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首次介绍神经网络时,我们关注的是具有单一输出的线性模型。 在这里,整个模型只有一个输出。 注意,单个神经网络 (1)接受一些输入; (2)生成相应的标量输出; (3)具有一组相关 参数(parameters),更新这些参数可以优化某目标函数。
然后,当考虑具有多个输出的网络时, 我们利用矢量化算法来描述整层神经元。 像单个神经元一样,层(1)接受一组输入, (2)生成相应的输出, (3)由一组可调整参数描述。 当我们使用softmax回归时,一个单层本身就是模型。 然而,即使我们随后引入了多层感知机,我们仍然可以认为该模型保留了上面所说的基本架构。
对于多层感知机而言,整个模型及其组成层都是这种架构。 整个模型接受原始输入(特征),生成输出(预测), 并包含一些参数(所有组成层的参数集合)。 同样,每个单独的层接收输入(由前一层提供), 生成输出(到下一层的输入),并且具有一组可调参数, 这些参数根据从下一层反向传播的信号进行更新。
为了实现这些复杂的网络,我们引入了神经网络块的概念。 块(block)可以描述单个层、由多个层组成的组件或整个模型本身。 使用块进行抽象的一个好处是可以将一些块组合成更大的组件, 这一过程通常是递归的,如 图5.1.1所示。 通过定义代码来按需生成任意复杂度的块, 我们可以通过简洁的代码实现复杂的神经网络。
从编程的角度来看,块由类(class)表示。 它的任何子类都必须定义一个将其输入转换为输出的前向传播函数, 并且必须存储任何必需的参数。 注意,有些块不需要任何参数。 最后,为了计算梯度,块必须具有反向传播函数。 在定义我们自己的块时,由于自动微分(在 2.5节 中引入) 提供了一些后端实现,我们只需要考虑前向传播函数和必需的参数。
在构造自定义块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多层感知机 ( 4.3节 )的代码。 下面的代码生成一个网络,其中包含一个具有256个单元和ReLU激活函数的全连接隐藏层, 然后是一个具有10个隐藏单元且不带激活函数的全连接输出层。
import torch
from torch import nn
from torch.nn import functional as F
net = nn.Sequential(nn.Linear(20, 256), nn.ReLU(), nn.Linear(256, 10))
X = torch.rand(2, 20)
net(X)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通过实例化nn.Sequential来构建我们的模型, 层的执行顺序是作为参数传递的。 简而言之,nn.Sequential定义了一种特殊的Module, 即在PyTorch中表示一个块的类, 它维护了一个由Module组成的有序列表。 注意,两个全连接层都是Linear类的实例, Linear类本身就是Module的子类。 另外,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在通过net(X)调用我们的模型来获得模型的输出。 这实际上是net.call(X)的简写。 这个前向传播函数非常简单: 它将列表中的每个块连接在一起,将每个块的输出作为下一个块的输入。
想直观地了解块是如何工作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自己实现一个。 在实现我们自定义块之前,我们简要总结一下每个块必须提供的基本功能:
在下面的代码片段中,我们从零开始编写一个块。 它包含一个多层感知机,其具有256个隐藏单元的隐藏层和一个10维输出层。 注意,下面的MLP类继承了表示块的类。 我们的实现只需要提供我们自己的构造函数(Python中的__init__函数)和前向传播函数。
#将输入数据作为其前向传播函数的参数。
#通过前向传播函数来生成输出。请注意,输出的形状可能与输入的形状不同。例如,我们上面模型中的第一个全连接的层接收一个20维的输入,但是返回一个维度为256的输出。
#计算其输出关于输入的梯度,可通过其反向传播函数进行访问。通常这是自动发生的。
#存储和访问前向传播计算所需的参数。
#根据需要初始化模型参数。
class MLP(nn.Module):
# 用模型参数声明层。这里,我们声明两个全连接的层
def __init__(self):
# 调用MLP的父类Module的构造函数来执行必要的初始化。
# 这样,在类实例化时也可以指定其他函数参数,例如模型参数params(稍后将介绍)
super().__init__()
self.hidden = nn.Linear(20, 256) # 隐藏层
self.out = nn.Linear(256, 10) # 输出层
# 定义模型的前向传播,即如何根据输入X返回所需的模型输出
def forward(self, X):
# 注意,这里我们使用ReLU的函数版本,其在nn.functional模块中定义。
return self.out(F.relu(self.hidden(X)))
net = MLP()
net(X)
我们首先看一下前向传播函数,它以X作为输入, 计算带有激活函数的隐藏表示,并输出其未规范化的输出值。 在这个MLP实现中,两个层都是实例变量。 要了解这为什么是合理的,可以想象实例化两个多层感知机(net1和net2), 并根据不同的数据对它们进行训练。 当然,我们希望它们学到两种不同的模型。
