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破“名字”的面纱

        中国人一直有痴迷地重视自己名字的习惯和传统,那么一个人的名字对一个人来讲究竟意味着什么?一个好名字真的就会有一个好命运吗?

        1.单个文字符号没有任何意义: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的核心理论有两个,一是说“语言”是“符号系统”,就是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其本质都是由一个个“字词”或一个个“发音”所搭建起来的符号系统,那人所要表达的“语意”并不在这些单个的符号上,或者说无法追溯到这些单个的符号上,“语意”是符号组合成系统后神秘的“化合物”和“抽象物”。比如说“月满西楼”,“月”,你顶多会联想到月亮;“满”,你顶多会联想到水满了;“西”,你顶多会联想到西方;“楼”,你顶多联想到楼房。可把“月满西楼连”在一起可不得了了,它会涌现出无穷多的含义和意义来。

        2.单个文字符号也并不是“存在”本身:索绪尔的第二个理论核心是“语言是由‘能指’和‘所指’两层结构构成的”,“能指”指语言的声音和形象,“所指”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比如英语的“tree”这个单词,它的发音或写法就是它的“能指”,而“树”的概念就是“所指”。同时所“索绪尔”还发现在语言符号的“所指”功能中,所指的往往又是“集合名词”,比如“mountain”它所指向的是“山”,而客观世界中是不存在“山”这个东西的,客观世界中只存在“山”上的岩石、泥土,树木,云雾,各种微生物,分子,原子,量子等等,换句话说,语言符号的“所指”也是抽象的,也是不存在的。

        3.名字演化的轨迹与动力:以前我讲过,上个世纪50 60 70年代出生的人,那时父母给孩子起名的方法,主要运用“类比法”,理论根据是“万物同质并可转化”,就像我们没有吃过头发,可是为什么会长出头发呢?因为“头发”和“食物”同源同质,也就是说“一切都在一切之中”,一切和一切由于是同质的,由于来源于一个母体,所以它们可以互相转化;而80、90年代之后出生的人,父母给孩子起名字的方法,主要采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五行缺补法”和“玄学数理法”,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一个人五行全缺,那他必须叫“钬涞”,同时在起名时要把姓和名字,按照排列组合的方式分别测算出所谓天格、地格、人格和总格的笔画数,然后来看哪些笔画总数的名儿好,哪些不好,至于这些笔画总数为什么有好坏之分?那只能推向玄学,无人知晓了。

        4.名字的真实作用是将“权威预言”转化成“自我预言”:名字其实就是把一个人抽象了之后的“文字符号”而已,它的功能说到底也只是有文字符号中的“所指功能”,你叫大树,可你不可能是大树;你叫大海,你也不可能是大海,这个名字只能指向的是一个具体的人。那名字如果真对人有影响的话,就只有一种可能心理学中的“心理暗示”,或者叫“自我实现的预言”,名字是父母给的,父母象征着权威,而权威以名字方式表达了他们对孩子的“期待和认同”,那这种“权威预言”往往又是一个人“自我预言”的来源地,而一个人的命运通常又是以“自我实现的预言”方式来展开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刺破“名字”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