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大学〉学习笔记22》

《金文成〈大学〉学习笔记22》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今天是戊戌年辛酉月丙午日,八月初二,2018年9月11日星期二。

这一章是曾子解释经文中的"明明德"。

《康诰》是《周书》的篇名。克,是能;德,是人生所得之理。武王作书对康叔说:"人人都有德,但被气禀物欲遮蔽,导致昏昧不明,只有文王能够做到始终保持明智、弘扬光明的品德,没有一丝一毫的昏昧,所以成为周朝的圣君。"

《太甲》是《商书》的篇名,顾,是常常的看着。諟,解作此字。明命,就是明德,因为是天所赋予之理,所以又叫做明命。伊尹作书对太甲说:"人人都有这个明命,但是,很多人心志放逸以至于忽略它遗忘它,只有成汤能够心上时时存着,就像眼中时时看着的一样,没有一刻怠慢玩忽,所以成为商朝的圣君。"

《帝典》是《书经》中的《尧典》。峻,是大。《尧典》中说:"人人都有这大德,被私欲狭小了,只有尧能够做到始终保持明智、弘扬崇高的品德,所以成为唐之圣君。

自是自己。曾子讲解说:"这三书所说的,虽然有所不同,一个说成德,一个说成明命,一个说成峻德,但都是经文所说的"明德"。一个说克明,一个说顾諟,一个又说克明,就是经文中所说的"明明德",总之,都是自明己德的意思,所以说皆自明。

朱熹先生在《章句》上说:"明命即天之所以与我,而我之所以为徳者。"对此,王夫之先生讲解说,须活看一个"即"字。比如说,"性即理也",如果删去"即"字,说成"性理也",就完全错了。即的意义在于表明没有不同,本质一致,但又不能混为一谈,所以需要"即"这个中介。

当有生之初,天以这个命赋予人之性(《中庸》说的"天命之谓性");有生以后,时时处处,天命赫然以临于人,也只是这个命。也就是说,天本身无心成化,只是这样一味的去施其命令,总不知道。人呢,从初生而壮、而老、而死,只妙合处遇可受者便成其化。对于天来说,不存在或命或不命之时,那么,对于人来说,就不可能是初生受命而后就无所受的了。

孟子说"顺受其正",说的就是生后。虽然都是祸福之命,但既然已经在说"正"了,就是这个理了,理呢,也就是明命了。如果错误地以为就是初生所受之命,就会当作凝滞久留而为一物了。朱子说:"不成有一物可见其形象。"又说:"无时而不发现于日用之间。"所以,天命也好、性也好、理也好、明徳也好,明明德也好,绝不会是初生所受的明。如果是这样的话,成汤常常用心目注想初生时所得,那么他和参本来面目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如何理解天命,人性,明德的作用关系呢?船山先生说,生初有天命,向后日日都有天命,天命之谓性,也是日日成之为性,这和朱子所说的"无时而不发现于日用之间"观点一致。

明天学习传二章。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大学>》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文成〈大学〉学习笔记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