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后记

      周末设计的语文活动,今天课上正好试了试。不试试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单凭意念设计的教学活动到底是不是合适。

       这个故事学生大多比较熟悉,我以为可以在疏通文意上少花一些时间,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才发现,我们的学生基础还是太薄弱,大部分句子还是需要手把手的去翻译,提醒重点词句,因此疏通文意环节就占用了很大的一部分时间。

     预设环节是将文意的疏通与局部诵读结合起来的,但是基于学情注重了文意的疏通,而忽视了在疏通中的诵读。如“毕力平险”,“指通”,“达于汉阴”这些词句”,在朗读中都是需要注意的,如能结合文意的理解去读的话, 孩子们就更能理解愚公移山的决心。 

     有关愚公妻子和河曲智叟的语言局部诵读,预设是在对比中诵读中体会态度的不同。但是由于个人缺少有关诵读方便的有效引导,学生在此环节的兴致并不高。原本预设的活动也就基本变成了,引导下的对话内容分析。

     朗读教学是语文课堂的重中之重,是语言学习最关键的环节,但是要真正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对语文教师的个人素养要求是比较高的。个人文学素养不够,积累不够,是很难对学生做到切实有效的指导的。我还需要太多的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愚公移山》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