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脑不够,还得动笔

我有抄书的习惯。

我不知道别人的笔记是什么内容,就我而言,我记笔记其实就是下笨功夫:读过一本内容较为艰深但自觉有用的书,第一遍对我而言就像滑过冰面,留不下什么痕迹,因此,我在读第一遍的时候往往只求知其大意,了解其结构框架,痛痛快快地读过去,心底里对于要点和重点有一个大概的把握。然后再读第二遍。读这一遍就认真很多,并且一定会记笔记,将重要词句、有启发的部分摘抄下来,特别要依照整本书的结构做摘抄,保留作者的思维逻辑。这种做法,对我这样的笨人来说比较有用,甚至有些一劳永逸,因为当我需要重看这本书时,只要拿出摘抄本就能回想起大概内容,并迅速把握这本书对自己最有价值、最重要的部分。

这算是一种动笔,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也。然而究竟还是读的一部分,帮助自己增加、保留印象的辅助手法而已。真正的读书是为了输出,是给自己的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而当你只有输入没有输出,且越想越觉得输出很难,或无话可讲的时候,人就陷入了表达的焦虑。这种焦虑又往往促进自己再接着看下去——是不是肚子里的货还不够多,是不是营养还没有达到足够的量。如此以至于恶性循环,仿佛一个热感冒闭汗的人,浑身滚烫想要发散,却每一个毛孔都紧闭,整个人像上了碳烤炉一般地焦灼。

今天一早,趁着头脑清晰,写了三百来字的读感,竟觉得稍稍将焦虑缓解了一点,并感觉手指活动起来了,对自己也感到满意起来了。这份读感,之前只是众多杂七杂八想法中的一点小苗头,既不集中也不显眼,和其他乱七八糟的思维碎片一起在脑海中游弋,时不时浮现到意识里。写下来之后,觉得虽短但明晰,像被固定的雕塑,俨然有了边界和重量,可作为进一步思考的基石,又变成为自己认识的一部分。最关键的是,唤醒了自己对于“写”的兴趣。读和写是一体两面,光读不写效率低,无益于形成自己的思考,近似于光说不练——假把式,以写促读才是加速消化、推动主体认知进步的最佳途径。

你可能感兴趣的:(动脑不够,还得动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