接着我们实例化多层感知机的层,然后在每次调用前向传播函数时调用这些层。 注意一些关键细节: 首先,我们定制的__init__函数通过super().init() 调用父类的__init__函数, 省去了重复编写模版代码的痛苦。 然后,我们实例化两个全连接层, 分别为self.hidden和self.out。 注意,除非我们实现一个新的运算符, 否则我们不必担心反向传播函数或参数初始化, 系统将自动生成这些。
现在我们可以更仔细地看看Sequential类是如何工作的, 回想一下Sequential的设计是为了把其他模块串起来。 为了构建我们自己的简化的MySequential, 我们只需要定义两个关键函数:
一种将块逐个追加到列表中的函数。
一种前向传播函数,用于将输入按追加块的顺序传递给块组成的“链条”。
下面的MySequential类提供了与默认Sequential类相同的功能。
class MySequential(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args):
super().__init__()
for idx, module in enumerate(args):
# 这里,module是Module子类的一个实例。我们把它保存在'Module'类的成员
# 变量_modules中。module的类型是OrderedDict
self._modules[str(idx)] = module
def forward(self, X):
# OrderedDict保证了按照成员添加的顺序遍历它们
for block in self._modules.values():
X = block(X)
return X
__init__函数将每个模块逐个添加到有序字典_modules中。 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每个Module都有一个_modules属性? 以及为什么我们使用它而不是自己定义一个Python列表? 简而言之,_modules的主要优点是: 在模块的参数初始化过程中, 系统知道在_modules字典中查找需要初始化参数的子块。
当MySequential的前向传播函数被调用时, 每个添加的块都按照它们被添加的顺序执行。 现在可以使用我们的MySequential类重新实现多层感知机。
net = MySequential(nn.Linear(20, 256), nn.ReLU(), nn.Linear(256, 10))
net(X)
class FixedHiddenMLP(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__init__()
# 不计算梯度的随机权重参数。因此其在训练期间保持不变
self.rand_weight = torch.rand((20, 20), requires_grad=False)
self.linear = nn.Linear(20, 20)
def forward(self, X):
X = self.linear(X)
# 使用创建的常量参数以及relu和mm函数
X = F.relu(torch.mm(X, self.rand_weight) + 1)
# 复用全连接层。这相当于两个全连接层共享参数
X = self.linear(X)
# 控制流
while X.abs().sum() > 1:
X /= 2
return X.sum()
net = FixedHiddenMLP()
net(X)
在这个FixedHiddenMLP模型中,我们实现了一个隐藏层, 其权重(self.rand_weight)在实例化时被随机初始化,之后为常量。 这个权重不是一个模型参数,因此它永远不会被反向传播更新。 然后,神经网络将这个固定层的输出通过一个全连接层。
注意,在返回输出之前,模型做了一些不寻常的事情: 它运行了一个while循环,在范数大于的条件下, 将输出向量除以,直到它满足条件为止。 最后,模型返回了X中所有项的和。 注意,此操作可能不会常用于在任何实际任务中, 我们只是向你展示如何将任意代码集成到神经网络计算的流程中。
我们可以混合搭配各种组合块的方法。 在下面的例子中,我们以一些想到的方法嵌套块。
class NestMLP(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__init__()
self.net = nn.Sequential(nn.Linear(20, 64), nn.ReLU(),
nn.Linear(64, 32), nn.ReLU())
self.linear = nn.Linear(32, 16)
def forward(self, X):
return self.linear(self.net(X))
chimera = nn.Sequential(NestMLP(), nn.Linear(16, 20), FixedHiddenMLP())
chimera(X)
首先看一下具有单隐藏层的多层感知机。
import torch
from torch import nn
net = nn.Sequential(nn.Linear(4, 8), nn.ReLU(), nn.Linear(8, 1))
