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时期内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
(2)GDP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什么是最终产品
最终产品:供人们直接使用和消费,不再转卖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作为生产投入品,不能直接使用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3)GDP按照国土原则计算,不按照国民原则
(4)GDP是流量流量: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
存量:某一时点上观测到的变量(5)GDP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不是销售掉的
(6)GDP包含折旧
名义GDP/当年价GDP:按当年价格计算的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实际GDP/不变价GDP:按不变价格/基年价格计算的生产总值
GDP=GN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
GDP属地域,GNP属身份
国民收入NI:NNP或NDP扣除间接税后的余额
体现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的生产要素收入(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间接税:一般在生产和流通环节征收,如增值税、营业税、关税
直接税:一般在收入环节征收,如所得税
广义的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GNP
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后形成
体现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的全部收入
NI+: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如失业救济、退休金、医疗补助
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障支付
PI中还未扣除个人所得税
把一个国家或地区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加总来计算GDP
一个产品在某个生产阶段的增加值=产品离开生产阶段时的价值-进入生产阶段时的价值
一个产商的增加值=厂商生产的产品价值-从其他厂商购买的投入品(中间产品)的价值
增值法:实际核算中,把所有产品在各个生产阶段上的增加值进行加总的方法
理论上,一个社会所有厂商的增加值之和=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从产品的去向入手,加总购买者的各类购买支出来计算GDP
又称最终产品法/产品流动法
*一国经济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四个部门:
① 家庭部门
消费(C):家庭部门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被称为消费支出
分为三大部分:
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小汽车、电视机)
非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食品、服装)
劳务消费支出(医疗、教育、旅游)
家庭的住房购买是投资而非消费
② 企业部门
投资(I):企业部门的支出,即一定是起增加到资本存量上的新的资本流量,包括厂房、设备、住宅
折旧:资本品的损耗造成的资本存量的减少
重置投资:为补偿或重新置换已消耗的资本进行的投资
净投资:使资本存量出现净增加的投资
净投资=当年年终资本存量-上年年终资本存量
总投资=净投资+折旧
总投资还可分为固定投资和存货投资
固定投资:对固定资产的购买
存货投资:企业持有的存货价值的变化
当年存货投资=当年年终存货价值-上年年终存货价值
③ 政府部门
政府购买(G):政府部门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支出
包括政府购买与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转移支付属于收入再分配,不构成GDP)
④ 国际部门
净出口(NX):衡量国际部门对一国产品和服务的支出
净出口(NX)=出口额(X)-进口额(M)NX>0时,一国经济存在贸易盈余或贸易顺差
NX=0时,一国经济达到,贸易平衡
NX<0时,一国经济存在贸易赤字或贸易逆差
现实经济包含:
四个部门:居民、厂商、政府、外国
四部分产品需求:居民消费C、厂商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
四部门经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条件:
Y = C + I + G + N X Y=C+I+G+NX Y=C+I+G+NX
> 注意
1、45°线为收支相抵线
