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问过很多的管理者,管理的痛点是什么?很多的回答是,企业缺少优秀的人才,员工缺乏足够的能力、以及动力。
可是,我研究发现:企业并不是缺人才,而是缺乏人才管理的能力;员工也不是缺少能力及动力,而是缺乏领导的赋能,以帮助他们释放内在潜能。
正如任正非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人才,而是人才管理的能力。阿里巴巴的曾鸣教授也指出,未来企业的核心功能不是管理,而是赋能。
何谓赋能?就是赋予团队足够的权力、动力和能力,让团队从“不能”变成“能”,从“能”变成“超能”。
赋能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被德鲁克称为“管理学的先知”的玛丽·帕克·弗莱特,她严厉地批判等级森严的企业组织结构,反对“命令与控制”型的管理作风,倡导民主的管理方式,决策时应充分考虑基层员工的经验和知识。
那时候,赋能对个体而言更多的是一种激励。而在信息时代,赋能是对激励的升级和进化,并且创造更多优秀的人才。
这意味着领导者要把精力投入到如何提取、如何延伸团队的才能上,而不是炫耀自己的才能;同时,领导者绝不能满足于眼前的利益,要关注企业和团队的长远发展。
“科学管理”已不科学
可是,在过去很多老板对员工说:“我要的是你的手和脚,并没有要你的脑袋,你听话照做就行了。”要知道,只要“手和脚”的管理逻辑,是源于19世纪发明的“科学管理”。当时为了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管理者充当员工的“大脑”,通过命令和指挥员工,并监督员工。
“科学管理”,其实是把人固定在“格子”里,不用动脑,它是一种傻瓜式的管理体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管理”已不科学了。
正如清华大学教授宁向东说:“严格的科学管理,不能管理脑力问题,只能管理体力问题,我们所有员工都是脑力劳动者,创新者,不需要传统的管理学办法。”因此,我认为企业想获得生存优势,就必须进行逆科学管理,向员工赋能。
如何发挥员工更多的能力
— 1—
解放团队束缚
让团队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具体就是精简规定,减少束缚。
例如,在阿里加班,可以免费吃一顿晚饭。之前的做法是员工提申请,由主管批准,并撕一张券给他。这个制度在过去很正常,用了很多年。后来取消了。为什么?
虽然全年加班餐费在1400万左右,审批制取消后,餐费多了约100万,但是,200多天,每天有四五千人来提申请,要由主管批准和发券,这个过程值不值100万?中间消耗掉的人工和效率何止100万。
— 2 —
调整人才结构和改变做事模式
因为大多数人的能力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人的能力都可以通过正确的领导方式更好地发挥出来。
比如,苹果CEO库克要求收入增长,却不提供额外的人手。通常来说,要增长收入,我们很容易想到增加人力资源。但是,苹果在库克的领导下,没有增加人员,但公司收入翻番。
当时,库克花了七天时间重新分配人员和岗位,将关键的人才分配到更加合适的工作岗位上。更重要的是,库克调整销售模式。新的销售模式以能力为中心,充分发挥销售周期中表现最好的销售人员和深度行业专家的作用,最终实现了两位数的年增长率,而且没有多一个人。
另外,以前老板说,先好好工作,做得好再给你加工资。而现在的情况是,你先赋能,员工再好好工作。传统的激励机制,是工作结束之后再进行利益分享,而现在是事前赋能,关键是激发员工的内驱力,比如,让团队了解工作意义,产生使命感。
正如,钓鱼最高兴、最快乐的是,鱼上了钩,把鱼提出水面的时候,而不是吃鱼的时候。
— 3—
让员工自主驱动,产生强烈的赋能感
所谓赋能感,是让员工感受到尊重、认同、信任、支持后,所产生的内在工作动机和能量。在我看来,赋能感至少要包括目标感、支持感、参与感、认同感和获得感,这五个要素。
目标感,其核心,不是“目标”本身,而是指员工能以目标为行动指引的意识和信念。正如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强调,“我跟他们不一样,我不是造汽车的,我会把你们带到未来”。
支持感,即员工所感受到的来自组织和主管方面的支持。比如,中国男篮在2019年的篮球世界杯上,队员周琦在最后关键时刻出错,导致比赛的失败,网友集体声讨周琦,然而,我们却看到中国男篮集体发声:输,我们一起扛。
参与感,在创业初期,我带着部门主管去跟其它公司谈合作,进展很顺利。谈完之后,刚出对方公司大门,我欣喜若狂,可是我的部门主管却没什么反应,我很奇怪,就问他你不高兴吗?他说,也不是,就是觉得你不需要我,整个谈判过程都是你一个人说,我都插不上话。我当时觉得很委屈,觉得他有点矫情。到后来我才认识到,这种没有参与感的感受让人很难受的。
认同感,在创意时代,团队成员的驱动力,不再只是来自传统的薪酬系统,而是来自工作的成就感和社会的认同感。如果一项工作成功完成后,领导没有给予正面反馈,团队就会像泄气的皮球;因为多数时候,下属就等着领导说“干得漂亮,你真了不起”之类的话。
获得感,指员工在团队中感到“有所收获”,包括个人工作能力、绩效和福利待遇等的收获。以年终收益为例,除了拿到了相应的年终奖外,还要收获到新知识和新能力。
目标感、支持感、参与感、认同感和获得感,这五感就如同“金、木、水、火、土”的组合一样,缺一不可。
— 4 —
与员工共同成长
关于这个问题,我认识的黄总和李总,他们的做法具有借鉴和警惕的意义。
黄总的一位经理跟我说:“我是老板的左膀右臂,是他创造了我。我在他身边,就感觉自己是一个聪明的人——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他使我的潜力得到了100%的挖掘。”
我从黄总的另一位经理那也得到了类似的反馈:“我们不确定老板做了什么,但我们知道自己是能干的,并且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我们业绩在行业内是最出彩的。”无疑,黄总最大限度地提取团队的智慧,并竭尽所能地塑造团队中的每一个人,让他们成为精英。
我参加过一次他们的会议,黄总只用了10%的谈话时间,简洁地陈述问题,然后,他给团队充分的时间,让团队人员自己寻找答案,通常团队人员都能产生价值超过百万的想法。显然,这是在打造团队。
而与之相反,姓李的总经理在团队会议上,他差不多占了60%的时间,留给别人的时间很少。名义上是团队讨论,实际在他心里都有答案了,并把他的见解强加到团队身上。
李总的一位经理离职后说:“为什么我要离职?因为我在他眼里看起来有些多余。”这样的话,同样在其他人身上也听到过,“我们就像一个傀儡一样,任由他摆布,一点自由都没有。”
从黄总和李总身上可以看出,前者是培养人才,后者是锻炼自己。赋能领导者让员工积极思考和自由表达,通过约束自己来释放他人潜能。杰克∙韦尔奇早就说过:“在你成为领导之前,成功意味着你自己成长。当你成为一个领导时,成功就是别人的成长。”
总之,事前赋能要大于事后激励,领导的核心不是管理而是赋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