X = torch.rand(size=(2, 4))
net(X)
我们从已有模型中访问参数。 当通过Sequential类定义模型时, 我们可以通过索引来访问模型的任意层。 这就像模型是一个列表一样,每层的参数都在其属性中。 如下所示,我们可以检查第二个全连接层的参数。
print(net[2].state_dict())
注意,每个参数都表示为参数类的一个实例。 要对参数执行任何操作,首先我们需要访问底层的数值。 有几种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有些比较简单,而另一些则比较通用。 下面的代码从第二个全连接层(即第三个神经网络层)提取偏置, 提取后返回的是一个参数类实例,并进一步访问该参数的值。
print(type(net[2].bias))
print(net[2].bias)
print(net[2].bias.data)
net[2].weight.grad == None
参数是复合的对象,包含值、梯度和额外信息。 这就是我们需要显式参数值的原因。 除了值之外,我们还可以访问每个参数的梯度。 在上面这个网络中,由于我们还没有调用反向传播,所以参数的梯度处于初始状态。
我们需要对所有参数执行操作时,逐个访问它们可能会很麻烦。 当我们处理更复杂的块(例如,嵌套块)时,情况可能会变得特别复杂, 因为我们需要递归整个树来提取每个子块的参数。 下面,我们将通过演示来比较访问第一个全连接层的参数和访问所有层。
print(*[(name, param.shape) for name, param in net[0].named_parameters()])
print(*[(name, param.shape) for name, param in net.named_parameters()])
net.state_dict()['2.bias'].data
def block1():
return nn.Sequential(nn.Linear(4, 8), nn.ReLU(),
nn.Linear(8, 4), nn.ReLU())
def block2():
net = nn.Sequential()
for i in range(4):
# 在这里嵌套
net.add_module(f'block {i}', block1())
return net
rgnet = nn.Sequential(block2(), nn.Linear(4, 1))
rgnet(X)
print(rgnet)
rgnet[0][1][0].bias.data
内置初始化
让我们首先调用内置的初始化器。 下面的代码将所有权重参数初始化为标准差为0.01的高斯随机变量, 且将偏置参数设置为0。
def init_normal(m):
if type(m) == nn.Linear:
nn.init.normal_(m.weight, mean=0, std=0.01)#normal_改变内部数值
nn.init.zeros_(m.bias)
net.apply(init_normal)
net[0].weight.data[0], net[0].bias.data[0]
我们还可以将所有参数初始化为给定的常数,比如初始化为1。
def init_constant(m):
if type(m) == nn.Linear:
nn.init.constant_(m.weight, 1)
nn.init.zeros_(m.bias)
net.apply(init_constant)
net[0].weight.data[0], net[0].bias.data[0]
我们还可以对某些块应用不同的初始化方法。 例如,下面我们使用Xavier初始化方法初始化第一个神经网络层, 然后将第三个神经网络层初始化为常量值42。
def xavier(m):
if type(m) == nn.Linear:
nn.init.xavier_uniform_(m.weight)
def init_42(m):
if type(m) == nn.Linear:
nn.init.constant_(m.weight, 42)
net[0].apply(xavier)
net[2].apply(init_42)
print(net[0].weight.data[0])
print(net[2].weight.data)
def my_init(m):
if type(m) == nn.Linear:
print("Init", *[(name, param.shape)
for name, param in m.named_parameters()][0])
nn.init.uniform_(m.weight, -10, 10)
m.weight.data *= m.weight.data.abs() >= 5
net.apply(my_init)
net[0].weight[:2]
net[0].weight.data[:] += 1
net[0].weight.data[0, 0] = 42
net[0].weight.data[0]
有时我们希望在多个层间共享参数: 我们可以定义一个稠密层,然后使用它的参数来设置另一个层的参数。
# 我们需要给共享层一个名称,以便可以引用它的参数
shared = nn.Linear(8, 8)
net = nn.Sequential(nn.Linear(4, 8), nn.ReLU(),
