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蛟北顾,八月话词

情入山水,意出胸怀,是中国古代诗词的最大特点。

但这中间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 由于古诗词词句简练,又语带双关,加之我们这些后来人和作者的年代相隔较远,所经历的和社会背景都决然不同,所以对诗词中这个‘意’要如何解读,还是比较耗费脑细胞的。而我们这些现代人也各自有各自的生命轨迹,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就像我们现代人去听交响乐,去看戏剧,生活经历不同的人会听出,看出不一样的情怀和感悟。

我从自己的思想角度去解读纳兰性德词的文章已经有六七篇了。纳兰性德作为满清第一词人,他的词婉约靓丽,深情浓烈,动人肺腑,所以很多人都在解读他的词,但这不妨碍我基于我自身的思想体系去解读他。一来在前辈用文字营造出来的意境中,放飞想象,恣意体味,是件非常带劲的事,就像是一个演员饰演一个之前完全不了解的角色,如果不将自己融进去是不可能表达出角色的真实情感的。二来将自己的体味用文字表达出来,是思想、语言的重装上阵,就像演员将戏剧呈现在舞台上,荧屏前,于喜爱看的人是一种分享,于自己是一种投入后的释放,是一种更新后的升级。

射蛟北顾,八月话词_第1张图片

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年)九月末至十一月,康熙首次南巡,纳兰性德扈驾随行,一路历经南京、苏州、无锡、扬州、镇江等多座江南名城。皇帝出巡,自然阵仗了得,一路的华盖旌旗,一路的鲜衣怒马,龙船列列,人沸车喧。清代画家王翚(字石谷)与一些宫廷画师合作完成的十二卷本的康熙南巡图,将这种皇家威仪以及当时江南各城镇的繁华,富庶,绘制得淋漓尽致。

纳兰性德在随行的过程中自然也是对这满眼的皇家威严和处处的江南丝竹莺歌感慨多多,所以也一路的以望江南为词牌写过多首表现江南美好,人丽语侬的词作。不过我比较喜欢的是一首和镇江有关的《望江南》。

望江南

江南好,铁瓮古南徐。立马江山千里目,射蛟风雨百灵趋。北顾更踌躇。

射蛟北顾,八月话词_第2张图片

先说这首词的意境

立马高山俯瞰江流,踌躇满志,有种浑然的胜利者的高傲姿态,挥斥方遒,指点江山。对于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年纪轻轻就灭了鳌拜全权掌握朝政,后续又裁三藩,南收台湾北伐准格尔的康熙来说,他确实是可以安然马背之上,横眉纵览,傲然而轻飘飘地来一句“此乃朕之江山”。因为这种气势是康熙从十几岁起就运筹帷幄,铁血杀伐得来的,一般人在十几岁时想要拥有这样的胆识实在不太可能。

我比较喜欢的是后面的两小句‘射蛟风雨百灵趋 北顾更踌躇’。这两小句比较带感,有着现代动漫作品的图像色彩氛围: 一身银色束衣,持弓背箭的翩然背影伫立江边,前方是浊浪涛天,巨蛟隐现,天空中雷电、风雨交错出一幅危在旦夕的暗黑色调。但从背影透出的淡然身姿和气势,以及在后面漂浮跟随,在空中随处游动的着奇服异饰,神色逗比的各路灵仙诸神,让整个风格奇诡,却又预示这一场灭蛟之战毫无悬念,妥妥的一枚盖世英雄。

射蛟北顾,八月话词_第3张图片

意境美,文化底蕴更深。

三国时期孙权将权力中心由苏州迁至镇江北固山一带筑铁瓮城,据长江天险与刘备、曹操成三足鼎立之势。一个甲子(公元220年——公元280年三国时期)的滚滚长江东逝水,让三位怀揣帝业霸心的人物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一段‘抱团取暖’又互为犄角的现代备受推崇的商战理念的教(酒)科(桌)范(谈)本(资)。

而南徐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对镇江的称呼。南北朝又是历史上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民族不断融合,不断争斗的时期。我们只要记得镇江曾被称为南徐就好了。

至于射蛟这事就比较好玩了。据严谨的史学著作《汉书》记载,汉武帝刘彻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5年),自浔阳浮江,亲射蛟于江中,获之。还给后世留下了枞阳(安徽境内)射蛟台这么处名胜古迹。

蛟,我们常常称蛟龙,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兽类。我相信我们民族的图腾龙的原型来源于古生物恐龙,可问题是恐龙灭绝于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除非穿越,刘彻是绝射不到沧龙、鱼龙(生活在水中的恐龙)这些比较符合蛟的凶猛动物。那官方权威性著作《汉书》中说的蛟,又是什么?这实在是需要专家和考古证据来定论的。而我个人认为最有可能的就是刘彻射了条中华鲟。翻看一下中华鲟的解释,就能看到同样体长个大,同样吃小鱼小虾,而往前推它的不知多少辈的鲟鱼祖宗是可以追溯到白垩纪的,所以它和大熊猫一样被称为活化石,被当作国家一级国宝对待。

射蛟北顾,八月话词_第4张图片

一首词二十七个字,不仅有指点江山的傲娇,还有林林总总多少个掌故跃动于脑海,登山俯景,感怀若此,我辈除了献上膝盖,不作它图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射蛟北顾,八月话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