2、消费曲线在纵轴上的截距α为自发消费
3、消费曲线向右上方表示消费随收入增加而增加,斜率β为边际消费倾向
APC:消费函数的平均斜率,可以大于1小于1等于1
MPC:消费函数某个点的斜率,0
当消费函数为非线性时,MPC、APC随收入增加递减
长期消费曲线在收支相抵线(45°)以下
随着收入增加,消费和储蓄的绝对量增大
注意:
1.储蓄曲线在纵轴上的截距-α表示与自发消费α相对应的负储蓄
2.储蓄曲线与横轴的交点F表示与E点相对应的零储蓄
3.储蓄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示储蓄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当储蓄函数为线性时,MPS为常数1-β
当储蓄函数为非线性时,MPS将随收入增加而增大
MPS∈(0,1)
长期储蓄曲线位于长期消费曲线下方,表明正常情况下消费一般大于储蓄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与储蓄的绝对差距会不断扩大
国民收入分配状况—国民收入分配越平均,平均消费倾向越大
政府税收政策—实行累进个人所得税,平均消费倾向变大
公司未分配利润所占比例—占比大,平均消费倾向变小
利率—依利率变动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而定
价格水平—货币收入不变时,若物价上升,实际收入下降,平均消费倾向提高
预期—如预期收入增加,则当前消费会增加,消费倾向提高。如预期价格上涨,则当前消费会增加,消费倾向提高
人口年龄结构—年青人和老年人比例高,消费倾向高;中年人比例高,消费倾向低
相对收入假说(杜森贝利):消费者的当期消费除了取于当期的收入外,还取决于过去的消费水平以及周围人群的消费水平,消费是相对地决定的
恒久收入假说(弗里德曼):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由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恒久收入决定
Y p = θ Y t + ( 1 − θ ) Y t − 1 Y p : 恒 久 收 入 Y t 当 前 收 入 Y t − 1 过 去 收 入 θ 当 前 收 入 的 权 重 Y_p=\theta Y_t+(1-\theta)Y_{t-1}\\ Y_p:恒久收入\ \ \ Y_t当前收入\ \ \ Y_{t-1}过去收入\ \ \ \theta当前收入的权重 Yp=θYt+(1−θ)Yt−1Yp:恒久收入 Yt当前收入 Yt−1过去收入 θ当前收入的权重
当经济衰退时,虽然当前的收入水平降低了,但消费者仍按恒久收入消费,故衰退期的APC高于长期APC。相反,当经济繁荣时,尽管当前的收入水平提高了,但消费者仍按恒久收入消费,故繁荣期的APC低于长期APC
一般说,年青时收入偏低,其消费会超过收入;在中年时期,消费会少于收入,不但可以偿还年青时所欠债务,且可以储蓄以备养老;年老退休时期,收入减少,消费又会超过收入,形成负储蓄
按照投资主体分:私人投资、政府投资
按照投资形态分: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又包括意愿性存货投资与非意愿性存货投资)
按照投资动机分:生产性投资、投机性投资
(1)资本边际效率(MEC):贴现率,使资本品各年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
(2)投资边际效率(MEI):贴现率,使投资总量各年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
1、原材料需求增加->投入品的价格会上涨->导致产品生产成本上升->投资收益降低->资本边际效率必然缩小
2、投资本品形成生产能力投产->所生产的产品供给增加->产品的价格会下降->投资收益降低->资本边际效率也必然缩小
投资环境—投资环境改善,如投资领域放宽、审批权限下放、税收优惠、贷款贴息、融资条件放宽、土地使用费降低等投资环境的改善,会使投资增加
厂商预期—厂商对未来经济前景的预期比较乐观,投资就会增加(非意愿存货投资的变化)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会降低生产成本,使一些过去无法利用的资源得到利用,使一些过去无法解决的环保问题得到解决,能开发新的产品,这些都会增加投资渠道
投资风险—经济繁荣时,风险偏好增强,投资增加;相反,经济衰退时,风险偏好减弱,投资减少
q = 企 业 的 股 票 市 场 价 值 新 建 企 业 的 成 本 q=\frac{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新建企业的成本} q=新建企业的成本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
当q值较大时:投资需求会较大
当q值较低时,投资需求会较小
因素 | 变化 | 出口额X | 进口额M | 曲线 |
---|---|---|---|---|
进口国的国民收入水平 | 高 | ↑ | —— | 上移 |
本国的国民收入水平 | 高 | —— | ↑ | 下移 |
相对价格 | 低 | ↑ | ↓ | 上移 |
汇率 | 低 | ↑ | ↓ | 上移 |
国际经济的分工程度 | 高 | ↑ | ↑ | 不确定 |
消费乘数的作用是双向的
消费乘数>1,是因为引致支出的存在
四部门经济产出决定
总产出=总需求 Y = C + I + G + N X Y=C+I+G+NX Y=C+I+G+NX
