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全碑》碑文详注 句 3 —— 敦煌效谷人也

敦煌效谷人也 (dūn  huáng  xiào  gǔ  rén  yě)

a、敦煌:地名,指敦煌郡;治所(古指地方政府驻地。简称 “治”。)敦煌县,在今甘肃省敦煌市(县级市,现由酒泉市代管。)西;西汉时属凉州刺史部。西汉武帝刘彻于元狩二年(前121年)在河西设置了酒泉郡和武威郡;后于元鼎六年(前111年),将武威郡西部划出另设了张掖郡,将酒泉郡西部划出另设了敦煌郡,同时设立了阳关和玉门关;至此,后世所称 “河西四郡” 就此形成,史称 “列四郡,据两关”(列:布也,陈也。―――《康熙字典》,即布设、陈列之意。据:据守。)。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即为 “盛大” 之意。

起初的敦煌,只是一个很小的郡,但它发展很快,到后来领有六县,分别为: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辖境:西至龙勒县阳关(在今敦煌寿昌城(汉时,寿昌城为龙勒县治所。)遗址以西五公里余),东到渊泉(今甘肃省玉门市瓜州县三道沟镇一带),北达伊吾(今新疆哈密市),南连西羌(今青海柴达木)。

敦煌建郡之后,为西汉王朝经营西域打下了坚实基础。

西汉凉州刺史部地图:

《曹全碑》碑文详注 句 3 —— 敦煌效谷人也_第1张图片

河西四郡地图(两张):

《曹全碑》碑文详注 句 3 —— 敦煌效谷人也_第2张图片
河西四郡地图-1
《曹全碑》碑文详注 句 3 —— 敦煌效谷人也_第3张图片
河西四郡地图-2

注:

①郡:中国古代行政区分级中的一级,秦代以前比县小,从秦代起比县大。

②中国古代历朝历代之行政区分级名称(大致,不精细。):

秦朝实行郡、县两级制。

西汉初沿习秦制,后西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个州,即为州、郡、县三级制。

东汉、两晋、南北朝时期,沿习州、郡、县三级制。

隋炀(yáng)遵循古制 ,恢复郡、县两级制。

唐太宗时,分全国为十道,形成道、州、县三级制。

五代时大体如唐。

宋得天下后,分二十三路,即形成路、府/州、县三级制。

蒙元得天下后,用行省制,分领土为十一个省, 形成省、府、县三级制。

明时为布政司、府、县三级制。

满清为省、府、县/州三级制。


b、效谷:古县名(效谷县),汉时属敦煌郡,治所在今甘肃省瓜州县(2006年由安西县更名为瓜州县)西,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省安西县西南部和敦煌市东北部地区。其本名 “渔泽障” (障: 秦、汉两代边塞上用作防御用的城堡;用作遮蔽、防卫的东西:屏障。 古同 “幛”。),西汉武帝元封六年(前105年),济南人崔不意就任渔泽都尉(属 “屯田都尉”。),“教民力田(力田: 努力耕田;致力于农事。),以勤效得谷”(效:献出(力量))(当地人原是以游牧方式生活,不会耕作。),县名因此而立。(《汉书·地理志·效谷》颜师古注云:“本渔泽障也。桑钦说孝武元封六年,济南崔不意为鱼泽尉,教民力田,以勤效得谷,因立为县。”)

注:

① 屯田都尉:官名。东汉末及三国魏置。掌管屯田事务。亦有 “典农都尉”之称。

② 屯田:以就地解决戍边军士之粮食供给问题为目的,以军屯、或民屯、或商屯的组织形式,开垦耕种土地。始自西汉。最开始时,是仅以戍边(西北边疆)军队从事屯田。

③ 颜师古:颜师古(581年~645年),名籀(zhòu),字师古。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籍琅邪(láng y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隋唐时期经学家、训诂(gǔ)学家、历史学家,名儒颜之推之孙、颜思鲁之子。

④桑钦:人名。生卒(zú)年不详,字君长,东汉河南洛阳人,学者、著名地理学家。据传为《水经》一书的作者。此书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后北魏郦(lì)道元为此书作注,即著名的《水经注》。


c、也:古代语气词,表示判断,意为 “是”。


d、敦煌效谷人也:是敦煌郡效谷县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曹全碑》碑文详注 句 3 —— 敦煌效谷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