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过后,星子去了镇上的高中,同班的很多同学也开始分流,几个尖子生众望所归,去了地区重点高中,他们在人生路上也走越远,也越走越好,大部分人去了县高中,那是县重点高中,少数人跟星子一样去了镇上的高中,还有少数人去读中专和职高,能够继续上学的同学是幸运的,因为也有一部分人读完初中就开始走出社会,南下打工或者结婚生子,在当时来说都觉得人生没多大区别,能出去谋生真好,但当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初中就出社会的人,大多后在社会底层艰苦的生活着,出来混,都是要还的好吗?
星子在当老师的伯父指引下,综合家庭经济情况,中考时填报示范类学校,在那个偏僻的地方,师范类和中专类的学生普遍受到欢迎,中专学的是技能类,虽然跟老师不一样,但靠技能吃饭,也同样跟老师一样,带有分配性质,在那个年代,毕业后分配工作是无上的荣光,享受着周边人羡慕的目光。
星子懵懵懂懂的,尚在羞涩的年龄,还不知道报考师范类意味着什么,星子如果真当了一个小学老师,可能也就更加的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的过着日子,但不知道怎么样去面对那个破败的家,他按照长辈的要求填报了师范类学校,中考分数也达到要求,没想到开始了一系列的人为操作,星子跟舞蹈细胞和音乐细胞就像绝缘一样,居然在舞蹈和音乐表演中勉强过关了,这也可能是在展示过程跟面试人提到伯父的名字有关联吧,当时伯父是初中老师,在那个小地方,只要有点人情关系,只要使用得当,应该还是很容易过关。但不管混得好坏,只要你还在那个偏僻落后的地方待着,还想混得有点样子的,都要花费精力去面对这些不大不小的人情关系。
但是大部分的优秀生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了出去,混得越来越好,即使短时间看不出有什么区别,大家也都基本脱离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所以,求学还是改变命运最公平的出路和方式,说得一点也不过分。
接下来的人情世故就是星子那个年龄段无法理解的,同时也是星子初步感知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在体检和面谈阶段,星子和班上几个考上师范类学校的同学,到县城参加体检和面谈,几个同学都接到上面的通知,去读师范类的学生一人要交一万块钱,毕竟师范类的学生工作稳定,铁饭碗雷打不动,风吹不倒,就像个香馍馍,谁都想沾点好处。这在家境好的家庭不算什么问题的问题,却像猝不及防的变故,让星子不知道还要不要继续往前走,他知道,他的家是无论如何拿不出这些钱的,他犹豫着,不知所措,不知道是怎么熬过那一天的。
到了晚上,星子和几个带队的老师待在一个房间,平时受人尊敬的老师做出一个更让人不敢相信的举动,足以让老师的形象崩塌,他们要求这几个没见过世面还未成年的学生给学校捐钱,说是支援学校建设……
星子和几个同学全都惊呆了,几个穷学生能有什么钱,还支援学校建设,说得这么高大上?恐怕直接说赞助这几个老师还说得过去,只是被他们用了冠冕堂皇的词粉饰掉了。几个学生懵了,星子也懵了,自己敬爱的老师在给他们上了很生动的一课,难道这就是走出社会前的洗礼吗?或是为了让这些未成年的学生早一些活在现实里?
当他们都走上社会,接触的不止是人生的理想追求,还要面对人生的喜怒哀乐,还有数不清的交易,看得见的看不见的都要去面对的,都说社会是个大熔炉,是个形象的说法,过于单纯,过于执着,过于复杂的人,只要在社会走一圈,就跟溪流的鹅卵石,被水和泥沙冲的滚圆,是不是也要冲到哪里,就滚到哪里,无论留着尖角还是四方的,都深深埋入淤泥,再也无法动弹,这难道也是生活的哲学吗?
星子终究没有去师范学校,同去的一个同学也因高分去了地区高中,最后只要极少的同学去师范学校,他们是不是提前离开人生的淤泥?没有答案,若干年后他们回到家乡,看到乡村里,有很多小孩努力求学,也有很多小孩早早的外出谋生,做生意,很难说他们在人生路上的选择谁对谁错,也许谋生的运气好,做生意赚到钱,家里起了高高的楼房,而通过艰辛求学去改变命运的人,也有在外面安居乐业的,移居城市,也有一事无成重返家里,不是重抄旧业,他们再也不会跟着父辈去修理地球了,他们要么做点小生意,要么也出去包工程。
总之,学到的知识在他们的脑袋里发生了化学变化,指导他们继续去改变命运,社会不断发展,县城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一些不在明面的操作方式,正逐渐暴露的阳光下,给更多人带来更公平的机会,他们出生于底层,转了一圈,沉到人生的底层,但他们已学会抬起头,仰望深邃的星空,那里闪耀着他们的梦,也许是下一辈继续追求的梦,改变命运,追求美好的人生,一家几代人就这样孜孜不倦的努力着,这也就是社会的进步,希望越大,公平越大,进步就越大。
星子最终去了镇上的高中,开始新一轮的学习,这所学校有初中部和高中部,初中部生源好水平高,升学率独占鳌头,但高中部升学率很低,每年高考大部分都是去大专,能有个二本就是天大的喜事。星子在短时间的郁闷后,就投入学习中去,不知不觉中也能走到学习前列,但他依然不知道高考能去哪里,闭塞的信息让他不知道大学是什么,部分人抱着谈恋爱的目的到来,最后也空手而去,中学时代,人生充满太多的变数,学习才能改变命运,也许是基础薄弱的缘故,很多高中学生觉得力不从心,扑腾扑腾后,就甘于进入平庸状态,只求拿个高中毕业证或通过补读去读大学。
星子跟去县中学的同学写信后才知道,县中学新生录用榜上有自己的名字,却不见本人,找来找去,才知道星子在镇中学,一番嘘唏后,星子寻思原来不是自己太差,而是穷家的孩子真的不能要求太多。能做的只是怎么在现有的条件下去跟别人争抢更好的学习机会,从而能够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尽管很难,但有总比没有的好。