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势帮助我们掌握黄金写作准则?

爱好文学的你,知道那宗发生在美国的关于《联邦党人文集》的文学疑案吗?这是20世纪知名的文学疑案之一。1787年年末,美国为了加快新宪法的批准,汉密尔顿、麦迪逊和杰伊三人各自撰写鼓吹新宪法的文章,用同一个笔名“普布利乌斯”刊登在纽约的报纸上,他们三人一共写了85篇,之后几十年他们都未曾出面认领这些文章。最后汉密尔斯和麦迪逊分别列出作者是谁时,产生了矛盾的情况,其中12篇文章被汉密尔斯和麦迪逊两人同时认领。

这宗疑案历经了150年,直到两个世纪后的1963年才告破。哈佛大学的莫斯特勒和芝加哥大学的华莱士两位统计学教授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他们发表了题为《一个著作权问题的推论》的论文,通过对汉密尔斯和麦迪逊的写作风格进行量化,运用概率进行分析,终于一举成功,最后确认那12篇文章的作者是麦迪逊。

这宗文学疑案的告破不得不归功于大数据分析的优势,原来大数据分析不单单是数学的事,它也可以助力文学分析。这正是《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一书所写的,数据分析帮助你了解自己最喜爱的作家是怎样写作的,利用数据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掌握那些黄金写作准则。

《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的作者是美国的本.布拉特,是一名杂志撰稿作家,他曾把本书中的大数据分析用于音乐、影视剧、综艺节目等,布拉特把大数据和文学的结合分析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在《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中,本.布拉特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分析了大量的文学作品,用具体的数据给我们展示了“简洁地用词”、“少用感叹号”等基本写作准则,并且用数据证实了一些作家提出的写作建议。

一、怎样写出伟大的开头?

“好的开始成功了一半。”很多人想知道,文学作品中,伟大的开头该是什么样的?《白鲸》一书的开头 :“叫我以实玛利”, 很多人认为这是史上最佳,小说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认为这三个词包含力量。的确,简短可以造就惊人的开篇

是不是伟大的开头都要简短呢?查尔斯.狄更斯在《双城记》一书中给出了相反的例子,《双城记》的开头直到现在仍然让很多人回味无穷。

它的开头是这样的:“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

所以,并不是长的开头就不伟大。

用天气开头很糟糕吗?曾经有人统计,最糟糕开头排名第一:这是一个黑暗的暴风雨之夜……

是不是开头就不能描写天气呢?其实有很多好的作品是用天气开头的,比如乔治.奥威尔《1984》里那句开头:“四月间,天气寒冷晴朗,钟敲了十三下。”这句开头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开篇之一。天气的开头虽然老套,但仍然是许多作者的备用手法,设置一个场景就好了。

从以上可见,伟大的开头不仅仅是“短即好”,而是开头要有一定的独创性,出人意料,让人难忘,给人震撼。

二、写作中怎样用词和使用符号?

通往地狱之路铺满了副词。

——斯蒂芬.金

●少用副词。

在有关文学的传说中,有一个关于海明威的传说,有人相传海明威写的故事只有区区六个字:“售:婴儿鞋,全新。”这是史上最好的故事之一。这个故事是不是海明威所写已无从考证,但大家都愿意相信它就是海明威所写,因为这个故事非常符合海明威文辞简洁的风格。

斯蒂芬.金在《论写作》一书中批评副词,特别是以ly结尾的副词。布拉特通过参考大量的文学榜单,统计了大量的文中副词,发现那些伟大作家的佳作,确实较少使用以ly结尾的副词。

所以,当你力图创作杰出作品时,要有意识地避免那些不必要的词,简洁地用词,努力让文本尽可能完美。

●少用感叹号。

就连小学生都知道,感叹号的作用是表示强烈的感情。很多人在写作时为了表达激动情绪,巴不得每一段都放几个感叹号,殊不知这样的效果适得其反。埃尔默.伦纳德在《埃尔默.伦纳德的写作十规》一书中提到:“作品中,每10万字中的感叹号不能超过3个。”持此意见的并非他一人,很多指导写作的书中也提醒写作者不要多用感叹号,因为大量的感叹号会冲淡文字本身蕴含的力量。

所以,当你在写作时可以多问自己:这些多加的感叹号真的有必要吗?

●巧妙重复用词。

上文提到的《双城记》的开头,就是“首语重复”的最佳例子,如果你不是拙于文字掌控的小孩子,巧妙重复用词,能够产生强烈的修辞手法,产生力量感和节奏感。

但是如果写作中掌握不好用词的尺度,就会破坏阅读体验,因此,如果掌握不好重复用词的尺度,要避免重复用词,最好在一个句子中不要超过两次使用同一个词,建议用过一次之后,过几页再用。

●慎用陈词滥调。

英国小说家马丁.埃米斯痛恨陈词滥调,他说:“所有的写作都是向陈词滥调开战,不光文笔的陈词滥调,也包括想法上的陈词滥调。”

顾所周知,陈词滥调就是“被滥用的词句。”大家都知道,新颖、独特是很多作品取胜的原因之一,不管是内容上的新颖,还包括用词的创新。如果你翻看一篇文章,看到的语句都是刚刚放下的那篇文章的,你也会立刻放下那本书,陈词滥调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人物本身乃至整部作品,都很可能缺乏新意了。

成功的作家会注意每个词和每个标点符号的作用,不断打磨自己的作品,用简单、恰当的话语描写它。

三、怎样制造有趣的结尾?

网上有网友说:“漫威宇宙真是一个庞大的系列,在佩服的同时忍不住想让人把所有的漫威电影全部撸一个遍。”可以说,漫威系列电影真是一个制造悬念、吊人胃口的成功例子。看了第一部,让人忍不住想看第二部。

在写系列作品时,很多作家也意识到:制造悬念很有用。他们在每一章的结尾会留下一个简短的、引人注意的情节点,保持读者的兴趣。

罗尔德.达尔有一篇短篇小说《伟大的自动语法器》,你也许不知道,但你应该知道他所写的著名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他在那篇不为人知的《伟大的自动语法器》中写了一个工程师阿道夫.耐普,发明了一台机器——“伟大的自动语法器”,它可以吃掉情节,再吐出一个完整的故事。耐普从短篇小说开始,然后制造复杂的长篇小说,还能写出一本充满智慧的高级书,最后,耐普垄断了英语小说市场,其他作家已经穷困潦倒,没有活路了。

这恐怕是世界上作家们最怕的噩梦了。

就像“伟大的自动语法器”,在《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中,本.布拉一共对1500部作品进行了分析,用数字和文字联姻。大数据告诉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也让我们知道一些作家最喜欢的词,但是,我们要掌握这些准则,形成自己的写作指纹,还是要打破常规,创造出自己的新境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势帮助我们掌握黄金写作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