祋祤宫散说

祋,duI,去声,一解为古代的一种兵器,也叫殳,用木头或竹子做成,有棱无刃,由撞击钟等实物发展而来,只能凭想象它的模样。二解为悬挂羊皮的竿子,古代把羊皮挂在竿子上,置放城门口,用以惊吓不当入城的牛马,有稻草人的意思,:“关门夜开,不下羊皮之~。”  三解为姓,不必多说。

祤,单字没有解释,和祋并用为祋祤,古县名,在今中国陕西省耀县东。这个概念我持怀疑态度。

祋祤宫,是汉代宫殿,位于今耀县小丘乡的独冢村,面积较大,据实测东西长2.5千米,南北宽3千米,面积7.5千米。遗址东临浊峪河,西届清峪河,北边为乙社村,南为冲沟,西独冢村有夯土台基,东西宽12米,南北长52米,高达4米,又西有南北向夯土层长50米,夯土层中有建筑物基石和下水管道残件。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人在现场踏勘,发现在遗址遗存有大量的板瓦、筒瓦、瓦当残骸,还捡有“宫”字瓦当残片,证实该遗址确是宫殿遗址。

从现实看,这个祋祤宫应该在现耀县西南方向,东边完全是胡说,除非耀县县城曾经设在现在小坵镇以西的地方。

祋祤宫也曾叫曲梁宫,汉以前一个名字,汉以后一个名字,因为三原县城地址的不断迁徒,表述也不同。不管书上怎么说,这个宫的地址是没有变过的,那就是它在现在的耀州区小坵镇。

史书关于曲梁宫、祋祤宫记载极少。只有《后汉书·董卓传》记载,东汉末,李傕乱,劫汉献帝于军中,饥歉,欲徙帝于池阳黄白城”,此黄白城,据《长安志》“曲梁宫在黄白城内”,可知在汉末,曲梁宫仍在,并有了黄白城的另名。《长安志》又载,“曲梁宫在三原”;“黄白城在(三原)县西南十五里”,后人以为这是混淆了古代三原几次变更迁移的原因,后人不解独冢村遗址为秦曲梁宫、汉祋祤宫也是这个原因。古代三原,曾经几变县城所在,据汉末《三辅黄图》、北宋《长安志》记载,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时设三原县,在池阳县境;到了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因战乱,“徙县于清水谷”,即今独冢村一带;其具体位置的记载是在“今县治西北三十一里三原故城”,其距离、位置大致就在独冢村一带;到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方“徙治清谷南故任城,改为池阳县”;三年以后又“改为华池县,仍分置三原县”,其县治仍当在独冢村一带;“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三原县,改华池为三原县”,三原县至此才雄踞丰原、孟侯原、白鹿原之中,而曾经为古三原之地的独冢村一带则划归华原,即在今耀州区境内,与三原县隔沟相望,文字记载属三原县的秦曲梁宫、也即汉祋祤宫遗址,也就归属于华原县,就是今天的耀州区了。

这一段是百度的叙述,我不是考古专家,只能引用较为认可度高的大众叙述。但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宫殿就在现在的小坵,只是毁了,遗迹尚在。

不论强秦还是盛汉,这个宫殿肯定是皇家的,可为什么修建这个宫殿,这个宫殿的第一位主人是谁,还有谁住过这个宫殿,最终它是如何走向末落?我还是找不到答案,更找不到它的历史定位。

你可能感兴趣的:(祋祤宫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