1组韵)仄仄仄平平仄七八个星天外仄平仄仄平平【韵】两三点雨山前【前:第七部】押韵(第1组韵) 【偶对句式】仄平平仄仄平平【韵】旧时茅店社林边【边:第七部】押韵(第1组韵)仄仄平平平仄【韵】路转溪桥忽见【见:第七部】押仄韵(第1组韵)词格分析:句序:句序:上阕;6676 下阕6676句式(句法):句式(句法):6字句六句 ,上2下4四句,上3下3二句 七字两句,均为上四下三特殊规范:①上下阙各两平韵,一叶韵(必须在同一韵部)。②上下阙起两六字句为对偶句。③特别强调:下阕起拍两六字【对句】的特殊【句法】:3+2+1注 释1黄沙: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黄沙道:指的就是从该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音:盐)山县。2“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明月惊鹊未安枝。”3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4鸣蝉:蝉叫声。5旧时:往日。6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7见:同“现”。8忽见:忽现。现代语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章丘)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解 析——这是一阕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这阕词的题材内容,其实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词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阅读、鉴赏这阕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全词所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起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不过,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由于上阕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确实是令人玩味无穷。《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在全首词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这阕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练,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本课作业:1】依据正格一【柳永体】谱格:以【踏春春游】或者以【清明感悟】为主题范围写出一阕习作。特别注意:该习作要以【情感】寄托构思主线、写出:【以意入景,以境出情】的【情忆】、【情悟】、【凭吊感叹】三大立意词绪。2】用韵:依据范词词作,步韵、依韵均可。【自选韵副题必须标识】。3】习作写出后,每人准备【自我评价】的发言资料【包括:写作过程中的背景与目的、自我评价习作的优缺点】。4】每位学员只允许提交一阕作业作品!凡是习作完成已经发出的作品,更改、撤换的期间为作业收集截止期一日内,超过这个期限,不再允许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