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沈从文的前半生》

读《沈从文的前半生》-


沈从文1920-1988


读《沈从文的前半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墓地在听涛山下,面对沱江流水,沈从文的骨灰一半撒入绕城而过的沱江清流,另一半,直接埋入墓地泥土,

读《沈从文的前半生》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墓地简朴,宁静,墓碑是一块大石头,天然五彩石,正面是沈从文的手迹

读《沈从文的前半生》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背面是张充和撰书:

读《沈从文的前半生》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沈从文年二十岁学生湖南凤凰县人。”这是沈从文第一次到北京时在北京西河沿一家小客店旅客簿上的留言,那一年他秘密地想了四天:“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力气……似乎应当有意思些。”于是他离开湘西,从湖南到汉口,从汉口到郑州,从郑州转徐州,从徐州又转天津,19天后,提了一卷行李到了北京,那一年他20岁。之后开始了跌宕、有趣、丰富、深邃、活了别人三生三世的人生。开启了他湘西来的北漂少年到文学大师的追梦之路。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我上 许多课任然放不下那本大书

湘西来的北漂少年。到文学大师的追梦之路。

1902-1937沈从文的前半生

在异常美丽幽静的自然环境之中,及其平常地上演着极端暴虐的人类行为,以至于自然的光,影,声,色,于杀人印象,混合叠加,一并成为沈从文童年,少年记忆的主要部分,

在这个地方长到15岁,早起生命经验的“幅度”,呼应着空间,密度,张力。

逃避那些书本去同一切自然相亲近。形成一生性格与情感基础,当我学会用自己眼睛看世界一切,到一切生活中去生活时,学校对于我便毫无兴趣可言了。

《从文自传》有一章标题为《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描述一个儿童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的具体情形,特别突出的是身心亲近自然的真切感受 ,同时还有对于日常人事和生活现象的浓厚兴趣,譬如上学路上经过的各种小铺面,小作坊,每天可以看到的民间手艺,诸如此类。

“大书”它是以自然现象和人生现象为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大书而进行的不停息的自我教育过程。“尽我到日光下去认识这大千世界微妙的光,稀奇的色,以及万汇百物的动静”,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

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得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得来,却不需要从一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

二十年后我“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

或许可以想象,他确认了自己之前该来的这个名字,带着这个名字,他踏上自己选择的道路,进到一个“无从毕业的学校,来学那课永远学不尽的人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沈从文的前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