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武志红心理学~关系怎样疗愈一个人 ”
关系是滋养着你,还是损耗着你?
如果关系有很强的“我与你”的特质,因为“珍惜规则”的作用,那么关系就会有滋养的部分;
如果关系中,“我与它”成了主导,那么除非你拥有权力空间,你会在能力上变强,否则你会感觉到,关系在损耗着你。
马丁·布伯的哲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理论,有很多类似之处。马丁·布伯的哲学,叫关系哲学;罗杰斯的疗法,也叫关系疗法。
罗杰斯将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咨询关系,视为治疗中最重要的因素,而不是咨询师的技术。用马丁·布伯的哲学术语,可以说,当咨询师使用技术时,就构建了“我与它”的关系,而当咨询师使用本心时,就构建了“我与你”的关系。
罗杰斯特别强调的是,他的疗法是“来访者中心疗法”,也就是说来访者才是咨询关系的中心,咨询师重要的是理解并接纳来访者的感受。他有一句名言: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构建咨询关系的三原则
罗杰斯对咨询关系的重视,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关于构建咨询关系,他提了三个非常简单的原则:
①真诚
②共情
③无条件积极关注
真诚很好理解,但要做到并不容易,因为真诚意味着:我所说的,和我所想的是一致的;我所想的,和我所体验的是一致的。前半部分容易,不骗别人就好;后半部分极难,因为要做到意识和潜意识的一致。
我们之前讲过“共情”,就是设身处地地站到对方的角度上,感人所感想人所想,更通俗的解释,其实就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纳对方的感受。
无条件积极关注,它也基本等同于“无条件的爱”。顾名思义,无条件的爱就是,我对你好,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会让孩子的自我被解放,孩子就能遵从自己精神胚胎的声音,走向成为自己的道路。
相反,有条件的爱就是我认可你、鼓励你、接受你,是有条件的,你必须达到这些条件,我才给你这些你想要的,如果达不到,我就不给。
现在的治疗流派,基本都接受了罗杰斯对治疗关系的论述,认为上面说到的三个标准非常重要,但大多认为这是治疗初期的事,而对罗杰斯来说,治疗关系就是全部。
罗杰斯认为,越是高质量的治疗关系,越能让一个人安全、自然、无防御地呈现自己,而这个人也就越能接受自己的种种体验,治疗就越可能成功。这里对成功的定义,就是帮助来访者更好地成为自己。
机体评价过程
为什么这样的治疗关系如此重要?因为在日常的关系互动中,人的本真自我很容易隐藏,甚至会被扭曲。
人们获得的关注大多是有条件的积极关注,它的逻辑是,你必须达到条件A,我才能给你奖赏B。在这样的逻辑下,一个人会获得这样的经验:只能表露别人或集体认为“好”的东西,否则就会被拒绝、排斥,甚至是被伤害。于是,成长的历程,就成了一个不断学习修正自己的历程。
罗杰斯还说,一个人必须相信自己的“机体评价过程”,这个意思是说做选择的时候要听从你的机体,这个机体,可以理解为心和身体的总和。
如果我们理解了有条件积极关注,就会懂得,那些 “你必须达到A,我才能给予你B”的逻辑是会植根于我们大脑中的。你以为头脑中的东西,是你自己的,但其实常常是权威和文化传递给你的。
相反,如果你得到足够多的无条件积极关注,你就会信任你的“机体评价过程”,其实也就是我前面讲过的“内部评价体系”。但是,对于习惯了有条件关注的人来说,很难相信自己的机体评价过程。罗杰斯的关系治疗,就是试图提供无条件积极关注,让来访者感受到,关系原来还可以是这样的。
当来访者切身感受到这一点后,他在这个治疗关系里就会感到安全,从而慢慢放下防御,开始坦然、真诚地重新体验自己的重要体验,慢慢地学会接受这些体验。而按照罗杰斯的定义,体验,就是一个人的 “ 我 ” 。
当来访者在治疗中做到这一点后,慢慢会获得一种勇气,从而在现实中也能依照“我”的机体评价过程做选择。其他好的关系,也必然具备这样的因素。我在上两周的预告中,给大家留了作业,从留言中可以看到,让大家感动的、印象最深刻的关系,都是滋养了自己,让自己更加信任自己的体验的。
无条件积极关注
我的一位朋友,他刚认识我时,正好在和孩子围绕着两件事做无休无止的捉迷藏式的战斗。这两件事是吃糖和看电视。
我这位朋友,他高度近视,所以特别害怕儿子和他一样,虽然孩子现在的眼睛没问题。
他试图为孩子找到各种可能导致近视的因素,然后戒除掉这些可能性。比如说看电视多可能导致近视,所以他让孩子少看电视,他还听说,吃糖多也对眼睛不好,所以不让孩子吃糖。
这是他的担心。但是对孩子来讲,孩子的感觉是,如果他不听老爸的话,老爸就会不高兴,或者不爱他,所以孩子最初试图听老爸的话。但是,看电视和吃糖的诱惑力太大了,老爸的压力又太强,所以孩子发展了各种方式,和老爸打起了游击战。
具体来说就是,当老爸在时,他就不吃糖不看电视,一旦不在他身边,他就疯了一样看电视或吃糖。
我这位朋友为这件事头疼不已,他把这件苦恼事儿讲给我时,我告诉他说:你在对孩子进行一个糟糕的催眠,就是“看电视会导致近视”、“吃糖会导致近视”,而孩子现在又控制不住地要这么做,那么当他这么做时,首先有和老爸对抗的罪恶感和快感,接着又有这样被植入的认识,那很可能,他和你对抗下去,糖吃了电视也看了,最终还近视了。
我的这个解读让他恍然大悟,然后他就不这么做了。后来,当他知道“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概念后,他就开始有所改变,无论孩子做什么,他都能从中发现积极因素,把无条件积极关注做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比如,孩子考试不好,非常挫败,在家里发脾气,那他会先对孩子的负面情绪进行共情。共情后,会对孩子说,你看,你这么生气,是因为太想考好了,那我们就研究一下,以后可以怎样学得更好。
后来,他们移民国外,孩子在融入当地环境时有一年多的困难期,这位父亲更是坚持无条件积极关注。首先是关注孩子遇到的事情,接着寻找什么让他挫败,而挫败感背后的积极动力又是什么,然后去想怎么改变和解决。
他的这个做法起了很大作用,现在他的儿子心态很积极,总能在面对挫败时找到积极因素,在和朋友交往时也能很好地使用无条件积极关注。
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我们不能离开关系而独活。但是,我们的确需要去分辨,一个关系,到底是滋养性的,还是损耗性的。衡量标准就是在这个关系中,有多少无条件积极关注,又有多少有条件关注;有多少“我与你”的成分,又有多少“我与它”的成分。
当你对这些越来越明白后,我们可以远离损耗性的关系,亲近滋养性的关系,还可以去创造。
其实彩云认为任何一种关系需要好好经营,沟通是前提,真诚是基石。共情是你走进他人的一扇窗户,你足够的真诚,勇于付出,影响到他人,给予他人力量。这就是人与人价值的互换。从而开启深度链接。想要长期巩固关系是极致的付出,真诚的心与心的相对。如此关系大于一切。你是否也这样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