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慈善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现在的慈善不仅仅只是“募集善款”的代名词,还包括捐赠思想,时间与爱等“软慈善”。然而,硬慈善也好,软慈善也好,都不应仅仅是政府和企业家的事,而应该让慈善成为我们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发挥慈善的最高价值。

  有人说,慈善引领着这个社会的“诗与远方”同时,它也要求我们做到”现实与近旁”。我非常赞同这句话。慈善能帮助受助者的错误观念回到正轨,获得社会资源的平等权利,树立对社会义务有所承担的意识,引领社会向善发展。同时,慈善又不一定是干了多伟大的事,不是想当然的服务,而是需要我们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慈善成为我们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国家需要根本保障慈善的权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公益众筹等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在释放了民间公益热情的同时,也暴露出相关监管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的问题,对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和信誉是一个致命打击。这时,我们就需要依靠国家这个强大的后盾,细化管理条例,重视众筹平台的公益资金规模效应,公益项目经验,平台管理制度,网络安全环境风险控制能力等指标的审核。需要国家引导适时建立专门的网络公益众筹行业协会,从根本上保障弱势群体的生存权益。

  企业需要完善传播慈善的渠道。企业在“硬慈善“方面可以将“区块链”应用于公益场景,对善款流动监控,做好监管完善工作。在公益领域研发和应用人工智能,完善慈善众等的不足。同时立足于“软慈善”,更加明确地重视文化内容和思想提升。不仅要做物质捐助,还要给予受助者获得社会资源的平等权力,让受助者自食其力,更有尊严、自信地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帮受助者树立起“对自己负责,对社会义务有所承担”的意识。

  个人需要落实培养慈善的习惯。慈善的价值,体现在本真本善的道德追求,与善相伴而行,善行天下,不左顾右盼,不患得患失,不迷失自我。有时我们捐了东西,以为干了多么伟大的事,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偶然的慈善只能体现出“人之初,性本善”。只有我们一步一步地“积善积德”,才能走进回归“本真本善”的慈善境界。而慈善也是一种社会的良性循环。像是从事慈善工作二十年,现已年近七十的林先生,曾感受到过别人的恩惠,成长的过程中也逐渐理解了慈善的价值。而后,他愿意将自己的财富投入到需要的人身上,去回报社会。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所谓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慈善能够认清自我,引领社会向善发展。于此同时,慈善需要我们从身边做起,让慈善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慈善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