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总理答记者问想到的——再谈,摒弃盲目的、自我安慰式的努力,思考和方法重要

早晨5点就爬起来,忙了一上午。中午开始开车,正是困的要命的时候,打开收音机,听了会总理答记者问。

乍一听总理的翻译,好标准啊,和外国人没什么区别,当然,我非常不专业啊,只是觉得很好而已。听的过程中,一直在替翻译紧张,恐怕翻译不出来或者打磕绊,有几次翻译的不是很流利的时候,还在猜测,是不是个新翻译啊,这下完了,下次肯定不用她了……晚上看新闻,还是张璐,是个老翻译,已经10年了……能成为国家级翻译,肯定要付出常人所不能,但我觉得,到了她们这个级别,已经不是单纯的努力就能分出高下的,就像奥运会冠军一样,像我们比武一样,都是尖子中的尖子,很多时候都要拼头脑、拼天赋了。我不知道翻译怎么遴选,我想,有时候先天的音色、节奏、口音等,仅有细微的差别,天生如此、很难改过,但有的场合必须要一种类型的,而你恰恰不是,那就没办法了,很无奈。努力的人很多,但成功的人太少太少,天赋不如人,就只能靠方法靠效率来弥补。

最近经历了一些事,更加告诉我,不要相信,“多练就行,下功夫就可以,努力就一定成功”,大错特错。我现在越来越坚定,方法和思考的重要性,找到好的方法、诀窍,事半功倍,比闷着头瞎努力强很多很多。

可能大家都不愿意动脑筋,更愿意去做重复性、机械性的工作,前天和一个领导组织一个活动,需要调整一个材料的格式,我说我来吧,他说,你去研究筹划别的,怎么干更科学,更有效,我来做这种不需要技术含量的工作……总是习惯性陷入瞎忙、不讲方法的努力之中,或者遇到什么事,先干起来再说,干着干着发现效果不好,才坐下来思考,总结、研究、梳理,怎样才能提高效率和效益。这很不好,走弯路,甚至有时候凭着感觉盲目的努力,也能办成,这就更助长了不愿意思考的。

为什么会盲目努力?

大部分人,包括我,对努力就能成功,这个励志的话,蜜汁相信。有时候也可能是自己欺骗自己,一边努力,一边告诉自己,看,我都已经这么努力了,不成功也不怨我啊,这样可能会让自己心里更舒服一些。这是因为怕不成功,或者真的没成功,一种自欺欺人、不负责任的心理,就好像自己再给自己赌气,给自己心理安慰

另外,重复性工作、机械盲目的工作,工作量再大也是身体上的,最起码心不累,但思考问题真心痛苦,会很疲惫,很辛苦,所以,不思考、直接埋头干,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变相偷懒。绝不能用这种不动脑筋的盲目努力、耗时间,来安慰自己、麻痹自己,无异于掩耳盗铃,有没有效果自己心里最清楚。这种变相偷懒比比皆是,比如,看书走马观花不思考、不记笔记,看起来看了很多书,等于没看;为了加班而加班,一会看看手机,一会翻翻报纸,时间耗的不少,没有丝毫的效果。

其实不仅仅是工作,感情、育儿、生活都是一样的,你动了多少脑筋,研究的多深,是盲目的努力还是有效果的付出,结果不会骗人。

本来天赋就不如人,还不肯下功夫去思考,怎么可能成功。应该,不论做什么事,先思考、先研究,把效率最高,最省事的方法找出来,但这样可能最费脑子,而且过程很痛苦,很煎熬,需要搜集材料,学习经验,结合实际,逻辑分析,穷尽各种方法,又慢又累;再加上,如果别人一开始就干,不思考,初始阶段肯定别人更有效果,在这个短平快的时代,思考更显得格格不入。我觉得,从长远看,必须要多思考、勤动脑,不断提醒自己,事事、时时

好像已经写过这个主题了。但还是想写。给自己加强印象!!


年轻的时候,很少看答记者问啊,新闻联播,还有求是、人民日报之类的,因为不感兴趣,也因为看不懂,所以更不关心。最近,没有思路的时候,就研究研究,感觉有的确实写的很好,不仅是文字上、表达上、逻辑上很出色,关键是有很多高屋建瓴、醍醐灌顶的思想、创新,这些就不是技巧方法的范畴了,而是层次、眼界等更高的东西。

总理说了,每年我们新增就业人口1500万,确保让1100万左右能就业,力争达到1200万。原来还有这么多人没工作啊……我想,我有工作,就已经是比很多人强了。有的时候,痛苦的根源,是因为欲望太多,但能力达不到,或者,不愿意去努力,从造成的焦虑、纠结……减小与自己不匹配的欲望,放弃不切实际的想法,会不会让自己更痛快。

明天陪领导考核,祝一切顺利。可以拿本好看的书看!!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总理答记者问想到的——再谈,摒弃盲目的、自我安慰式的努力,思考和方法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