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你需要把一切都烧干净,才会有新的东西生长出来

文:晓静故事

获得27项年度大奖的《小小小小的火》是美籍华裔作家伍绮诗继《无声告白》后的又一畅销力作。

故事讲述了租客米娅、珀尔母女的到来,给理查德森律师一家带来的冲击。

有时候,你需要把一切都烧干净,才会有新的东西生长出来_第1张图片

曾经有一段日子,朋友圈都在刷说走就走的旅行,随便去哪里都可以,重要的是说走就走,离开自己生活着的地方。一时间,带着孩子去南极成为热议,辞职去旅行成为热议,甚至卖房环游世界成为热议。

细思之下,无非是因为正有人过着我们想要的生活,他们永远只有诗和远方,他们永远没有眼前的苟且。

我们向往,是因为我们还未达到。

理查德森家的孩子因为“未达到”,对米娅母女的生活充满了好奇。

作者伍绮诗借三个差异对比将这份好奇放大,在理查德森家的孩子心里放进了一簇又一簇好奇的火苗。

最终,火苗在米娅母女离开时燃成熊熊大火,点燃了理查德森家的房子。

有时候,你需要把一切都烧干净,才会有新的东西生长出来_第2张图片

流浪艺人与白领精英

她们已经这样生活了许多年:米娅每天出门做几个小时的兼职,赚一点仅够两人活下去的钱。

理查德森夫妇有着受人尊敬的职业,他们一位是律师,一位是报社记者。而米娅是一位流浪艺术家。

作者开篇即将两个家庭的不同清楚地表述出来。同时,借理查德森夫人之口,我们还了解到了米娅没有丈夫,独自带着女儿珀尔生活。

没有固定工作维持生活保障的米娅让理查德森夫妻二人非常的不放心,即使,米娅看上去足够和蔼可亲。

理查德森太太对丈夫说:“别担心,她给了我一笔押金。”

理查德森先生说:“这并不意味着她会付房租。”

夫妇二人的对话不会刻意地避开四个孩子。在他们看来,四个孩子理所当然地应该对自己未来的人生有精准的定位,他们不介意将优越感在孩子面前放大。他们不停地在孩子面前进行这样的心理暗示,就是想要告诉孩子们,父母现在拥有的人生就是你们应该拥有的人生,受人尊重,体面富足。

伍绮诗将两个家庭设定为完全不同的社会阶层,意在将人物矛盾明朗化,从而阻断了米娅和理查德森夫妇成为朋友的可能,为最后的不告而别埋下伏笔。

有时候,你需要把一切都烧干净,才会有新的东西生长出来_第3张图片

奔波辗转与庄园别墅

珀尔说:“这是我的房间,我从来没有过自己的房间。”

珀尔从出生起就跟着母亲米娅四处奔波,她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待到米娅感觉不到自己的灵感时,她们就会再次出发。

珀尔出现在穆迪(理查德森家的小儿子)面前时,她正在房前的草坪上组装自己的木板床。

珀尔用起工具来很老练,像个专家,很快就装好了床头板和侧板。穆迪坐在敞开的工具箱旁边,敬畏地看着她。在他们家,假如什么东西坏了,他母亲会打电话叫修理工来修,或者直接丢掉换新的。

第一次拥有自己房间的珀尔激动莫名。她挑衅地看着穆迪:“我们经常搬家,我妈住烦了就搬。”

珀尔的满足感在到达理查德森家时有所消减。

珀尔看到理查德森家又软又厚的沙发、各式各样的书橱、沉重的雪撬床、长软椅、镶框照片和摆满纪念品的展示柜……而且,理查德森家的四个孩子,从出生时起就都拥有自己的房间。

作者刻意将彼此的生活透过对方的眼睛展示出来,将这种差异最大化利用,是因为,我们眼中的平常事,看在他人眼中会不自觉地带上一层神秘色彩。越是神秘,越想要靠近;越是靠近,越会感觉出相距甚远。

伍尓夫说:“有趣的灵魂,需要自由空间来滋润。”在这部作品中,拥有有趣灵魂的反而是居无定所的米娅。

住所环境的不同是作者在作品中营造出的第二个差异对比,着墨清淡,却耐人回味。

有时候,你需要把一切都烧干净,才会有新的东西生长出来_第4张图片

缺衣少食与丰衣足食

即使没有这笔房租收入,理查德森家也有足够的钱度假。

米娅和珀尔过的是精打细算的日子,以省钱乃至不花钱为目的。米娅经常需要找一些零工挣钱来补贴家用。

理查德森太太提议米娅来自己家里:“你为什么不来我家帮忙呢?你每天来我们家几个小时,干点清洁的活,我为你的时间付钱,其余的时间你可以随意搞创作。”

当穆迪问起珀尔:“你妈妈为什么不去找一份真正的工作呢?”珀尔非常迷惑,仿佛听不懂他的问题似的。“可她有工作啊,她是个艺术家。”