净出口函数 N X = − γ Y NX=-\gamma Y NX=−γY( γ \gamma γ为边际进口倾向)
总产出决定模型
Y = α + I + G + β g − β T 1 − β ( 1 − t ) + γ ( 比 例 税 ) Y=\frac{\alpha+I+G+\beta g-\beta T}{1-\beta(1-t)+\gamma}(比例税) Y=1−β(1−t)+γα+I+G+βg−βT(比例税)
产品市场均衡的三个方程:
均 衡 条 件 : I = S 投 资 函 数 : I ﹦ e − d r 储 蓄 函 数 : S = − α + ( 1 − β ) Y 均衡条件:I=S\\ 投资函数:I﹦e-dr\\ 储蓄函数:S=-α+(1-β)Y 均衡条件:I=S投资函数:I﹦e−dr储蓄函数:S=−α+(1−β)Y
如果消费函数和投资函数已知,可以求出IS曲线的方程
r = a + e d − 1 − β d Y r=\frac{a+e}{d}-\frac{1-\beta}{d}Y r=da+e−d1−βY
如果IS曲线方程已知,可以推算出不同利率下实现产品市场均衡时的产出水平Y,或不同产出水平下实现产品市场均衡时的利率水平r
Y = C + I + G + N X Y=C+I+G+NX Y=C+I+G+NX
利率高时总产出水平少,利率低时总产出水平高
利 率 高 − > 投 资 机 会 少 − > 投 资 规 模 小 − > 产 出 水 平 低 利率高->投资机会少->投资规模小->产出水平低 利率高−>投资机会少−>投资规模小−>产出水平低
IS曲线上的点都表示I=S,即产品市场实现均衡
总 供 给 ( 总 产 出 S ) = 总 需 求 ( 总 支 出 I ) 总供给(总产出 S)=总需求(总支出 I) 总供给(总产出S)=总需求(总支出I)
交易型货币需求
预防性货币需求用 L 1 L_1 L1表示交易型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
L 1 = k Y L_1=kY L1=kY
投资性货币需求
用 L 2 L_2 L2表示交易型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
L 2 = − h r L_2=-hr L2=−hr
货币市场均衡的三个方程:
均 衡 条 件 : L = m 货 币 需 求 : L = k Y − h r 货 币 供 给 : m = M 均衡条件:L=m\\ 货币需求:L=kY-hr\\ 货币供给:m=M 均衡条件:L=m货币需求:L=kY−hr货币供给:m=M
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r与产出Y的匹配关系
r = − m h + k h Y r=-\frac{m}{h}+\frac k h Y r=−hm+hkY
当IS曲线和LM曲线的方程已知,则可以求解该社会的均衡利率水平r和产出水平Y
政策含义: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的运行
IS曲线和LM曲线的移动会改变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状况,而IS曲线可以通过政府的财政政策(主要是政府购买,还包括转移支付和税收)改变其位置,LM曲线可以通过政府的货币政策(货币供给)改变其位置
在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的时候,Y与P之间存在关系:
价格下降->实际货币供给增加->货币市场供大于求->为维持货币市场均衡,需增加货币需求量->增加投机性货币需求->利率必须降低->利率降低->投资增加->产品市场投资大于储蓄->为使产品市场均衡,需要储蓄增加->产出必须增加
AD曲线的斜率反应:产出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的敏感程度
d P d Y = − [ k + ( 1 − β ) h d ] × P 2 M \frac{dP}{dY}=-[k+(1-\beta)\frac hd]\times \frac{P^2}{M} dYdP=−[k+(1−β)dh]×MP2
k、β、M在短期内难以改变,斜率的主要决定因素是h和d
h来源于投机性货币需求: L 2 = − h r L_2=-hr L2=−hr
d来源于投资函数:$I=e-dr $
引起AD曲线移动的因素
消费需求变动(个人所得税,福利政策、城市化水平)
投资需求变动(企业税收,对市场前景的预期)
政府购买变动(调节宏观经济)
预期变化(收入、利润率、通货膨胀)
世界经济形势变化(汇率、外国收入)
货币供给变动(通过利率影响投资,消费、出口)
短期AS曲线:(凯恩斯货币工资下降刚性假设)货币工资只能上升不能下降
长期AS曲线:(古典AS曲线)
- 三个模型都说明总产出的决定,且其推导都用到了I=S(总供给=总需求)这个条件。
- 有效需求决定模型只反映产品市场的均衡,没有考虑利率水平和物价水平;IS-LM模型反映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考虑了利率水平但没考虑物价水平;AD-AS模型反映了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的均衡,并且同时考虑了利率水平和物价水平。
- 有效需求决定模型和IS-LM模型只是从需求方面考虑产出的决定(产出自动等于需求),而AD-AS模型同时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考察产出的决定。
