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0 人与自然如何相处

最近翻了几本书《未来简史》、《中国建筑史》,前者提到人类发展之迅速已经进入第三个千年,在此之际人类已经解决了之前几千年的三个重大问题饥荒、瘟疫和战争,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面对很多挑战。自从生命在大约40亿年前出现后,从来没有任何单一物种能够独自改变全球生态。不过离1785年的工业革命开始短短200年,人类造成的影响可能已经超越6500万年前那颗灭绝的恐龙的小行星。气温比过去两千年都要热,如果情况持续恶化,于本世纪末地球气温将攀升至二百万年来的高位。而后者《中国建筑史》则是介绍了中国建筑史就是中国文化的体现,其中集聚人类智慧的成就与辉煌,记载了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

既然人类这么聪明,人与自然究竟应该如何相处呢?

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已经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之后几千年一直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古人思想之博大精深在此仅窥视一角,不展开讨论。我有的一点收获是古人的节制思想。古人讲究顺应四季的发展规律、适可而止的有节制利用自然资源,人与自然可融为一体。

节制

讲究有节制地利用自然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遵从四时的变化规律令行禁止。山林树木的砍伐、运输、建筑等都要耗费大量民力,就算皇宫周围有很多树木,取材也要适度。

宋代喜欢清淡高雅,重点表现品位,建筑彩作和室内装饰色调追求稳而单纯。以宋代建筑的代表作苏州园林为例,也能和古人的追求一一印证。古人的节制思想,从颜色上也能看出来,如粉墙黛瓦。从唐代开始中国人能使用的颜色已经非常丰富,为什么建房子时使用粉墙黛瓦而不是大红大绿?其实中国古代建筑对颜色和布局是非常有要求的,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呈现出一种静谧的美感和朴素自然的意境,而苏州园林正是这种美的极致体现。

11/70 人与自然如何相处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公元1765年前后清乾隆年间,苏州有一座始建于宋朝的私家园林“渔隐”后更名为“网师园”。在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在苏州园林中,并没有出现什么华丽的雕梁玉璧,苏州园林真正的核心是山与水,通过和建筑的完美搭配使得人工融于自然。

古代吴国的辉煌已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古迹难寻,文明难溯,苏州园林却凝固了千年前名人的风雅生活。从你推开园林大门开始,迈出的那一步似乎跨越了千年的时间。

11/70 人与自然如何相处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厅堂的旁侧另辟带斜栏的短廊与出口相通,短廊的一侧高墙上巧设花式各异的漏窗数橙,隐约透漏出网师园主景区的景色,使本感闭塞的庭院一隅显得隔而不断、闭而不塞。此间短短的十余米回廊上,采用木栏、石栏、斜栏划分空间,点缀花木,不仅使小院平添生气,而且使局部立面变化多端,层次分明,呈现出一种静谧的美感和朴素自然的意境。

你站在苏州园林中,你就成了风景。


隐逸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清代状元有114位,苏州有27位,是中国出状元最多的城市。状元都这么多,进士就更多了,有1500多名进士。蟾宫折桂、仕途经济,这些状元和进士或是成为清官,或是敛财有道,历经风雨沧桑宦海沉浮之后回归,苏州园林就是他们最后的归属。面对尘世的污浊、倾轧,勾心斗角却能保持豁达淡然的心境,悠然自得的生活,这才是归隐的最高境界。而这些归隐的才子就是苏州园林的主人们。

论对功名、金钱的追求与最后归隐时的快乐相比,苏州园林的精巧就是他们的答案。古人在归隐之后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将苏州园林修建的如此之美,在这样美的园林中,他们画画。画来自于景,景融于自然。他们的作品就是生活的拓片,文征明和紫藤花,唐伯虎与仕女图,有了他们才有了赫赫有名的吴门画派。

11/70 人与自然如何相处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人类已经解决了几千年来不可攻破的难关,饥荒、瘟疫和战争的发生概率不断减小。有创造了苏州园林,这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证。如何有节制有选择的使用自然资源,选择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或许你会觉得自己很渺小,但曾有一只亚马逊雨林的蝴蝶偶尔振动翅膀,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你可能感兴趣的:(11/70 人与自然如何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