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跟儿子一起重新定了练琴目标,每日练琴都极其愉快,昨天却是个意外。
昨天是圣诞节,儿子收到了他的愿望—一个能住进去的帐篷,特别的兴奋。
到了练琴时间,他像以往一样自觉的坐到钢琴前,开始练指法,我起身陪在一旁。
琴键落下去的一瞬间,我听到了拖沓的声音。再仔细一看,有好几个手指折指了,居然连从未折过也最不可能折的二指都折了。
心里的火腾一下点燃了——“一个破帐篷就把你的心思全叼走了,折指成这样,还练什么练,再想着帐篷我给你撕了!”
于是昨天的练琴又回到最初的痛苦中,全程我皱着眉头,儿子流着眼泪。
中途我试图扭转状况,可并未见好,为了节省时间,我就放弃了。
想来,儿子非常无辜。他不过是我发火的一个借口。
昨天我的工作出了点问题,沮丧围绕着我,虽然我提前找了个地方,尽情的放声大哭了一场,但残留的情绪还是扰乱了我平静的心。
儿子的意外出错加重了我的挫折感,我心里乱乱的飘过一行字:什么都干不好,没用。
这是我对自己的否定,是我自己的焦虑,而这焦虑与否定折射了。
虽然我搞不清楚它是通过什么折射的,灯光亦或墙壁?总之它成功的折射到了儿子身上。
今早,我还为昨晚的事情懊恼,眉心部位可能是紧锁的时间太久,有种刺痛,用手揉了揉也没管用。
一种迫切想从糟糕心境里冲出来的念头,驱使我从书架上拿了一堆心理学的书下来。
我翻看着目录,试图寻找相同的案例,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
停下来,我不记得我看过什么,好像把书全部都看了一遍,又好像啥都没看。
除了昨晚的沮丧还新添了焦虑。
我们都想在工作和生活中表现的精彩,获得称赞,不留遗憾。
可海浪似乎或大或小总要拍一拍沙滩,才能有那么一刻被称作“平静的海面”。
完美并不存在。
毕淑敏女士说,“幸福是一种内心的稳定,在我明白了幸福以后,最重要的一个改变是,我觉得人生可以把握了。在此之前,我能把握的部分很少,因为心灵内部的那种无助感,那种随波逐流,那种对前程的不确定,所以常常有一种深层的不安”
“我现在会觉得,这个世界就是如此泥沙俱下,但我依然对它充满希望,依然可以安然面对。”
“我会确保自己内心的坚定,而不被那种滚滚浊流所吞没,力量来自内心。”
由此,再回想跟儿子快乐的时光,似乎印证了毕淑敏女士的话。那时我忘记了要给谁一个交代这回事,就记得我们应该快乐。
当我们成年人急吼吼的想要一个完美的结果时,当我们不恰当的将这种希望折射给孩子时,孩子感觉到似乎踩个凳子再踮起脚尖还是够不着的时候,快乐消失的无影无踪。
相比起大人的难过,孩子更加绝望。
所以,比孩子更具有把控自我能力的家长,如果能坚定内心,一直贯彻给予“让孩子踮起脚尖就能够到”的快乐,孩子将不记的有困难,痛苦,焦虑,压力...这种东西光顾过。
孩子会记的,“好”是由很多个“不够好”得来的,只要多几次“不够好”就“好”了。
如果能如此并长久,那将会有多少孩子提前掌握了感知幸福的能力,并享受人生的幸福呢?
为人父母,点点滴滴,只要肯做,都是进步,与君共勉!
作者:清水木末 自由撰稿人,勤耕读书,在家庭教育领域努力践行,唯愿我们都找到通往幸福的路。 微信号:will_mu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