目的 | 变化 | 结果 | 矛盾点 |
---|---|---|---|
实现充分就业 | 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 | 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 | 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 |
经济增长 | 对生产要素需求增长 | 物价水平上升 | 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 |
经济增长 | 收入增加引起进口增加,边际进口倾向有提高趋势 | 国际收支失衡 |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 |
财政收入
税收:国家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从个人和企业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分类 | 名称 |
---|---|
按课税对象分 | 流转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 |
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 | |
财产税(房产税、土地增值税、遗产税) | |
行为税、资源税 | |
按税负是否转嫁 | 直接税(所得税、财产税) |
间接税(流转税) | |
按税率 | 比例税、累进税、类退税 |
公债:政府运用国家信用向公众借钱筹集财政资金时形成的债务,可以进入市场流通
财政支出
政府购买: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
转移支付:政府无偿支付给个人的资金
财政政策的作用机理
扩张性财政政策:减税、增加政府支出
紧缩性财政政策:增税、减少政府支出
产出效应:财政政策引起的产出水平变化
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利率水平上升→抑制部分投资
如何计算由投资改变产生的挤出效应与产出效应
- 决定财政支出挤出效应大小的因素
- 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即L=kY-hr中k的大小。k越大,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一定量产出增加导致的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增加也越多,因而使利率上升越多,挤出效应越大。
- 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函数L=kY-hr中h的大小。h越小,一定量的交易性货币需求变动会引起利率的较大幅度变动。因此,当政府支出增加引起交易性货币需求增加时,利率上升较多,挤出效应越大。
- 投资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投资函数I=e-dr中d的大小。d越大,一定的利率变动对投资的影响越大。因此,当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货币需求增加进而导致利率上升时,挤出效应就越大。
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息率的一种政策手段
优点:时间灵活,见效快,数量可控,期限可选,操作可逆
买进有价证券→货币投入市场→商业银行存款增加→贷款增加→货币供应量成倍增加→利息率下降→投资增加→总需求扩大→总产出增加
调整再贴现率:当商业银行资金不足时,可以用***客户已贴现但尚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到中央银行要求再贴现,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进行再贴现时的利率
降低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增加借款→商业银行扩大放款→货币供应量增加→利息率下降→投资增加→总需求扩大→总产出增加
改变存款准备率:存款准备金率是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用作准备金的比率,中央银行可以变动准备金率来调节货币供给量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供应量增加→利息率下降→投资增加→总需求扩大→总产出增加
基础货币:构成市场货币供给的基础,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和居民手持现金
基础货币由中央银行投放:
1、购买黄金、外汇
2、在金融市场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3、直接发行通货
货币乘数:
K = M m = 1 r 货 币 供 给 量 M = 基 础 货 币 m × 货 币 乘 数 r K=\frac{M}{m}=\frac 1r\\ 货币供给量M=基础货币m\times 货币乘数r K=mM=r1货币供给量M=基础货币m×货币乘数r
序号 | 财政政策 | 货币政策 | 产出 | 利率 | 使用情景 |
