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 - 另外的角度讲哲/佛学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佛学以及哲学。


通过悉达多离经叛道的经历,从婆罗门到沙门,从世俗商人到摆渡人,从父亲到涅槃者。是是非非,色相清明。一切的经历是言语无法表达的,正如智慧无法用言语教化。智慧的获取,需要经历沉沦,穿过绝望,体验苦痛。一个毫无经历的人无法理解世间,话语无法表现生活的全部。

悉达多一生浮浮沉沉,由最优秀的婆罗门的儿子,藏万卷于心,得天地之智,却无法获得心灵上的宁静。为此,他追寻沙门,寻求最痛苦的经历。绝食,等待,沉思,经历暴晒,饥饿,极寒,酷暑,通过身体上的折磨来舍弃自我的本质,从而超脱世间,以获得内心的安宁与涅槃。然而,最终发现,沙门的方法只是一种逃避。舍弃自身无法获得真正的大融合。

那他便堕入世俗。经历情爱,富有,麻木,游戏。开始拥有财产,开始成为世俗,开始堕入凡尘。他赌博以追求刺激,不再对下人友好,不再对欠款者宽容,不再对无关人等抱有耐心。他不再高高在上,傲慢地看着世间的游戏。他总归成为了一个,曾一度嗤之以鼻的利欲熏心的商人。

内心的声音让他逃离商人的身份,他逃到河边,内心的声音让他开始觉醒。他开始重新审视以及认识这个世界。过去的种种,成就了今日的他。他终于懂得了,要爱。要爱这个世界,要爱万物。他成为了一名摆渡人,每天聆听河水的声音。河水教会了他聆听,河水教会了他安宁,河水不发一言,河水包含了所有的声音。

悉达多的宁静被他儿子的到来打破。一直裘马轻狂的儿子,无法忍受父亲求道的生活。丰衣足食的他无法理解一碗普通米饭的香味,不理解日夜劳作的意义。儿子一步步走向世俗之路,走向他自己的路;作为父亲的悉达多,却总想挽留。正如悉达多的父亲要挽留悉达多一样,悉达多最后还是失败了。一直的宽容和爱并没有得到任何回应,持之以恒的感化没有任何作用。理智上知道不对的悉达多,本质上却无法接受。他是一名父亲。他对儿子的期盼是发自内心的,但孩子无法理解。

孩子离去,而悉达多也理解了。生命就是一个轮回。所有的一切都是圆润统一。世界并不完美,而我们需要去爱它。爱它的一切。一切皆虚,一切皆妄,一切又是统一以及爱。

本书就此完结了。正如言语无法说出智慧一般,书评也无法准确描绘出读书时的真实感受。看完这本书我突然发现,再好的书评和影评,也没有办法替代自己亲身阅读一遍。而再深刻的书本,也无法替代一段亲身经历。正是经历的不可替代性才会有形形色色的人,而世界也不再单调而无趣。若能遇上一个相似的人应当是多么的庆幸。

这里有一些和中国古文学相同的道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通过悉达多的亲身经历,他越发理解言语以及经句是他心灵的枷锁。越是自傲以及了解这些经句,越是阻碍了他自己内心的声音。但是,若没有这些经句在心,他甚至不知道为何求道,或者求的是什么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识和智慧应当是圆润统一而缺一不可的。真正的智慧可能无法用言语道明,但空洞的智慧也如无源之水,没有生机。

一本能引起思考的书籍,我觉得再高分都不为过

10/10

你可能感兴趣的:(悉达多 - 另外的角度讲哲/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