珀尔从不认为母亲这样的工作方式有什么不妥,也从未对自己的生活产生过怀疑。

然而,米娅随性的生活态度看在理查德森一家眼中是不健康的、是对自己人生的不负责。理查德森夫妇坚持有规划的人生才是成功人生的保障,他们自己是这样做的,也是这样要求孩子们的。

理查德森太太自认请米娅做事是一件了不起的善举。她在心底将米娅拒绝在自己的朋友圈之外,除了房东与租客的关系之外,理查德森又将两人的关系发展成为了雇主与雇员。

有时候,你需要把一切都烧干净,才会有新的东西生长出来_第5张图片

在那些令她眼花缭乱的日子里,珀尔唯一很少见到的理查德森家的成员便是伊奇。

伊奇被家里人称为“怪胎”,他们对伊奇种种奇怪行为非常反感,崔普甚至说伊奇脑子一直不正常。

十岁时,伊奇偷偷摸摸地潜入动物保护协会,企图放走所有的流浪猫;十一岁时,母亲给伊奇报了舞蹈班,但是伊奇却坐在地板上一动不动,舞蹈表演时伊奇在自己的额头上涂写着“我不是你们的傀儡”;在校乐队拉琴时,伊奇突然掰断了老师的琴弓,还把断成两半的琴弓砸到了老师的脸上。

伊奇的种种奇怪行为,在米娅同意每天去理查德森家帮忙打扫房屋之后发生了改变。伊奇第一次看到米娅时,一直沉默好奇地旁观米娅的举动,在吃完米娅为伊奇准备的三明治之后,伊奇第一次有了倾诉的欲望。

米娅:“我是米娅,你就是伊奇吧。”

伊奇:“没错,我就是那个疯子。”

米娅:“没人对我说过你是疯子。”

伊奇:“你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吗?”

伊奇的举动令人心生好奇,一直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少女,为何会突然对一个陌生人敞开心扉呢?

事实上,在珀尔眼花缭乱的日子里,伊奇虽然没有出现在众人面前,但是她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家人、对外界的观察。伊奇的不被认可并非伊奇所愿,她始终期待着父亲、母亲或者哥哥姐姐能够停下来问自己:发生了什么事?

伊奇不参加舞蹈表演,是因为她喜欢的不是循规蹈矩的舞步,而是自由跳跃;伊奇掰断琴弓,是因为宿醉的彼得斯夫人在课上故意让同学难堪。

当伊奇终于想要开始遵从母亲制定的规则,开始学着像哥哥姐姐一样说正确的话、穿正确的衣服、交正确的朋友时,米娅出现了。伊奇注意到米娅和珀尔生活随性自由,她感觉自己的“与众不同”终于有了伙伴。

促使伊奇终于鼓起勇气开口诉说的,是珀尔的母亲米娅居然会来自己家里做小时工。伊奇无法想像自己的母亲会为了挣钱去别人家里做小时工,更何况是自己女儿同学的家里。

更令伊奇惊奇的是,米娅还会为自己报复彼得斯夫人出谋划策。

原来,米娅比她想象的要有见识得多,也有趣得多。

有时候,你需要把一切都烧干净,才会有新的东西生长出来_第6张图片

著名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认为,干涉儿童自由行动的教育家太多了,一切都是强制性的,惩罚成了教育的同义词。蒙台梭利强调教育者必须信任儿童内在的、潜在的力量,为儿童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让儿童自由活动。

伊奇妈妈对伊奇的爱,并不比米娅对珀尔的爱少。伊奇妈妈只是过早地限制了伊奇的自由,将伊奇安置在条框之间,束缚了伊奇想飞的翅膀。

在《小小小小的火》一书的宣传语中,我注意到这样的一句话:永远记得,你呼吸着的每一个瞬间,都应该去过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米娅和珀尔的出现打破了理查德森一家的平静,四个孩子都在与珀尔和米娅的相处中不知不觉发生着改变。当理查德森太太终于意识到这种改变时,事情的发展已经超出了她的预期。

伍绮诗继续用她的细腻与敏锐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

我最喜欢书中关于米娅的那些图片作品的描述部分。

崔普的护胸中间部分裂开了,米娅用锤子把几根钉子钉进那个位置,好象射穿白色塑料的利箭。承认自己的脆弱并不丢人,钉钉子的时候,她想,会有意想不到的东西从脆弱的地方生长出来。

米娅在护胸内侧填了土,撒上种子,耐心地浇了一个星期的水,直到裂缝中钻出了绿色的嫩芽,纤细的卷须闪烁着青翠地光芒,迎着光线,倔强地向上蠕动,坚硬的外壳也能孕育出柔软的生命。

在伍绮诗文字叙说引导之下,你的眼前会出现一副副美丽的、极富生命力的作品,这些作品会让你心生向往,会让你暗生钦佩,会让你想要知道——你期待的生活,会不会也有这样一副美好的图画。

十四岁的伊奇已经上路了,你呢?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时候,你需要把一切都烧干净,才会有新的东西生长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