---|---|---|---|---|---|
1 | 扩张性 | 扩张性 | 增大 | 不确定 | 严重萧条 |
2 | 扩张性 | 紧缩性 | 不确定 | 上升 | 滞胀 |
3 | 紧缩性 | 扩张性 | 不确定 | 下降 | 轻度通胀 |
4 | 紧缩性 | 紧缩性 | 缩小 | 不确定 | 严重通胀 |
名称 | 特点 | 优点 | 缺点 |
---|---|---|---|
微调/软着陆 | 调控力度小,调控时间长 | 副作用小 | 时间长 |
骤调/硬着陆 | 调控力度大,调控时间长 | 时间少 | 副作用大 |
新古典经济学:以“伊萨定律”为核心
如果社会存在失业,也只是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只是生产过程中局部的、暂时的失调
凯恩斯:提出“非自愿失业”理论
有效需求不足时,充分就业无法实现
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
新凯恩斯:以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为前提,论证工资黏性进而解释非自愿失业存在的原因
现代货币主义:“自然失业率”假说(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失业的影响
奥肯定律:在经济周期中,失业和产出存在反向变动关系
Y − Y f Y f = − α ( u − u ∗ ) \frac{Y-Y_f}{Y_f}=-\alpha(u-u^*) YfY−Yf=−α(u−u∗)
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的增长速度,才能避免失业率上升
形式
政策含义:用高通胀率换低失业率,用高失业率换低通胀率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π = π e − a ( u − u ∗ ) \pi=\pi^e-a(u-u^*) π=πe−a(u−u∗)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直线
且长期中,经济社会能实现充分就业,失业率处于自然失业率的水平
类型名称 | 时长分类 | 平均长度 | 相关 |
---|---|---|---|
基钦周期 | 短周期 | 一个主周期包括2-3个次周期(平均长度约为40个月) | 存货投资波动 |
朱格拉周期 | 中周期 | 平均长度8-10年 | 固定资产投资波动 |
库兹涅茨周期 | 中长周期 | 平均长度20年 | 建筑业兴衰 |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 长周期 | 平均长约50年 | 基本资本货物投资波动 |
熊彼特周期 | 短、中、长三种周期 | 每个长周期包括6个中周期,每个中周期包括3个短周期,短周期约为40个月 | 重大创新 |
乘数原理说明投资变动对产出变动的影响,倍数为$\frac{1}{1-\beta} $
产出变动也会影响投资
加 速 数 = 总 投 资 变 化 量 ( 净 投 资 ) 产 量 变 化 量 v = I t Y t − Y t − 1 加速数=\frac{总投资变化量(净投资)}{产量变化量}\\ v=\frac{I_t}{Y_t-Y_{t-1}} 加速数=产量变化量总投资变化量(净投资)v=Yt−Yt−1It
乘数-加速数模型:说明消费、投资、产出间关系
乘数-加速数模型的基本方程:
Y t = C t + I t + G t Y_t=C_t+I_t+G_t Yt=Ct+It+Gt
乘数-加速数公式:
Y t = β Y t − 1 + v β ( Y t − 1 − Y t − 2 ) + G 0 Y_t=\beta Y_{t-1}+v\beta({Y_{t-1}-Y_{t-2}})+G_0 Yt=βYt−1+vβ(Yt−1−Yt−2)+G0
含义
暂不考虑技术进步
生产函数 Y = F ( N , K ) Y=F(N,K) Y=F(N,K)
规模报酬不变下 λ Y = F ( λ N , λ K ) \lambda Y=F(\lambda N,\lambda K) λY=F(λN,λK)
取 λ = 1 N \lambda=\frac{1}{N} λ=N1
Y N = F ( 1 , K N ) \frac{Y}{N}=F(1,\frac{K}{N}) NY=F(1,NK)
人均产量Y/N取决于人均资本量K/N
人均资本变化=人均储蓄(投资)-持平投资
资本深化=人均储蓄(投资)-资本广化
根据假设,折旧率= σ \sigma σ,储蓄 S = s Y S=sY S=sY
资本积累方程 K ˙ = s Y − σ K \dot K=sY-\sigma K K˙=sY−σK
人均资本变化量 k ˙ = K ˙ N − K ∗ N ˙ N 2 = K ˙ N − K N ∗ N ˙ N \dot k=\frac{\dot K}{N}-\frac{K*\dot N}{N^2}=\frac{\dot K}{N}-\frac{K}{N}*\frac{\dot N}{N} k˙=NK˙−N2K∗N˙=NK˙−NK∗NN˙
带入资本积累方程
k ˙ = s Y − δ K N − n k = s f ( k ) − σ k − n k \dot k=\frac{sY-\delta K}{N}-nk=sf(k)-\sigma k-nk k˙=NsY−δK−nk=sf(k)−σk−nk
基本方程
