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 | 永远不要忘了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昨天深更半夜看完《狗十三》之后,趴在桌子上沉默了许久。临近电影结束的某一幕,当叔叔说亲自为李玩挑选的狗肉之时,全家的沉默不语以及表情凝固让我还生出了一丝妄想,妄想在座的哪一位大人可以为李玩解释一下不吃狗肉。

可是没有。

沉默几许,她笑着对叔叔说:“谢谢叔叔”,然后夹起了一块狗肉吃了下去。

眼泪哗啦啦往下掉,哀莫大过心死,这个跟大人奋力抗争的女孩,终究妥协了。令我还有些欣慰的是,虽在最后她冷漠不去理她的爱因斯坦,却在拐角处偷偷哭泣。那一刻我明白了,她没有真正妥协,也没有变成“大人”,她只是学会了隐藏起自己的渴求和爱,以及如何与“大人”相处。

-1-

狗一样的十三岁

看弹幕时有人说,为什么叫狗十三,因为是狗一样的十三岁。

十三岁是一个多么尴尬的年纪啊,没有独立的能力却有着一颗刚刚成长起的独立之心,在十三岁逐渐意识到自己想要什么,逐渐明白自己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却还不具备合理表达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十三岁明白自己讨厌什么,谁都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能够强迫十三岁不爱喝牛奶的少女喝下牛奶。奶奶喂一口便可以本能吐出来,吐得满地都是。

十三岁会经历着许许多多“第一次”,第一次暗恋,第一次注意自己的身体,第一次……。然而又有多少第一次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印,从而导致成千上万十三岁年纪的孩子,被硬生生磨掉了自己的爱和棱角。

这是十三岁,一个内心如种子破土般肆意成长的年龄,往往被那些所谓大人的意志所强行操控。

-2-

大人不容易低头

关于大人,剧中有太多场景让人细思极恐。我恐的不是大人竟是如此,恐的是,未来某一天我是否也会走向这样的结局。

人好面子,年龄越大,生活阅历愈发丰富,就愈发不愿意承认自己做错过什么,长辈的经历就像一座高大望不到边际的石板,矗立在仅十三岁的少女和少年的面前,强行用经验来决定他们的道路。

强行改掉将李玩物理兴趣小组改成英语兴趣小组的父亲,看着她支支吾吾在台上讲不出英语演讲稿的父亲,最后因李玩得了物理全省第一有保送资格喜极而泣的父亲,讽刺极了。

大人不曾思考孩子真正的兴趣和内心所求是什么,在过程中一旦出现与自己为孩子预想之路有所偏差的情况,就要拿出所谓的大人权威来进行压制。而一旦结果因孩子的努力而达到了最好的样子,便绝口不提曾经的做法,美名曰为你好。

这似乎是中国家长的通病。

他们从来不把孩子当做思维层面对等的人来看,永远不懂什么叫做守约和尊重。片里父亲总说:“孩子么,哄哄就好了”,在他的眼里,孩子是可以哄骗的对象。

“永远不要用一个谎言来填补另一个谎言”。

承诺的天文馆,亦或是公园,亦或是第二只狗就是爱因斯坦。不过是大人对孩子的一场骗局,将孩子当成可以糊弄的傻子,再给他们套上不懂事的罪名。

-3-

莫忘记当过孩子

在一开头就说了,不怕这样的大人,就怕会变成这样的我们自己。每一个人都不要忘记自己曾经也是一个孩子啊!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终将会陷入生活的困局,在为生活拼命挣扎的同时慢慢明白了当初在我们眼里无法理解的大人。

或许我们终有一天会明白在为什么父亲在酒局上让你敬酒,为什么无法抽身陪你去约定好的天文博物馆,也会明白狗狗丢了也不应该对家人歇斯底里。

我们终将在无数次的绝望之后,拿起曾经本能吐出的牛奶一饮而尽,与这个世界上所有不想接受并且厌恶至极的东西进行周旋。最终选择将所有的难受和委屈瞒着他人咽下肚。从此笑着喝牛奶,却没人知道胃里在翻滚着恶心。

但我只希望,我们也还会记得,期待着去博物馆的孩子就像曾经你期待想去的海边,承诺过的事情无论是对谁都应该认真履行,而不是用外在事情的因素来逼迫孩子“懂事”和“理解”。我们也还会记得,对待宠物的孩子充满着爱,就像曾经你瞒着家人养的那只流浪猫的意义。

你也会记得,在大人犯错的时候,孩子并不是非要那么无理取闹,不过是要一句真诚的道歉和家人与他同等水平的对一个生命的补救。

我最怕成长路上忘记了,我们也曾是个孩子。

奶奶走丢了,父亲会开着车寻找。爱因斯坦走丢了,却只有李玩哭着在街上奔跑。如果一开始父亲就带着家人开着车寻找爱因斯坦,那李玩就不会“不懂事”了吧。

-4-

可悲是悲剧继续

影片最后是家庭重男轻女的思想之下所宠爱的弟弟,吐掉了牛奶,仿佛最开始永不妥协的李玩。他被大人逼迫着在溜冰场里学习着自己并不喜欢的轮滑,小小的身躯不断地摔倒,被拉起,再摔倒,被鼓励自己起。

李玩饶有兴趣地站在溜冰场外,托着腮帮似乎在思索着什么。她突然间仿佛一个局外人,看着备受宠爱的弟弟,也经历着相同的一切,难逃被大人安排的命运。

悲剧循环最是可悲,你也曾是孩子,请,尊重孩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狗十三 | 永远不要忘了自己也曾是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