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妈妈的心灵课》—第一篇/第十四章:宝宝天生的道德感

读书笔记妈妈的心灵课——孩子、家庭与外面世界》

THE CHILD THE FAMILY AND THE OUTSIDE WORLD

第一篇:母亲与小孩/第十四章:宝宝天生的道德感

读书笔记 ||《妈妈的心灵课》—第一篇/第十四章:宝宝天生的道德感_第1张图片

有时候有些家长会很焦虑孩子不讲文明没有道德感的,对孩子的一些行为就会特别紧张,急于把孩子进行“教化”。但事实上,宝宝的道德感其实并不需要刻意的训练,其实在良好的关系当中,宝宝的道德感都会自然而然形成

一方面因为抚养宝宝的父母都是已经被“教化”的社会人,在良好的亲子关系当中,宝宝会有意无意的向父母看齐,向父母的语言行为学习,将父母的道德感内化

一方面在良好的亲子关系当中,其实宝宝会特别珍惜这些良好的体验,更加不会想着去浪费自己那些美好体验,而道德感也是为了让人们学会如何珍惜美好的东西

一方面在良好的亲子关系当中,宝宝能得到父母合适恰当的回应和配合,这样宝宝会有意无意的形成了良好的团队和人际合作精神

一方面道德感的发展也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从混沌到有序的发展。老温会强调,一个人道德感发展的前提是内疚感(guilty)的产生,宝宝需要在良好关系当中去整合自己对于客体的爱与恨情感,这才会发展出内疚感(guilty)去想着如何去弥补和珍惜。

道德感的发展其实是一个人超我的发展,比如说一个人的超我过于强大,会压抑了本我的释放,导致个体很多问题的发生。所以道德感的发展需要是在良好亲子关系当中顺其自然的发展,而不是父母揠苗助长,这样宝宝的自我结构才会更具有弹性和活力,面对问题时才能学会灵活面对和处理。


These primitive pleasures have to be kept fresh, but at the same time he wants to express ideas, and also to express them in such a way that they may possibly be understood.

每个宝宝都有一个展现自我的原始冲动,也会由于展现自我能够被别人看到,从而产生原始快乐。每个宝宝在展现自己的时候,都期待能获得原始快乐,才会有更好的动力去继续展现自己。这就好像画画一样,最开始孩子画画只是毫无章法,但只要他的画画被得到了认可和赞赏,他就会有更多的动力和兴趣去继续掌握一些画画的规则,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想法。

这也就意味着道德感的体验应该是快乐的,能让宝宝能够感受到道德感给他带来和保留美好体验,美好体验才会让宝宝有持续的动力,去学习道德感一些规则,并在合适的道德规则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意图。如果说父母以持续的苛责态度去教导宝宝学会道德感,那只会给让宝宝对于道德感形成逆反的心理。

A smile can contain all this, or a clumsy gesture of the arm, or a sucking noise indicating readiness for a feed. Perhaps there is a whimpering sound by which the sensitive mother knows that if she comes quickly she may be able to attend personally to a motion which otherwise becomes just a wasted mess. This is the very beginning of cooperation and social sense, and is worth all the trouble it involves.

宝宝的需求能得到妈妈合适的配合和回应,这才会让宝宝对于配合有一定的意识,而这些会是宝宝今后发展团队合作和社会意识的开始。

一个对于别人的需求莫不在乎或者毫无反应,更多只是在乎自己的想法能否得到满足,那这个人很有可能在母婴阶段时的需求得不到妈妈的合适回应,一方面这个人内心会一直很渴望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今后不断地从各种关系当中寻求满足,另一方面内心也会形成一种模板,会觉得自己也不需要对于别人的需求在乎或者回应。

所以在母婴阶段,宝宝会给妈妈带来很多麻烦,但这一切往往都是值得的,因为这都是帮助孩子在今后形成良好的品质的开端。

So instead of a world of magical retaliations, the infant acquires a parent who understands, and who reacts to the infant's impulses, and who can be hurt or made angry.……For one thing, the mother know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ctual destruction and the intention to destroy.

宝宝会有种破坏冲动,有可能会对家长带来伤害,比如咬妈妈,这时候需要父母能够辨识宝宝的真正破坏和意图破坏,给到宝宝合适的真实回应,真实地去表达自己的感受,以及对孩子的包容。这样才能够帮助宝宝合适地整合他本身爱与恨的感受,让宝宝意识到自己爱的客体有可能会被自己的破坏本能伤害到,产生一定程度的内疚感,把自己的破坏本能控制在一定程度内。

这就意味着,我们对孩子不能过分的溺爱,当孩子出现一定破坏性的时候,我们需要有合适的态度来进行回应,至少能作为一个真实人的反应。

What I am describing here is in fact the gradual build-up in the child of a capacity to feel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which at base is a sense of guilt.……The infant gradually becomes able to tolerate feeling anxious (guilty) about the destructive elements in instinctual experiences, because he knows that there will be opportunity for repairing and rebuilding.

老温认为宝宝能感受到责任感的能力是基于内疚感,这个内疚感是来源于宝宝既想毁灭而又深爱着这个客体冲动的矛盾冲突,宝宝只有成功整合自己内在的矛盾冲突,容忍了自己对想毁灭客体的内疚感,才能更好地学会承担起责任。因为这样,宝宝才能够更好的感受到自己需要也有能力保护自己深爱的客体

这就类似孩子意识到,他如果把自己深爱的玩具毁掉之后,孩子就无法再玩这款的玩具了,孩子就需要慢慢学会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玩具,平衡自己毁灭和深爱冲动的矛盾冲突。而这个过程的发展需要孩子学会释放和控制自己的毁灭冲动,在孩子多次毁掉了自己喜爱的玩具之后,孩子才会慢慢意识到自己需要保护好自己的玩具。

但如果家长一开始过于干涉和强调孩子不能弄坏玩具,这有可能会让孩子增加了自己内心对自己毁灭冲动的恐惧,从而导致孩子害怕自己毁灭冲动失控而不敢碰自己深爱的玩具,或者可能会让孩子为了更好的对抗和控制自己的毁灭冲动,孩子会肆意地主动去毁掉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父母不应该把自己的婚姻的问题推到孩子身上,比如说我结婚都是因为你,我无法离婚都是因为你,这样只会把孩子的责任感给摧毁了。

说白了,这就需要家长更加有包容和淡定地去面对孩子的一些毁灭行为,慢慢地去引导孩子意识到自己有能力来把控自己的冲动,需要保护自己深爱的客体

Civilization has started again inside a new human being, and the parents should have some moral code waiting for their child when, much later, he starts looking for one. One function of this will be to humanize the child's own cripplingly fierce morality, his hatred of compliance at the expense of a personal way of life.

社会化只是为了让个体能够将自身极为强烈而且带破坏的道德准则变得人性化,而并不是让个体变成听话服从没有个性的木偶。

有些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听话不惹事,乖乖地回到家里学习,但在孩子长大之后却发现孩子变得和社会越来越格格不入。这样的父母并不是让孩子更社会化来适应社会,而是变得只会服从没有自我思想。

因为孩子从三四岁开始,开始对于规则越来越敏感,习得外界规则的同时却无法做到灵活运用,而是特别僵化地去套用外界规则。所以这时候父母需要明白哪些规则会是合适孩子,哪些是不适用的,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去建立合适的道德规则感。就比如,当三四岁小男孩去掀小女孩的裙子,家长是应该把男孩当成性变态性骚扰进行惩罚,还是认真地对男孩进行道德方面引导和性生理心理科普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 ||《妈妈的心灵课》—第一篇/第十四章:宝宝天生的道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