shared, nn.ReLU(),
shared, nn.ReLU(),
nn.Linear(8, 1))
net(X)
# 检查参数是否相同
print(net[2].weight.data[0] == net[4].weight.data[0])
net[2].weight.data[0, 0] = 100
# 确保它们实际上是同一个对象,而不只是有相同的值
print(net[2].weight.data[0] == net[4].weight.data[0])
这个例子表明第三个和第五个神经网络层的参数是绑定的。 它们不仅值相等,而且由相同的张量表示。 因此,如果我们改变其中一个参数,另一个参数也会改变。 你可能会思考:当参数绑定时,梯度会发生什么情况? 答案是由于模型参数包含梯度,因此在反向传播期间第二个隐藏层 (即第三个神经网络层)和第三个隐藏层(即第五个神经网络层)的梯度会加在一起。
首先,我们构造一个没有任何参数的自定义层。 如果你还记得我们在 5.1节对块的介绍, 这应该看起来很眼熟。 下面的CenteredLayer类要从其输入中减去均值。 要构建它,我们只需继承基础层类并实现前向传播功能。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functional as F
from torch import nn
class CenteredLayer(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__init__()
def forward(self, X):
return X - X.mean()
让我们向该层提供一些数据,验证它是否能按预期工作。现在,我们可以将层作为组件合并到更复杂的模型中。
layer = CenteredLayer()
layer(torch.FloatTensor([1, 2, 3, 4, 5]))
net = nn.Sequential(nn.Linear(8, 128), CenteredLayer())
Y = net(torch.rand(4, 8))
Y.mean()
以上我们知道了如何定义简单的层,下面我们继续定义具有参数的层, 这些参数可以通过训练进行调整。 我们可以使用内置函数来创建参数,这些函数提供一些基本的管理功能。 比如管理访问、初始化、共享、保存和加载模型参数。 这样做的好处之一是:我们不需要为每个自定义层编写自定义的序列化程序。
现在,让我们实现自定义版本的全连接层。 回想一下,该层需要两个参数,一个用于表示权重,另一个用于表示偏置项。 在此实现中,我们使用修正线性单元作为激活函数。 该层需要输入参数:in_units和units,分别表示输入数和输出数。
class MyLinear(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in_units, units):
super().__init__()
self.weight = nn.Parameter(torch.randn(in_units, units))
self.bias = nn.Parameter(torch.randn(units,))
def forward(self, X):
linear = torch.matmul(X, self.weight.data) + self.bias.data
return F.relu(linear)
接下来,我们实例化MyLinear类并访问其模型参数。
linear = MyLinear(5, 3)
linear.weight
我们可以使用自定义层直接执行前向传播计算。
我们还可以使用自定义层构建模型,就像使用内置的全连接层一样使用自定义层。
linear(torch.rand(2, 5))
net = nn.Sequential(MyLinear(64, 8), MyLinear(8, 1))
net(torch.rand(2, 64))
对于单个张量,我们可以直接调用load和save函数分别读写它们。 这两个函数都要求我们提供一个名称,save要求将要保存的变量作为输入。
import torch
from torch import nn
from torch.nn import functional as F
x = torch.arange(4)
torch.save(x, 'x-file')
我们现在可以将存储在文件中的数据读回内存。
x2 = torch.load('x-file')
x2
我们可以存储一个张量列表,然后把它们读回内存。
y = torch.zeros(4)
torch.save([x, y],'x-files')
x2, y2 = torch.load('x-files')
(x2, y2)
我们甚至可以写入或读取从字符串映射到张量的字典。 当我们要读取或写入模型中的所有权重时,这很方便。
mydict = {'x': x, 'y': y}
torch.save(mydict, 'mydict')
mydict2 = torch.load('mydict')
mydict2
保存单个权重向量(或其他张量)确实有用, 但是如果我们想保存整个模型,并在以后加载它们, 单独保存每个向量则会变得很麻烦。 毕竟,我们可能有数百个参数散布在各处。 因此,深度学习框架提供了内置函数来保存和加载整个网络。 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细节是,这将保存模型的参数而不是保存整个模型。 例如,如果我们有一个3层多层感知机,我们需要单独指定架构。 因为模型本身可以包含任意代码,所以模型本身难以序列化。 因此,为了恢复模型,我们需要用代码生成架构, 然后从磁盘加载参数。 让我们从熟悉的多层感知机开始尝试一下。
