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孟伟的《故乡》

今天在备课时读到了梁孟伟的《故乡》,读完后落下了两行热泪,曾经那个嫌弃不已,想要快快逃离的地方,如今却是那样的魂牵梦绕。

“故乡,是一副秘藏的圣符,是一座精神的殿堂。”一座精神的殿堂,如此形容是多么的恰当而贴切呀!这是今天住在钢筋水泥单元房里的孩子们永远无法理解的,他们的今天物质生活比我们那个时候要丰富的多,可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却不见得比我们那个时候富足。

“夏天,圆月在天时,我们就得起床,打稻挑谷直到中午田水发烫;下午挑粪插秧种出满田星星,“嗡嗡”的蚊子“亲吻”着肌肤,蚂蟥总是在腿上吃得滚圆……”这是怎样的一段描述呀,但于我来说却是那样的真实,好像就是我那时生活的真实写照。记得很清楚的一点是,每年到了夏收,收小麦的时候,那时没有现在的联合收割机,全靠人力收割,全家人每天趁天还未亮就拿着镰刀来到地里,趁天还不是那么热多收一下,一镰刀,一镰刀的收割下来,然后捆成捆,装上架子车,拉回来 ,放在麦场铺平,然后用手扶拖拉机拉上碾子,一遍又一遍的碾,直到所有的麦粒都被“碾”出来,然后一家人拿着钢叉将麦粒上的麦草一点点的收拢起来,堆成一个又一个的草垛。最后拿着木掀将碾出来的麦粒“扬干净”,装进蛇皮袋里,所有的工序就完成了,只等一晾晒,就可以归仓了。

而那时忙碌了一天的我们却不曾觉得累,一个个躺在装有麦粒的蛇皮带上,看着天上的繁星点点,听着蟋蟀的叫声,觉得夜是那样的静谧。一个个不大不小的人儿,再讲上一两则有趣故事,却使得那些没有网络,没有WiFi的夜晚,充满了趣味。

后来费了力九牛二虎的力气,用尽了青春所有的激情,离开了那个留有童年美好的地方,想要去看看外面更精彩的世界。当“故乡的山水日渐模糊,故乡的乡音日益陌生”时,却不曾觉得这样的故乡往后却是我经常梦回的地方。

“静静的村庄、浩瀚的蓝天、悠悠的白云、潺潺的小溪、窄窄的小桥构成了故乡诗意的轮廓,也构成了我的精神家园”每每在都市里找不到心灵的栖息之所的时候,故乡的画面就会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在故乡时好的、坏的往事也都会一股脑的涌上心头,时而嘴角上扬,时而热泪盈眶,又时而眉头紧锁……

“我曾走过一个又一个城市,换了一个又一个岗位,心里却一直茫然:梦还有多久?路还有多远?短暂停留,回头凝望,这才发现,唯有故乡的方向能让我内心踏实,安定。”我虽不曾像作者那样走过很多的城市,也不曾换过工作岗位,可是在这样一座城市里,除了我们一家三口之外,都是陌生人(虽有同事、朋友,但却少了些亲人的感觉。)身在此,可从来没有觉得“心”融入过,唯有每次回到故乡时,看着熟悉的景,听着亲切的乡音,瞬间就会融入他们,融入自己熟悉的生活当中。

“故土难离是国人的传统,安土重迁更是国人的习惯。”可能这种习惯与生俱来的已经融入到了我的血脉当中,以致于今天身已离开故乡,心却永远留在了那里。

故乡是一首诗,一首越吟越舒心,越吟越思念的诗。

而今后,我只能梦回乡关。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梁孟伟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