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自我才是真正的自由

Part1没有自我的人的自我感觉都特别好

       你们有没有遇见过这样的人,从小到大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求学路上畅通无阻地考上了人人艳羡的大学;感情路上也十分顺遂,找到了一个各方面条件不错的伴侣。拍美食,拍风景,拍艺术照,拍情侣照……不是为了珍藏下来留作人生纪念,反而发到朋友圈里,目的是为了让人知道自己过得有多好,通过看别人表达羡慕的评论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木心先生曾在《素履之往》中说:“没有自我的人的自我感觉都特别良好。”

       为什么会人自我感觉良好呢?

       挪威政治学,社会学家乔恩·埃尔斯特的酸葡萄理论中说到人的选择一旦受到外力限制,在认知上就很难不多不少地精准调适,调适经常会变成“过度调适酸葡萄理论实际上是将自我感觉良好视为一种非理性的心理趋向,它有两种不同的表现:一厢情愿和自我欺骗。

       没有自我的人往往会陷入这种自我感觉特别良好中,没有自我的人他不会“叛逆”,这里的叛逆是指脱离社会大趋势,他会按照父母既定的路走,而没有自我的父母给孩子指定的路一定是符合社会趋势的,而且能够给自己带来利益的。孩子如果按照这条路走下去,跟紧了社会的步伐,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好处,比如金钱的获取,社会地位的提高,别人羡慕的眼光,这一切都让孩子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是人中翘楚,比别人更优秀,他会自我感觉良好。即使最后他没有获得财富,声誉,好的伴侣,这也不会阻止他自我感觉良好,因为他会从其他方面来获取自我满足感,比如说:因为吃得起饭就会从吃不起饭的人身上去寻找满足感。

       众所周知,模板式的生活必然会带来孤独,而且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总有风浪与波折,那么他就会潜意识里产生自我欺骗,认为现在已经很好了,别人还不如自己呢,他会向别人炫耀自己拥有或者看似拥有的一切以此来获得别人对于自己肯定的眼光,继续自我欺骗地走下去。


Part2没有自我的人喜欢情感绑架


      父母经常会说这么两句话:“我都是为了你好。”“还不是为了你。”,看似包含父母对孩子的浓浓的关心,实际上是人的趋利性在作祟。不得不承认父母对孩子的爱之切,但是却是一种不道德的情感绑架。父母希望孩子“好”,而这个“好”却是父母自己所认为的“好”是社会大趋势之下大家公认的“好”,无非拥有是金钱,事业,声誉,伴侣。没有自我的人会跟着社会随波逐流,即使知道很多时候是千万人过独木桥,还是义无反顾地往前挤,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这么干,所以我也要这么干。

       我在南京认识的一位女生小T,她的妈妈每天给她灌输的思想就是:要不是为了你,我和你爸早离婚了。她的妈妈辞去了工作,就是为了每天能够照顾女儿,让女儿考上好的大学,实现她小时候没有完成的读书梦想。她妈妈说:你要努力读书,考上个好大学,给妈争一口气。最后,小T考上了普通一本,可是她妈妈不满足:我曾经还指望着你给我考清华北大呢!

       小T说: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情,可是我妈妈仿佛把她的未来,她的梦想全都压在了我的学习上。

       爱情上亦然。有一句歌唱到:“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却没有感动过。”爱一个人并不是丢掉自我,无条件的付出,这种爱情会让人压抑,自以为做的感天动地,到头来感动得只有自己。

民国才女之一张幼仪出生于家境优渥的人家,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旧式教育,封建温婉地她嫁给了思想先进的徐志摩,这样的婚姻注定是一场悲剧。张幼仪对徐志摩有没有爱情,这个只有她心里知道,但是只要徐志摩是她的丈夫,她便按照从小学习的三从四德来无条件地侍奉丈夫,甚至为了挽回丈夫的感情孤身一人坐轮船去了伦敦。她回忆初到伦敦时徐志摩的态度: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可是我晓得那是他。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

       《致橡树》中描写的: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大概这才是最美的爱情。


Part3没有自我的人很虚伪

       契诃夫有言:“蚜虫吃青草,锈吃铁,虚伪吃灵魂。”虚伪可以吃掉灵魂,而空洞的灵魂也会用虚伪 来掩饰。在现代社会大家所认可的,符合现阶段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三观就叫“正的三观”。而没有自我的人往往喜欢站在“正的三观”的立场上去评判一件事,或者按照“正的三观”来表现自己,因为这样才能被更多人认可,没有自我的人正是需要靠着别人的眼光活着。“三观”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修正的,如果人人都按照现有的“三观”行事,社会的思想是不会进步的。没有自我的人极大的特点便是言行不一,他们善于跟随社会的动态趋势来表达自己,但是却落实不到行动上,就如同获取了但消化不了,反而妄图用学到的知识炫耀自己。


Part4

      木心先生曾经说:“凡是伟大的都是叛逆的。”

人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没有任何一件事能让所有的思想一致。我们是试图通过温顺的面貌来掩饰自己的叛逆,随波逐流地获取自己不切实际的安全感;还是站出来,为自己发声,真正行使自己独立自主的权利。是选择成为别人眼中优秀的完人,还是想成为自己眼中真正的自己?

        用《无问西东》中的一句话结尾:“这个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

        离开别人的目光,你才能找到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找到自我才是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