class MLP(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__init__()
self.hidden = nn.Linear(20, 256)
self.output = nn.Linear(256, 10)
def forward(self, x):
return self.output(F.relu(self.hidden(x)))
net = MLP()
X = torch.randn(size=(2, 20))
Y = net(X)
torch.save(net.state_dict(), 'mlp.params')
clone = MLP()
clone.load_state_dict(torch.load('mlp.params'))
clone.eval()
Y_clone = clone(X)
Y_clone == Y
本节,我们将讨论如何利用这种计算性能进行研究。 首先是如何使用单个GPU,然后是如何使用多个GPU和多个服务器(具有多个GPU)。
我们先看看如何使用单个NVIDIA GPU进行计算。 首先,确保你至少安装了一个NVIDIA GPU。 然后,下载NVIDIA驱动和CUDA 并按照提示设置适当的路径。 当这些准备工作完成,就可以使用nvidia-smi命令来查看显卡信息。
我们可以指定用于存储和计算的设备,如CPU和GPU。 默认情况下,张量是在内存中创建的,然后使用CPU计算它。
在PyTorch中,CPU和GPU可以用torch.device(‘cpu’) 和torch.device(‘cuda’)表示。 应该注意的是,cpu设备意味着所有物理CPU和内存, 这意味着PyTorch的计算将尝试使用所有CPU核心。 然而,gpu设备只代表一个卡和相应的显存。 如果有多个GPU,我们使用torch.device(f’cuda:{i}') 来表示第块GPU(从0开始)。 另外,cuda:0和cuda是等价的。
import torch
from torch import nn
torch.device('cpu'), torch.device('cuda'), torch.device('cuda:1')
torch.cuda.device_count()
def try_gpu(i=0): #@save
"""如果存在,则返回gpu(i),否则返回cpu()"""
if torch.cuda.device_count() >= i + 1:
return torch.device(f'cuda:{i}')
return torch.device('cpu')
def try_all_gpus(): #@save
"""返回所有可用的GPU,如果没有GPU,则返回[cpu(),]"""
devices = [torch.device(f'cuda:{i}')
for i in range(torch.cuda.device_count())]
return devices if devices else [torch.device('cpu')]
try_gpu(), try_gpu(10), try_all_gpus()
x = torch.tensor([1, 2, 3])
x.device
X = torch.ones(2, 3, device=try_gpu())
Y = torch.rand(2, 3, device=try_gpu(1))
Y
X
如果我们要计算X + Y,我们需要决定在哪里执行这个操作。 例如,如 图5.6.1所示, 我们可以将X传输到第二个GPU并在那里执行操作。 不要简单地X加上Y,因为这会导致异常, 运行时引擎不知道该怎么做:它在同一设备上找不到数据会导致失败。 由于Y位于第二个GPU上,所以我们需要将X移到那里, 然后才能执行相加运算。
Z = X.cuda(1)
print(X)
print(Z)
Y + Z
Z.cuda(1) is Z
人们使用GPU来进行机器学习,因为单个GPU相对运行速度快。 但是在设备(CPU、GPU和其他机器)之间传输数据比计算慢得多。 这也使得并行化变得更加困难,因为我们必须等待数据被发送(或者接收), 然后才能继续进行更多的操作。 这就是为什么拷贝操作要格外小心。 根据经验,多个小操作比一个大操作糟糕得多。 此外,一次执行几个操作比代码中散布的许多单个操作要好得多(除非你确信自己在做什么)。 如果一个设备必须等待另一个设备才能执行其他操作, 那么这样的操作可能会阻塞。 这有点像排队订购咖啡,而不像通过电话预先订购: 当你到店的时候,咖啡已经准备好了。
最后,当我们打印张量或将张量转换为NumPy格式时, 如果数据不在内存中,框架会首先将其复制到内存中, 这会导致额外的传输开销。 更糟糕的是,它现在受制于全局解释器锁,使得一切都得等待Python完成。
net = nn.Sequential(nn.Linear(3, 1))
net = net.to(device=try_gpu())
net(X)
net[0].weight.data.de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