k ˙ = s Y − δ K N − n k = s f ( k ) − ( σ + n ) k 人 均 资 本 变 化 = 人 均 储 蓄 ( 投 资 ) − 持 平 投 资 资 本 深 化 = 人 均 储 蓄 ( 投 资 ) − 持 平 广 化 \dot k=\frac{sY-\delta K}{N}-nk=sf(k)-(\sigma+n)k\\ 人均资本变化=人均储蓄(投资)-持平投资\\ 资本深化=人均储蓄(投资)-持平广化 k˙=NsY−δK−nk=sf(k)−(σ+n)k人均资本变化=人均储蓄(投资)−持平投资资本深化=人均储蓄(投资)−持平广化
较高的储蓄率意味着较高的稳定状态
较高的储蓄率导致的较快增长是暂时的,无法保持增长
人口n对稳态的影响
人口增长率的提高会降低人均资本的稳定状态,进而降低人均产量的稳定状态
资本积累的黄金率:若要使稳定状态的人均消费最大,稳定状态的人均资本量应使人均产量函数的一阶导数等于人口增长率加折旧率
基本方程
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假定技术进步外生,即 A A A以固定的速率 g g g增长
Δ k ~ = s y ~ − ( n + δ + g ) k ~ \Delta\tilde k=s\tilde y-(n+\delta+g)\tilde k Δk~=sy~−(n+δ+g)k~
g k ~ g\tilde k gk~是为了补偿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有效劳动的增加
Δ Y Y = α × Δ N N + β × Δ K K + Δ A A \frac{\Delta Y}{Y}=\alpha\times\frac{\Delta N}{N}+\beta\times\frac{\Delta K}{K}+\frac{\Delta A}{A} YΔY=α×NΔN+β×KΔK+AΔA
产 出 增 长 率 = ( 劳 动 产 出 弹 性 × 劳 动 增 长 率 ) + ( 资 本 产 出 弹 性 × 资 本 增 长 率 ) + 技 术 进 步 率 产出增长率=(劳动产出弹性\times劳动增长率)+(资本产出弹性\times资本增长率)+技术进步率 产出增长率=(劳动产出弹性×劳动增长率)+(资本产出弹性×资本增长率)+技术进步率
名义汇率e:两国货币的相对价格
实际汇率ε:取决于名义汇率e与两国价格水平p、pf
直接标价法
实 际 汇 率 = 名 义 汇 率 × 外 国 商 品 价 格 本 国 商 品 价 格 ε = e ∗ p f p 实际汇率=\frac{名义汇率\times 外国商品价格}{本国商品价格}\\ \varepsilon=e*\frac{p_f}{p} 实际汇率=本国商品价格名义汇率×外国商品价格ε=e∗ppf
间接标价法
实 际 汇 率 = 名 义 汇 率 × 本 国 商 品 价 格 外 国 商 品 价 格 ε = e ∗ p p f 实际汇率=\frac{名义汇率\times 本国商品价格}{外国商品价格}\\ \varepsilon=e*\frac{p}{p_f} 实际汇率=外国商品价格名义汇率×本国商品价格ε=e∗pfp
汇率制度
净出口函数
N X = X − M N X ( Y , e ∗ p p f ) = X ( e ∗ p p f ) − M ( Y , e ∗ p p f ) = q − γ Y − n e ∗ p p f NX=X-M\\ NX(Y,e*\frac{p}{p_f})=X(e*\frac{p}{p_f})-M(Y,e*\frac{p}{p_f})=q-\gamma Y-ne*\frac{p}{p_f} NX=X−MNX(Y,e∗pfp)=X(e∗pfp)−M(Y,e∗pfp)=q−γY−ne∗pfp
资本净流出函数
F = σ ( r w − r ) F=\sigma(r_w-r) F=σ(rw−r)
国际收支平衡:BP曲线
国际收支差额: B P = N X ( Y , e p p f ) − F ( r ) BP=NX(Y,e\frac{p}{p_f})-F(r) BP=NX(Y,epfp)−F(r)
国际收支平衡时: q − γ Y − n e p p f = σ ( r w − r ) q-\gamma Y-ne\frac{p}{p_f}=\sigma(r_w-r) q−γY−nepfp=σ(rw−r)
简化可得: r = ( r w − q σ + n e σ p p f ) + γ σ Y r=(r_w-\frac{q}{\sigma}+\frac{ne}{\sigma}\frac{p}{p_f})+\frac{\gamma}{\sigma}Y r=(rw−σq+σnepfp)+σγY
Y = C ( Y − T ) + I ( r w ) + G + N X ( e ) Y=C(Y-T)+I(r_w)+G+NX(e) Y=C(Y−T)+I(rw)+G+NX(e)
M = L ( r w , Y ) M=L(r_w,Y) M=L(rw,Y)
物价下降->实际货币供给增加->LM右移->货币市场产出增加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直接结果是引起总需求扩大,IS*曲线向右移动,汇率面临上升压力
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初始影响是使LM*曲线右移,**汇率降低
但中央银行为维持汇率不变,不得不缩减货币供给,使LM*回到原来状态
固定汇率制下,货币政策无效
政府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LM*曲线右移,名义汇率下降,产出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